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文|看《五月雪》之前你必須知道的六件事

更新於 2024/11/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編按:《南巫》導演張吉安的第二部長片作品《五月雪》,近日將在金馬 60 國際影展作為開幕片首映。這是一個根植於馬來西亞歷史的故事,對於多數的台灣觀眾而言,勢必需要一些事前/事後的知識補充。這次《釀電影》企劃了一系列文章,第一波陸續上線的有〈看《五月雪》之前你必須知道的六件事〉、〈看完《五月雪》的你會想知道的十件事〉,以及〈因為我沒有答案──專訪萬芳、張吉安談《五月雪》〉,敬請期待。



整理、撰稿:張硯拓
補充、審訂:張吉安、孫松榮
(部分談話內容來自 2023.11.5 舉辦之【講在金馬飄雪之前:《五月雪》專題座談】)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一、513事件

513 事件是被稱作「馬來西亞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的種族暴動衝突悲劇。

1969 年 5 月 10 日,馬來西亞舉辦了五年一度、自獨立之後的第三屆全國大選。5 月 11 日開票後,執政的華巫印聯盟首度在得票率上被反對黨超越,雖然當選席次依然佔多數,但明顯較之前重挫。

對此,反對黨在吉隆坡發起慶祝遊行,隨後執政方也有勝選遊行的計畫,不同陣營間的緊張氣氛開始攀升,到了 5 月 13 日正式演變為暴力衝突。首都吉隆坡多處有傷亡傳出,包括本片聚焦的半山芭社區、以及附近的大華戲院。隨後政府宣布戒嚴,馬來西亞進入長達兩年的國家緊急狀態。

在此事件背後,是馬來西亞多元種族間長期存在的張力,尤其是馬來人與華人間的緊張關係。而在事件造成的傷亡中,也以華人佔多數。雖然當局曾在事後公布調查報告,但當中的傷亡數字普遍被認為低估了。至今,513 事件所造成的實際失蹤、死亡人數依然未明。

講在金馬飄雪之前:《五月雪》專題座談側拍/小咪

講在金馬飄雪之前:《五月雪》專題座談側拍/小咪

張吉安:「小時候如果我們愛玩不回家、在外溜達,我的奶奶就會說『你再不回來,等一下 513 發生你就死掉了!』也就是我們從小就會聽老人家用 513 來恐嚇你;或是馬來西亞每五年一次大選之前,我最記得我媽媽會先帶我去市場買米、買乾糧,因為很怕等一下又會發生 513 事件。可以說從小到大,513 這三個數字就成了集體記憶中的恐懼代碼。」

孫松榮:「我也記得小時候每到大選期間,路上就會看到一些標語:『不要再讓___事情發生』,有點像在恐嚇大家。後來看了很多資料和網路上的口述歷史,都提到當時有些人可能只是經過(衝突地點)附近,就再也沒有回來。而在事件中過世的除了華人,也有回教徒、印度人,只是因為華人佔更多數,所以整件事被上升到以『種族衝突』去理解。但這背後還是有更複雜的諸多因素,包括冷戰局勢等。事件影響了世世代代華人與印度人、馬來人之間從政經結構到幽微身分等複雜關係。」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二、紅登記,藍登記

在本片對白、以及由萬芳演唱的主題曲〈五月的人〉歌詞中,皆出現「紅登記」、「藍登記」這一對詞彙,這指的就是馬來西亞不同類別的身分證:

藍登記:馬來西亞公民證
紅登記:馬來西亞永久居留證

兩者最直接的差異是:持有紅登記的人可以自由居住在馬來西亞,置產、工作、經商,但是沒有馬來西亞國籍,也沒有公民權利(選舉、被選舉權以及各種國家福利等)。

這兩個概念套用到現今世界各國間的移民規則,或許很好理解,但在馬來西亞 1957 年獨立當時,並非境內所有國民都自動擁有公民證,而是來自外地者──比如在 1957 年前就從中國來的華人──有一部分只拿到了紅登記。甚至有些直到現在已經七、八十歲了,一輩子住在馬來西亞,依然無法由紅轉藍。

