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習得「累進式摘要法」的筆記製作方式,我們可以把這這套知識萃取技術運用在 Heptabase 軟體裡。
做筆記就如同時空旅行——把知識封包傳送給未來的自己。
把做筆記的價值「推銷」給未來的自己,你的每則筆記就如同造福未來的自己而創造的「產品」。
未來的你可能只有匆匆片刻來查看這些內容,所以我們必須強化筆記的「可發現性」,使未來的自己易於發現、回想並運用我們的筆記——而且不會花費太多時間。範例如下:
這種多層結構的筆記方式猶如一張「安全網」,我們擷取的文本始終保持完整(找得到源頭),隨時可以 Undo 回到上一層重新嘗試,不用擔心犯下難以復原的錯誤;而且還像 Google Map 般可以「放大與縮小」你的知識地圖視野,依據當下需求切換成「見樹或見林」。
況且截至第二層的粗體和第三層的螢光,並不要求你真的得「額外寫下」什麼,這讓做筆記這件事情變得輕鬆,同時也不會構成心理負擔。
因為實體書在做摘錄時相對辛苦(不能複製、貼上),所以我主要是拿「累進式摘要法」大量運用在網路上的文本,協助我每天都能推進《創作者經濟 IMO》項目所要策展文章的集合,待假日關再來把這些「寫作的最小單位元,卡片」們編纂成一份週報。
最初,我是在 notion 中做累進式摘要法,後來搬家到 Heptabase 軟體;在核心精神不變的前提下,我做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動,讓自己使用上比較稱手:
又過了一陣子,我開始思考,想把那些散見於每一期週報的卡片們打破建制,依據主題——而不是受限某個書籍或文本——聚合成可以持續迭代的思維體系,是一棵知識樹的概念。
在 Heptabase 的白板(Whiteboard)裡把相同主題的複數張卡片匡起來,這時畫面上會出現表示更多功能的「⋯」圖案,展開後點擊「Create section」形成不同的主題子區,每個子區都是可以持續茁壯的樹,例如思考力的樹、寫作力的樹、文案力的樹、溝通力的樹、工作流程的樹等。
每當一棵樹「長出」新的枝幹,我們總是會將它與舊有的枝條進行對照,思考彼此間的關聯。同時,這些枝幹也可以被「修剪」,甚至「嫁接」到其他地方,或是「割捨」也是一種選擇。
🌱 免費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Meta|X|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註冊幣安|幣安開戶+實名認證教學。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註冊 Potato|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