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六年冬,魏國將軍鄧艾行陰平古道,奇襲江由城。
蜀軍守將馬邈無備,選擇了投降。
譙周傳說:「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原本蜀軍都靠金門……不是,靠劍門關姜維張翼廖化三英擋住魏軍。後方不到歌舞昇平,也算是安然無事。
姜維版的重門雖然關得晚,但還是挺重的。
也正因如此,老百姓對於鄧艾的入侵,那個驚恐更是無以復加。
這段敘述在其他地方真沒有如此生動,相當呈現出蜀漢百姓跟政府都已經習慣太平之日的模樣。
下次如果有人找你討論姜維繼承武侯之志北伐的優劣,試著想起國破之日人民的恐慌吧。那不是「劉禪多會治理國家」的問題,而是蜀漢國防堅實的程度。
事實上,當時姜維的防線尚未崩潰,我記得對照地圖,鄧艾七百里山路走下來,也沒有到直逼成都的程度。就是足以製造魏軍已大舉入侵的假象。(諸葛瞻雖然很塑膠但到底還算一道防線耶)
那就夠了。
君不見,蜀漢朝廷開會討論的項目是些甚麼?
有人認為吳蜀一家,可以逃去吳國。
有人認為南中七郡自帶天險,可以固守,不如南撤。
蜀中多少名士大臣,沒事掛兩三個博士頭銜在身上,就討論這兩點。因為他們的眼中,姜維張翼廖化,已經跟死了沒兩樣。
只有譙周提出第三選項:投降。
賣國賊!
不是,譙周說,你們去投靠東吳,難道還能繼續稱天子嗎?沒可能嘛。一樣是投降啊。今天降吳,哪天吳又給魏滅了,你不是要降兩次?難道你覺得沒了我們,吳國可以勝過魏國?
給人羞辱兩次,還不如一次就好。
那奔南呢?
笑死,南中甚麼地方?你如果在國力強大的時候遷都,慢慢馴化他們,那不錯。今天大敵當前,你夾著尾巴逃去南中,君不見楊奉韓暹如何「侍奉」漢獻帝的嗎?
這句我加的,譙周還沒敢這麼說。不過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甚至譙周還說,你光是出發到不到得了南中,都是個問題!
就有人很機智很會吵架,撿了話屎就反問:大敵當前有人會生異心,很有道理。那鄧艾都要兵臨城下了,他會接受我們投降嗎?舉手之勞的事情,何不拿下再說?
平常憨慢講話,其實藏了很久的譙周一巴掌就打回去:「方今東吳未賔,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後,不得不禮。」
這意思不是說,東吳跟曹魏仍是敵對,鄧艾花不起時間在這裡攻城喔。
譙周是說,「今日蜀漢,明日東吳」。
哇當年寫譙周還沒這句名言,現在用起來就方便了。
今天的蜀漢,就是東吳人的榜樣。
很好懂吧?可惜真正的道理不是這樣的。
真正的道理是,今日劉禪,明日孫皓。
今日張紹,明日陸凱。
今日鄧艾,明日杜預。
善待劉禪,即可瓦解孫皓的抵抗意志。
善待蜀國大臣,即可瓦解吳國大臣的抵抗意志。
你司馬昭如果想一統天下,那麼善待我們是你唯一選擇。
魏蜀吳都是新興國家,臣民對於政權的「忠誠」?屁都不如。蜀漢自己就是例子,譙周自己就是例子,還有在那邊降吳南遷的各位,看到魏軍的旗子就擾擾蹦入山野的百姓,也都是例子。
不過前線的戰士是例外。
事實上,沒忠誠到那個地步你也不會死戰到底,轉身就跑了。
當兵訓練忠誠嗎?其實是訓練你無腦失智,當過兵的都知道。
蜀書中還有一個例外:北地王劉諶。後主的兒子之一。老大太子當時是四十歲,劉諶生年不明,要我猜大概是二十歲上下,至多三十。
是一個完全由蜀漢政權養大的世代,一個後諸葛亮世代。
他們的情感跟從四面八方來到益州,集合在季漢旗下的老人家,是很容易不相同的。
相對又回到開頭:蜀漢強大的國防意識,在次世代熊熊燃燒。
是說你一定也注意到我偷渡了「今日鄧艾,明日杜預」。
為什麼司馬昭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把鄧艾抓起來?其實就跟為什麼要善待蜀漢大臣一樣的道理。
都是為了未來一統天下做打算。
最可怕的地方在於狡兔未死,敢烹走狗。
不過大概要等哪天重看《晉書》,才有機會多了解一些司馬昭了。
那如果想要先看點這邊的事情,【滅蜀大元帥,鍾會】這個也是不錯,沒收在方格子。
卻說譙周這麼會說,結果也只是換來「衆人無以易周之理」。
什麼意思?我翻不出來。
你覺得好像大家都沒辦法辯贏他:無以改變,無以輕視,無以交換……
可劉禪心裡想的,還是入南首選啊。
這世上,又有幾人能甘心捨棄掉天子之位,去賭那個不可知的投降?
對,你知道結局。
但你知道劉禪是如何放下「南中天子」的幻想嗎?