講在金馬飄雪之前:《五月雪》專題座談側拍/小咪

講在金馬飄雪之前:《五月雪》專題座談側拍/小咪

張吉安:「我從 2015 年開始做了長期的社區田調、訪談,就曾遇過一些老人跟我說,他們一輩子都在期待能不能拿到藍登記。他們在獨立之前就來到馬來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還未在 1963 年分家前的稱呼),但因為出生證明在逃難時期弄丟了,就一直無法申請公民權。加上他們的馬來語──即馬來西亞的國語──說得並不好,甚至無法在面試的時候唱好馬來西亞國歌,這種種都會造成困難。

在過去,持有紅登記就彷彿是次等公民,是會受到一些歧視的。比如他們遇過出門如果被警察盤查,剛好附近發生了竊盜案,拿紅登記的人會第一個被調查;所以,也有老人家告訴我,他們小時候一直拿不到藍登記,就會把紅登記塗成藍色,這行為好像很童趣,但其實是很卑微的。」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三、《竇娥冤》

《竇娥冤》是中國元代作家關漢卿的雜劇作品,講述民女竇娥被誣告殺人,為了不連累相依為命的婆婆而含冤認罪,並在刑場上對天宣誓,行刑後將會降下六月天的大雪,以證其冤。這是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後被改為粵劇《六月雪》。

在張吉安為 513 事件田調的過程,得知當年事件發生前後,半山芭華人社區正在搬演酬神戲,一連三天分別是《六國大封相》、《六月雪》與《白蛇傳》。其中 5 月 13 日即是第二天,上演的是《六月雪》。

這是一部關於冤情不被看見、女性受屈無法言說的戲,與《五月雪》的故事核心相通,便成了本次片名靈感的來源。

《五月雪》工作照/張吉安提供

《五月雪》工作照/張吉安提供

四、義山

513 事件當晚,吉隆坡許多衝突現場的傷亡者在事後直接失蹤,估計被載到荒山野地去掩埋了。家屬再無音訊,直到多年後在吉隆坡各地發現亂葬崗,才能前往尋親──那些墓碑上有的寫了名字,也有許多只寫著無名華人(UNIDENTIFIED CHINESE)。

而這些受害者的家屬,有些花上許多年尋親,有的找到了,有的至今還是不知道家人的下落。也有些受難家屬因為心裡害怕,至今都還不敢去找,或是去祭拜。因而不論有名字或是無名氏,許多墳地的主人至今,也都還等不到家人來認領。

這其中,在吉隆坡雙溪毛糯麻風(台譯漢生病)病院的後山,也有一片 513 的義山亂葬崗。2009 年因為附近醫學院要擴建,引發了病院屬地的徵地爭議,張吉安與各方藝文人士前往響應,才因此認識到這座義山的存在。

自此,張吉安每年清明節及 513 前後都去拜訪,對來祭拜的家屬進行口述採訪。這促成了他在 2017 年完成第一部短片《義山》,再在幾年後的現在,延展成為長片《五月雪》。

《馬來紀年》中文本/張吉安提供

《馬來紀年》中文本/張吉安提供

五、《馬來紀年》與蘇丹的洗腳水

《馬來紀年》是馬來文學史上一本重要的著作,內容為歷史與神話的結合體。這本「史話」撰寫始於 1612 年 5 月 13 日,從中可以看到馬六甲王朝當時的天地觀,以及他們想塑造的、與世界其他強盛國家之間的關係。

在《馬來紀年》的其中一章,有個故事是中國明代的皇帝將女兒嫁給了馬六甲的蘇丹,於是建立了上對下的姻親關係,因此,中國皇帝便要求馬六甲的蘇丹稱他為王。而蘇丹照做了,但那之後,皇帝當天晚上全身起了麻風疹子,即漢生病的病徵。此時御醫告訴皇帝:這是因為馬六甲蘇丹與你同為天子,向你稱臣之舉觸犯了天條,所以才有此病狀。解法則是要請蘇丹送來他的洗腳水,讓皇帝喝下。

