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體驗了永恆聖母院穿越時空沈浸式VR之旅,因為許久之前的VR會配戴久了會讓人感到頭暈,其實不適合長時間戴,但這次聖母院的體驗,時長45分鐘,透過體驗的角色對話以及在劇情中的行動指引,真的是非常感動能在現場就能體驗到彷彿來到了法國。而且即使知道這是虛擬的場景與人物,但當遇到障礙物或是平台的升起,自己其實也會做出真實的反應,包含心裡的感受。就讓我想到這非常適合用來心理治療,可以跟過世的親朋好友對話,或有對於特定東西及空間害怕的人,不用真正到該場景或接觸到這些東西,就可以練習克服恐懼。
在佛州有個退伍軍人治療醫院正在執行VR技術的治療計畫,他們舉行了超過600場講座與諮商治療,過程中透過裝置提供的大自然情景讓PTSD患者能在療程中更易放鬆,並進行「冥想」以化解過去的壓力及痛苦。治療結果顯示出患者多數都可減少一至兩成的壓力值。
Oxford VR運用VR讓懼高症患者在安全德的環境下挑戰、練習克服對於在高處的恐懼。患者戴上VR裝置,進入模擬現實的情境中,同時有著不需要實際接觸讓他們害怕的事物、情境,且在現實中沒有任何危險的安全感。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3種:
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任何困擾或問題,其實都是由人們自己賦予某個事件的意義,所以雖然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想法,仍是可以改變的。不過,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很容易受慣性的思考模式影響,就像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世界。
因此,行為認知治療的目標,就是希望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戴的有色眼鏡,進而能改善認知扭曲的問題、並藉以轉變自己的思考模式。
而VR的擬真性強、彈性高,能建立非常逼真的模擬情境,也可以隨時調整模擬的強度,幫助患者循序漸進地適應療程。如美國奧斯汀的科技新創Rey,就是結合VR等沉浸式科技與傳統認知療法,協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治療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拿懼高症來舉例。對有懼高症的人來說,即便只是站到窗台邊往下看,都可能讓恐慌發作,產生暈眩、噁心不適感。使用VR讓患者居高臨下,同時裝上生物感測器,偵測患者的恐懼反應指數,控制人員可以掌握何時提高訓練程度、改變觸發機制的強度,來提升整體療程的效果。
過程中,搭配心理健康專家引導,一步步重建患者對高度的認識,拋開既有認知(如:危險、易落…)。當患者回到現實生活,就能洗刷過去對高度的恐懼,想起VR治療時的經驗,不再一味懼高、逃避。
(取自康健)
最後,體驗完聖母院的VR後,其實會有一段時間感覺虛擬跟真實的世界有段落差,摘下眼鏡卻會懷疑真實的世界是不是虛擬,或是在虛擬當中想要跟角色互動的真實感。
所以,從目前的應用上來看大多用在PTSD、特定恐懼症以及認知行爲治療,像是有些心理疾患會有妄想或幻覺的病症就不適用VR,如此將讓他們感到更困惑,也更難分辨何謂真實何種又只是幻覺。
VR的導入並不是用來取代現有的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看到療程的時間非常長,也比較難有個具體的數據讓人知道已經康復,透過VR提供更多選項,也讓我們可以是在有控制的條件下獲得安穩的心理康復計劃。
https://www.makerar.com/news_detail.php?postID=245
https://tomorrowsci.com/master/tieda/vr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