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郤正傳前,先聊聊上回花了不少時間翻來翻去翻到華陽國志去的部分。
孟達與上庸。
其實華陽國志有的資訊也不多就是了。
第一個,很多人都認為,在孟達劉封攻打上庸三郡之前,這裡是屬於曹魏的。這不管從哪個角度切都是謬誤。
首先,劉封孟達於建安二十四年征伐,法理上此地屬於「東漢」,絕非曹魏。再者,上庸太守申耽,不是真的曹操所屬。
《魏略》寫得很清楚:「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初在西平、上庸間聚衆數千家,後與張魯通,又遣使詣曹公,曹公加其號為將軍,因使領上庸都尉。」
孫策孫權也這麼做,劉璋也去曹操那邊領過,你會說他們是曹操手下嗎?
不會。
申耽明顯就是割據一方的太守,在大勢力中求存。三國的醍醐味就是這種玩法,不是真的只有三個國家。
上庸對於荊州而言,處於漢水上游。講白了,逆流而戰事倍功半。只要申耽能幫忙擋住漢中,曹操沒有必要非把他們「收歸國有」不可。
相反的,從秦嶺北攻打漢中,還比較順勢。
但佔領了漢中的劉備,意在北伐直取洛陽,角度就翻轉了。
出斜谷祁山道難,取上庸順流而下會合荊州部隊,就是一條不錯的路線。
妙的是三國志說這麼打:「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下游有大軍,上游是監軍,兩方會合之後打下上庸。
三郡從上游往下排是:西城(後改魏興),上庸(不變),房陵(後改新城統領三郡)。你看曹魏的改制就知道,房陵才是「可管制區域」。
這裡的太守,當時是蒯祺,是荊州大家。
孟達的任務就是殺掉他。
然後,「上庸太守申耽舉衆降」。
劉備不但讓申氏兄弟就地合法,給的官職也不差。哥哥申耽領了個征北將軍,要知道,趙雲都是大約兩年後才有征南將軍。弟弟申儀待遇沒那麼高,但仍能守西城郡。
那接下來大家都清楚,關羽叫,孟達劉封不應。
劉封跟孟達又起爭執,奪走了孟達的鼓吹。就我對兵法了解至今,其實指的就是孟達的軍隊指揮系統。
奪了鼓吹,原則上孟達就不能「駕馭」劉備派來的部隊。但他還是帶著四千多家部曲降了魏,這更妙的是,孟達是房陵主管,是離漢中最遠的一塊。
原本的設想是,這些人是三輔流民入漢中各奔前程,上一篇說的。
但是不是感覺不太現實?
不過,讓我們想起一下「東州兵」。
「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
房陵就是南陽人的入蜀口。
這個因果關係顯得非常詭異且奧妙。
吾有一解,城下一聚!
不是,人家也想像陳某一樣耍帥啦偶爾。
假設性算式是:
1.孟達是東州兵首領之一。
2.孟達入荊州時,帶的四千兵不只是東州三輔,或許更多是東州南陽兵。
要知道,孟達不是入荊州四個月就去北伐上庸三郡,他待了七年。跟關羽這種人尚且沒有衝突……諸葛亮慮劉封剛猛看來好像不會太超過。
抱歉,重點是,七年間,孟達早已滲透房陵。
稍稍倒回去一點,我發現有點可怕。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
孟達守的是宜都,不是秭歸。
秭歸是三峽東口第一鎮,不在荊州大平原上。「從秭歸北攻房陵」的原因,應該是關羽還沒跟襄陽開戰。所以,劉備要孟達穿山奇襲房陵。
翻山越嶺是愚蠢的行軍方式,最好的穿山方式,賈逵幫我介紹過了。
沿河谷而行。
今秭歸縣城西7.5公里處,有「香溪」自北而來,匯入長江。穿過許多人最愛的「神農架」,即使今天都不會是個簡單任務。
順便說一下,到這裡,包括曹丕對孟達的讚賞,我們都可以肯定他是個響噹噹的高級將領。但孟達的「實績」都是隱藏式,甚至無傳。
比起他牆頭草的行為,我想影響更深的應該是:孟達是司馬懿獨斷獨行解決的「反賊」。
宣王的判斷是不會錯的。
孟達反出劉備軍之前,寫了一封信給備哥哥,基本上都是幹話我想是個人都很懶得看。
不過有一段我認為值得思考:「況臣卑鄙,無元功巨勳,自繫於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甞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
「無元功巨勳」,孟達並非元老派,這很肯定,但他是不是真的沒有「巨勳」?
頗是自謙,畢竟後面他用伍子胥、蒙恬跟樂毅來自比。
「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那表示孟達親自去見了曹丕。但房陵做為當時對魏第一線,孟達不需要攜家帶眷跋山涉水,只要回來「開門揖盜」就行。
能夠這樣一去一回,更帶魏軍襲擊劉封,就表示孟達在至多一年內的時間,已經完全掌握房陵。他又寫了一封信給劉封勸降,劉封不從,但西城太守申儀從了。
老裴註了一條:「至建安末,為蜀所攻,以其郡西屬。黃初中,儀復來還,詔即以兄故號加儀。」
我們不難想像,申耽已經故去。
事實上,最後司馬懿強攻新城郡時,申儀也因為跟孟達不和,所以出面阻擋諸葛亮派來的援軍。
我這邊要說的是,申氏兄弟也是地頭蛇,特別是申耽,對於孟達的「權威」絕對有遏阻效果。
孟達叛蜀的變因中,應該要把申耽故去也考慮進來才是。
相對來說,孟達在蜀漢的將軍職,低於申耽的可能性較高。
上庸三郡的故事,暫且說到這裡。
很多的疑惑仍然沒有得到解答,比方說「大將軍孟達」到底是不是蜀漢所賜?
為什麼蔣琬有意再取上庸,但諸葛亮跟費禕都不想?單純是蔣琬戰術白癡嗎?
不過老實說,第一點在了解了孟達的功績後,其實提高了不少的可能性。
輕取戰略要地帶來的效益,前可比馬超,後可比姜維……姜伯約是有這份優勢但一直沒拿下來喔,然後他是真真正正的大將軍。更不要說東州兵對益州可能產生的威脅。
第二點也是靠姜維串起來。
就想像費禕跟蔣琬說,當年是孟達有門路跟上庸三郡內部達成共識,才能殺蒯祺而奪三郡。今天沒有孟達,敵方若是堅守,破之不易。反觀我們有了對涼州有門路的姜維……
大概是這樣,聊到這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