皇帝只好照做了,並且藥到病除。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五月雪》劇照/海鵬影業

六、《吉打紀年》與嗜血的狼牙國王

《吉打紀年》是另一部馬來文學史話,說的是位在馬來西亞北部、和泰國交界處的吉打州的過去。吉打曾是東南亞最古老的文明古國,在此曾有一位國王,因為吃到大廚在料理過程中不慎割傷手指、摻入血液的紅莧菜咖哩,而驚為天人,從此要求食材裡都要混入人血,最後變成了一個濫殺無辜臣民、為滿足口腹之慾的暴君。

這個故事曾在 1968 年被拍成電影《狼牙國王》(Raja Bersiong),電影編劇即是時任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的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他本人也出身吉打,繼承吉打皇族的血統,為了宣揚祖先的歷史而製作此片,還動用許多國家資源投入,可惜上映後票房慘敗。

從 1968 到 1969 年,《狼牙國王》持續在戲院上映。因此亦有一說法認為,是因為他動用了國家資源、醉心於這部電影而忽略了國事,導致黨內成員和副首的不滿,繼而密謀策劃 513 事件發生後,逼迫東姑阿都拉曼在隔年下台。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說《惡女》這部電影,為的是顛覆某些刻板印象,那麼這樣的表演,事實上正是對立美也對觀眾的冷酷凝視:你相信的是成見還是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演繹了你的成見,還是呈現了真相?你確定真相在你眼前時,真的看得見嗎?這看似刻板印象的表演,實際上正是對刻板印象最冷酷的嘲弄,彰顯出刻板印象有多麼、多麼難以扭轉。
我一直覺得夢是騙人的,無論好壞。總之,製造夢境的人、愛做夢的人都喜歡撒謊。姑且先將世界上所有筆耕、作畫、拍電影的人都稱之為「作家」,很有可能,這些作家的思想都來自無意識的夢境/謊言。
《雙瞳》捨棄好萊塢式的嚇人設計,選擇以華人世界共同的信仰以及如《火線追緝令》(1995)的縝密懸案設計,創造出既本土又玄幻的世界觀,然而最令人恐懼的,並不是片中神通廣大的教主謝亞里,而是造就這一切的「愛」──因愛而生的執念,才是整部片的核心。也正因如此普世的情感,才能讓恐懼得以圓滿。
導演在作品中割開了一個想像的畸零地,將女人精神上的自主化為具象的表演,電影中野性的、擁有自我的女人支配著男人,很可能比男人還要偉大,她在幻象中無所不能,卻在歷史中被消弭。
凡是年輕人都會拍片。曾幾何時,拍影片已經變成跟作文一樣的當代必備技能,只不過從影片變成電影,在故事上需做影像文學性的堆昇、在技術上有攝影美學與演員演技和美術、造型、燈光乃至動線⋯⋯等等環節的並具齊需門檻,形式上則仰賴著創作者的才華有無,作品能不能迷人是鐵錚錚立見的,一切環節皆能打磨、也需要打磨。
畢贛電影的「詩性」就是那「最好是既未作夢也不是無夢而且/永不醒來」的切面,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矛盾狀態,而正在此矛盾中,它開啟了那個斷裂又流通的影像時空。
若說《惡女》這部電影,為的是顛覆某些刻板印象,那麼這樣的表演,事實上正是對立美也對觀眾的冷酷凝視:你相信的是成見還是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演繹了你的成見,還是呈現了真相?你確定真相在你眼前時,真的看得見嗎?這看似刻板印象的表演,實際上正是對刻板印象最冷酷的嘲弄,彰顯出刻板印象有多麼、多麼難以扭轉。
