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小的時候,因為到三歲還不會說話,上了幼稚園後,因為語言沒有建立,融入困難,後來老師建議我們到醫院評估診斷,經過了漫長的評估和焦慮,才知道孩子是發展遲緩兒,並有疑似自閉的特質,記得當時知道的那一剎那,心中充滿了各種焦慮與心情,不知所措,只想尋求協助。當然,後來知道孩子沒有想像中的嚴重,也因為大城市的早期療癒資源多很多,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孩子開始接觸大眾交通工具,開始對各類的交通工具,鐵道、捷運、公車等,有著高濃度的固著,執著到只要沒有坐到他想要坐的車子,也無法離開他想坐的車子,那幾年,我們不斷地奔馳在鐵道與各種交通軌跡上,那裏的隙縫有我們無數的陪伴時光。
後來,我把這幾年的陪伴,寫成了一本書,叫做-追尋電車男孩的光,記錄著我們追著他的背影,一路往電車的方向奔去,我們常常不知道終點在那裏,但陪伴的旅程與時間,就是全部了,書裡,提到我們為了滿足與獎勵孩子,帶孩子第一次出國,就是去亞洲地鐵最發達的城市-東京,對他來說,那一次的旅程,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對交通工具本已瘋狂偏執的他,像是進入了一個更巨大的次元一般,那幾天的旅程,我們幾乎沒去甚麼景點,像是城市裡的鼴鼠,不斷在城市的列車中穿梭著,不斷換不同的路線,沒有終點,孩子坐車時愉快滿足的表情,就是我們旅程最大的回報,當我後來剛旁人說了這趟旅程時,其實沒有人相信有人花錢會去做這種事,覺得我們太笨了太浪費錢了,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對我來說,那是一趟無價的旅程。
後來,我在川本三郎的隨筆-然後,明天繼續下去中,看到這位熱衷於散步的文化人與作家,原來也是一位熱愛鐵道的人,當中寫道一篇,在鐵道迷之間有繞遠路搭車的攻略,就是從A到B,明明可以用很簡單快速的方式抵達,但是卻刻意搭車轉車繞遠路抵達,川本三郎舉了好幾個在東京搭車的例子,可能本來半小時就可以抵達的地方,卻花了兩個小時,但是對於喜愛電車的人來說,再也沒有比這個划算的事了。
有時,還特地搭電車轉鐵道,一整天都在車廂裡,看到川本三郎這樣寫,真的有說不出的親切感,想起了我和兒子在幼時,因為他總是一搭上車就不肯下車了,我們常常在車廂裡渡過許多時光的記憶。
第一次獨自到東京,是一趟孤獨的東京旅行,彼時,村上春樹已經是我最喜愛的作家,踏上東京,走一趟小說挪威的森林裡,渡邊與直子走過的路線,成了自己的朝聖方式,在飯田橋向右轉走出壕邊,然後穿過神保町的十字路口,走上御茶之水的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