這幾年,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像是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柬埔寨事件,以及網路上常見的一頁式廣告詐騙、投資詐騙等等。
每次發生重大詐騙新聞,總是有人在問:
明明聽起來就是有問題,為什麼還是有民眾相信呢?
對啊,為什麼呢?
理由當然有很多,諸如利用民眾貪小便宜的心態、冒充公家機關給予壓迫感等等,都是詐騙猖獗的原因。
然而,除了這些原因外,子逸認為其實詐騙能夠成功,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善用真假交錯的話術。
舉例來說:
某天B收到A的傳訊,A說自己在海外從事某項工作,內容輕鬆,只要打打字、講講電話就能月入二三十萬,問B要不要也來國外,輕鬆賺錢?
B的第一個反應可能就是把A封鎖,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但是請等一下,如果在封鎖前,A秀出了自己的豪宅,接著是名表、豪華跑車,信誓旦旦地說這些都是自己在海外賺來的,最後還加碼傳來一張確實每個月有二三十萬進帳的存摺照片呢?
原本相信自己遇到詐騙集團的B,有沒有可能就此停下封鎖的動作,甚至開始向A細問工作情況?
為什麼B的態度會轉變?
因為在這個謊言的工作裡面,放了真實的東西進去!
豪宅是真的(不管是否真的在A名下)、名錶跑車是真的,最重要的是存摺是真的,上面清楚列有每個月的薪資所得。這些種種「證據」,都在告訴B:我說的一切是真的!你趕快來吧!
當所有「真實」的結果擺在B面前,B要怎麼不心動呢?
當虛假中放入真實的成分進去,往往會模糊掉人們對於真假的判斷,原本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變得難以破解,於是詐騙走向成功,人們就這樣被騙了!
其實這種「虛實交錯」的手法,不是到現在才有,有「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之稱的東晉文人陶淵明就已經用過,還因此引發了後世對於桃花源是否存在的爭辯呢!
高一新生必讀的〈桃花源記〉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個漁夫,某天意外闖入了桃花源,發現住在裡面的人不僅熱情好客,還過得很快樂。漁夫接受了桃花源居民的招待,卻沒有依照他們所希望的,把桃花源的存在當成祕密,相反地,漁夫一出了桃花源,立刻就把來龍去脈告訴了太守。太守於是派人跟隨漁人前去找尋桃花源,沒想到最後迷了路,沒能再進桃花源。
這件事情讓當時的隱士知道了,隱士很開心地想規劃前往,卻因為生病去世,結果未能成行。在這之後,就再也沒有人尋訪通往桃花源的路。
在這則故事中,陶淵明敘述了一個神祕、不為人知的人間仙境,那麼美好,令人嚮往。
問題是,如果陶淵明僅僅只是介紹了故事的來龍去脈,或許大家僅會當成一篇有趣的故事來讀,不會有過多的爭辯,可是陶淵明偏偏在裡面動了點手腳:文中提到「晉太原中」、「武陵人」、「南陽劉子驥」等字樣,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時間、地點與人物。當這些「真的」線索被丟入「假的」桃花源之中,就引起了化學反應──增添了真實性,使得真實與虛構交錯,彷如桃花源真實存在過,於是後世許多文人都環繞著仙境真偽進行討論,諸如王維「春來遍是桃花木,不辨仙源何處尋」、劉禹錫「仙家一出尋無蹤」,還有蘇軾「桃花流水在人間,武陵豈必皆神仙」等都是。
由此可知,當我們想要將「假的」變成「真的」,只要在「假的」之中,放一些「真的」元素進去,就能營造出虛實交錯的假象,不僅提高了可信度,也引領讀者一步步進入我們佈下的虛假世界中。
是不是很好玩呢?
當然,虛實交錯有時力道稍顯不足,無法完全說服他人,但如果這時候,再加上眾口之力,或許就會迸出不一樣的火花。
下一回,我們就來談談另一種讓虛假變成真實的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