我一直覺得夢是騙人的,無論好壞。總之,製造夢境的人、愛做夢的人都喜歡撒謊。姑且先將世界上所有筆耕、作畫、拍電影的人都稱之為「作家」,很有可能,這些作家的思想都來自無意識的夢境/謊言。
《雙瞳》捨棄好萊塢式的嚇人設計,選擇以華人世界共同的信仰以及如《火線追緝令》(1995)的縝密懸案設計,創造出既本土又玄幻的世界觀,然而最令人恐懼的,並不是片中神通廣大的教主謝亞里,而是造就這一切的「愛」──因愛而生的執念,才是整部片的核心。也正因如此普世的情感,才能讓恐懼得以圓滿。
導演在作品中割開了一個想像的畸零地,將女人精神上的自主化為具象的表演,電影中野性的、擁有自我的女人支配著男人,很可能比男人還要偉大,她在幻象中無所不能,卻在歷史中被消弭。
凡是年輕人都會拍片。曾幾何時,拍影片已經變成跟作文一樣的當代必備技能,只不過從影片變成電影,在故事上需做影像文學性的堆昇、在技術上有攝影美學與演員演技和美術、造型、燈光乃至動線⋯⋯等等環節的並具齊需門檻,形式上則仰賴著創作者的才華有無,作品能不能迷人是鐵錚錚立見的,一切環節皆能打磨、也需要打磨。
畢贛電影的「詩性」就是那「最好是既未作夢也不是無夢而且/永不醒來」的切面,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矛盾狀態,而正在此矛盾中,它開啟了那個斷裂又流通的影像時空。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鹽水大飯店》全劇拍得清流感十足,明明也有抗爭、流血,刑求,甚至「無間道」式情節亦穿插其中,但整部戲緊抓著理想主義的純粹性不放,有著滿滿覺醒青年的萌動感,以及眾人齊心緩步、往共同志向邁去的不卑不亢。
Thumbnail
香港女演員蔡思韵,在她的少女時代就隻身來台灣念大學,畢業後也持續在台灣演戲,一待就是七年。聊到港台文化差異,蔡思韵說最有感之處在於台灣人「很客氣」,而這份禮貌需要學習。蔡思韵分享來台的第一件文化衝擊:「2013 年剛來台灣,跟同學傳訊息的時候,常常會被他們問『你在生氣嗎?』」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當初找演員找得很辛苦,因為很多同行都紛紛認為這部電影不太可能拍成,顯然這是一部不被祝福的電影。正因為這樣,讓我想要用控訴以外、憤怒以外的方式來證明一件事:我們是時候該走出第一步。不要所有人一輩子活在那個白色恐怖裡,不知道這個可不可以碰、那個可不可以說。我們要能說,還要能對話,才能開始改變一些事情」
Thumbnail
編按:《南巫》導演張吉安的第二部長片作品《五月雪》,近日將在金馬 60 國際影展作為開幕片首映。這是一個根植於馬來西亞歷史的故事,對於多數的台灣觀眾而言,勢必需要一些事前/事後的知識補充。
Thumbnail
《雙瞳》捨棄好萊塢式的嚇人設計,選擇以華人世界共同的信仰以及如《火線追緝令》(1995)的縝密懸案設計,創造出既本土又玄幻的世界觀,然而最令人恐懼的,並不是片中神通廣大的教主謝亞里,而是造就這一切的「愛」──因愛而生的執念,才是整部片的核心。也正因如此普世的情感,才能讓恐懼得以圓滿。
Thumbnail
導演在作品中割開了一個想像的畸零地,將女人精神上的自主化為具象的表演,電影中野性的、擁有自我的女人支配著男人,很可能比男人還要偉大,她在幻象中無所不能,卻在歷史中被消弭。
Thumbnail
畢贛電影的「詩性」就是那「最好是既未作夢也不是無夢而且/永不醒來」的切面,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矛盾狀態,而正在此矛盾中,它開啟了那個斷裂又流通的影像時空。
Thumbnail
