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結束了,我剛剛把股票投資組合的全年回報數字結算了一下,YTD+56%。
如果把時間再拉長一點,從2020年年初算到2023年年底,總回報+125%。
比較一下同期(2020~2023)其他市場指標的表現:
撃敗市場,真的很不容易,但還是讓我僥倖做到了(其實到後面,我根本也沒有在想到底要怎麼撃敗市場了,純粹就是按照自己的紀律、風控原則和策略去執行,講白點滿腦袋都是想著保命和控制損失而已,沒想到最後出來的結果還算可以接受)。
過去三年的市場環境非常令人頭痛,大起大落,極難駕馭。2020年疫情那波,我自己完全是硬撐過去的,然後因為市場在短時間內跌了非常多,聯準會又迅速在貨幣政策上為股市提供支持,所以我在底部加碼的部分都獲利頗豐(尤其是TQQQ),那一年應該是我人生當中從股市賺最多錢的一年。甚至有一刻感覺到,這樣的行情若再持續一兩年的話,我想我都可以直接退休了。
這段經歷讓很多人的信心都過份膨脹,包括我在內。在2021年下半年,其實市場已經盛傳聯準會將要收緊貨幣政策,但我們這些成長股投資人可能因為前面賺得太爽,有點不以為意,而且沒想到後面通膨會上衝到那個位置(最高到+9.1%),我直覺就把2020年的經驗複製到2022年,也就是想同樣以硬撐的方式熬過去。
也許理性上我知道自己該縮,所以在2021年年底還是2022年年初,我叫我老婆把股票都出清了(當時有通知大家)。但我自己恃著前面利潤豐厚,還是選擇繼續留在市場,後面也付出了慘痛代價。
從後見之明來看,代價有點太大。我2022年的全年回報是-56%,這回撤幅度不管從哪一個標準來看,都有點太大。即使我2023年的回報是+56%(很剛好都是56%),但股票投資組合的價值還是沒能回到2022年年初的水位。
2023年,是面對自己錯誤,收拾殘局的一年。
我們稍為回想一下2023年年初的環境。我們面臨幾十年罕見的高通膨數字,聯準會鷹派態度十分強硬,市場充斥避險情緒。成長股利率敏感,普遍跌幅都非常深,以近期表現很不錯的CRWD來說,它2021年年底的高點是285元,到2023年年初,股價卻低至95元,跌幅高達67%。利率更為敏感的金融科技股更不用說,UPST從接近400元跌到只剩10塊多一點。如果買在高點,那筆錢基本上跟歸零也差不多意思了。
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多人對成長股的信心已經崩潰了,我也常常被質疑為何還不把股票賣掉。我自己覺得,我在2022年選擇硬撐確實是個錯誤,但到了2023年,既然傷害已經造成,我別無選擇,是必須要再撐下去的,不然連收拾殘局的機會都沒有了。
痛定思痛,圍繞2023年的操作思路有幾個:
第一,將部份股票資產移到表現最好的大盤ETF,降低個股操作難度,同時分散風險。
第二,努力積蓄現金,假設最壞劇本出現,我還可以在低位撈貨絕地反攻。
第三,在成長股部分,不斷去蕪存菁。選擇軟體股的思路也跟過去有所變化,從追逐估值最強勢的股票來買,轉換為挑選財報結構最為穩健,同時估值處於相對低檔(但也不能是弱勢)者來買。
我相信,我能夠在2023年跑贏大盤,最核心原因就是上述第三點。因為長期追蹤「軟體股板塊歷史估值變化行情表」的關係,我對很多軟體股的表現都很熟悉,當機會出現才敢於重押,像是CRWD、NET。CRWD我本來已經清倉了,但在2023年第三季看到機會,馬上就買了7%左右的部位,該部位拿到現在賺70%。NET也是差不多狀況,這隻我本來就有部位,但看到機會後還是繼續加碼,該加碼部位拿到現在也賺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