按:本文原發表於 2021 年 5 月《釀電影》vol.4「好久不見,宮崎駿」,爬梳至《風起》為止,宮﨑駿作品中的戰爭意象及其矛盾。如今正值新作《蒼鷺與少年》上映,《釀電影》推出宮﨑駿線上大專題,在此將這篇文章以「會員專屬」的形式發表,欲閱讀全文的讀者歡迎訂閱《釀電影》,或在官網及各大通路上購買
Thumbnail
以影像與聲音構作敘事,以幻想與奔放構建真實,當初期許能夠建立自己天空的STUDIO 4℃,一路肆意馳騁的軌跡向大家展示了,那賽博龐克的科幻世界上,確有一片天馬行空存在著。就像《紅灰力量》所說的那般──世界不只一個,4℃的水可以是狂放巨浪與微動漣漪,更可以是構成動畫宇宙最初始的元素,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鹽水大飯店》全劇拍得清流感十足,明明也有抗爭、流血,刑求,甚至「無間道」式情節亦穿插其中,但整部戲緊抓著理想主義的純粹性不放,有著滿滿覺醒青年的萌動感,以及眾人齊心緩步、往共同志向邁去的不卑不亢。
Thumbnail
香港女演員蔡思韵,在她的少女時代就隻身來台灣念大學,畢業後也持續在台灣演戲,一待就是七年。聊到港台文化差異,蔡思韵說最有感之處在於台灣人「很客氣」,而這份禮貌需要學習。蔡思韵分享來台的第一件文化衝擊:「2013 年剛來台灣,跟同學傳訊息的時候,常常會被他們問『你在生氣嗎?』」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當初找演員找得很辛苦,因為很多同行都紛紛認為這部電影不太可能拍成,顯然這是一部不被祝福的電影。正因為這樣,讓我想要用控訴以外、憤怒以外的方式來證明一件事:我們是時候該走出第一步。不要所有人一輩子活在那個白色恐怖裡,不知道這個可不可以碰、那個可不可以說。我們要能說,還要能對話,才能開始改變一些事情」
Thumbnail
編按:《南巫》導演張吉安的第二部長片作品《五月雪》,近日將在金馬 60 國際影展作為開幕片首映。這是一個根植於馬來西亞歷史的故事,對於多數的台灣觀眾而言,勢必需要一些事前/事後的知識補充。
Thumbnail
《雙瞳》捨棄好萊塢式的嚇人設計,選擇以華人世界共同的信仰以及如《火線追緝令》(1995)的縝密懸案設計,創造出既本土又玄幻的世界觀,然而最令人恐懼的,並不是片中神通廣大的教主謝亞里,而是造就這一切的「愛」──因愛而生的執念,才是整部片的核心。也正因如此普世的情感,才能讓恐懼得以圓滿。
Thumbnail
導演在作品中割開了一個想像的畸零地,將女人精神上的自主化為具象的表演,電影中野性的、擁有自我的女人支配著男人,很可能比男人還要偉大,她在幻象中無所不能,卻在歷史中被消弭。
Thumbnail
畢贛電影的「詩性」就是那「最好是既未作夢也不是無夢而且/永不醒來」的切面,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矛盾狀態,而正在此矛盾中,它開啟了那個斷裂又流通的影像時空。
Thumbnail
按:本文原發表於 2021 年 5 月《釀電影》vol.4「好久不見,宮崎駿」,爬梳至《風起》為止,宮﨑駿作品中的戰爭意象及其矛盾。如今正值新作《蒼鷺與少年》上映,《釀電影》推出宮﨑駿線上大專題,在此將這篇文章以「會員專屬」的形式發表,欲閱讀全文的讀者歡迎訂閱《釀電影》,或在官網及各大通路上購買
Thumbnail
以影像與聲音構作敘事,以幻想與奔放構建真實,當初期許能夠建立自己天空的STUDIO 4℃,一路肆意馳騁的軌跡向大家展示了,那賽博龐克的科幻世界上,確有一片天馬行空存在著。就像《紅灰力量》所說的那般──世界不只一個,4℃的水可以是狂放巨浪與微動漣漪,更可以是構成動畫宇宙最初始的元素,擁有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