我不是那麼確定譙周的上書,有沒有被陳壽改寫。畢竟整本三國志裡,關於改動書信內容,陳壽可說是前科滿滿。裴松之做注就找了許許多多跟他不同的版本。
如果沒有改,那挺有趣的,因為這內容非常淺顯易懂。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
「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
譙周的文筆跟陳壽,頗有相似之處。
你看魏國人給曹丕上疏:「昔帝王之治天下,不唯外輔,亦有內助,治亂所由,盛衰從之。故西陵配黃,英娥降媯,並以賢明,流芳上世。」
老師教的四六駢體文躍然紙上有沒有?
喔,那是要叫曹丕不可廢甄后。
你說這種不知哪來的野雞?不然你去比《出師表》,其實都是一樣幹話滿天飛,歌功頌德不能少,吉祥如意寫滿篇。
譙周沒有,直接給你說事。
南方是遠得要命蠻夷之地,平常都不供東西給我們,還反叛好幾次。自從諸葛丞相南征,用大軍逼他們到沒辦法,才勉強服從。之後繳稅啊,提供士兵啊,他們也是滿肚子抱怨。
頂多就「患國之人」是專有名詞,那前後文一對也知道不是說南蠻子憂患國家,是說他們本身就是國家的憂患。
有趣的是,你知道中文都用「內憂外患」。
譙周這麼寫多少也是暗示「南蠻子跟我們不是一國的」。
今天換我們被逼到沒辦法,想要去依靠他們?我看是一定會再次反叛。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比較就沒那麼直白,對我們來說。
「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二也。」
北兵說的就是魏軍,他們的目標不會是奪取蜀地而已。
這邊要想起來,「蜀漢」只是愛稱,人家正式的名稱還是「漢」或「季漢」。季漢政權在阿斗率領下,領土主要包含漢中、巴、蜀、南中四大區域。
小孩子才做選擇,魏大人當然是全都要。
逃跑會被追上,很好理解,這句難就難在「因人勢衰」。
人跟勢在中間,所以不是排比。要說四字有因果,你也看不出因果是甚麼。當時的古語用法,因人已經有「因為人」的意思,不是單純只有「依靠人」。
我能想到的就是「如果我們往南方奔逃,這邊的抵抗衰弱了,反而會被他們趕上」。
這跟劉備的荊州大逃亡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天要是劉琮在襄樊有抵抗,虎豹曹純也追不上劉備的。
為什麼要花功夫強調這一條?我認為是再次說明了,成都朝廷完全得不到姜維的消息。
所以跟爸爸媽媽保持聯絡很重要,不然爸媽會被詐騙。
不過,我突然想起,陳壽幫老師記了一件趣事:「諸葛亮過世時,國內管制,譙周還是第一個趕到前線」。
這是三十年前的事情,如今譙周肯定沒那個體力。
但,譙周真的是在完全不知道姜維仍在抵抗的前提下,費盡功夫勸劉禪投降嗎?
譙周傳裏頭有很大一塊,是他的名著:《仇國論》。
簡單說,譙周的政治立場表現出來,認為諸葛亮時代北伐是有機會的,姜維北伐是白費力氣徒勞無功削減國力的。
開個IF線,假如譙周知道,幫忙把訊息傳回朝廷,堅持力挺姜維死守國門寸土不讓!
這邊的戰略這幾年大概也看了夠多,基本上魏軍推進到劍閣,後方不管是走斜谷道或漢水進漢中。或者走祁山道的西涼支援,都是通行無阻。
而在知道「我軍前線未敗」的情況下,蜀漢朝廷肯定也會出現:支持下去等東吳援軍的聲音。
譙周傳雖然沒提到這個討論,但聽過羅憲都知道,東吳會來。這不論如何都有油水撈的活兒。
接下來的戰局也非史無前例,其實劉備入主成都時便發生過:漢中還在曹操軍手裡的時代。
在實力充足的情況下,鍾會不可能派更多人去翻陰平古道。接下來重現張飛張郃巴西決戰的局面機會更大。
當初雙方都是初入巴郡,硬要說張郃還更早到,但結果是張郃被包抄。原因很容易找:張飛義釋巴郡嚴顏。所以張飛有地主優勢。
在這個張郃死了三十年,魏軍三十年未曾打穿漢中的情況下,羅憲只要有收到跟東吳合作的命令,幻想巴郡之戰,吳蜀聯軍基本就是穩了。
這盤能不能翻?能翻。
東吳翻不翻桌?基本也是會翻。
簡單說,如果譙周志在護漢,有機會打贏一波。也就是讓戰爭更擴大,最終可能便宜了東吳,提早展開南北對峙的局面。
都不說譙周有沒有本事算到那邊,他其實已經說了那句:「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
劉禪不獻蜀,全境戰爭勢在必行。
譙周是知道的。
我們今天就把周三點說完好了。
「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
到了南中,對外要抵抗北兵,朝廷又要維持服飾車馬,開門八件事,錢錢錢錢錢錢錢錢。我們沒有生財之道,只能向蠻夷部落徵收,這大量的額外開銷,也必定會逼反他們。
很有道理對不對?
我本來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既然想了譙周「意降後主」,就發現不對勁。
朝廷節省開銷,縮衣節食全面供給軍資,這就是劉秀走完統一最後一哩路,滅蜀之戰時所推行的國策。
譙周開口閉口都是劉秀的人,他怎麼可能不知道?
或者換個角度說,譙周更知道,只要讓劉禪想到,抵抗到底得吃著土幹,劉禪就不會樂意這麼幹。
退南中,繼續當皇帝才有意義。
如果就是得苦哈哈?那麼選擇自然就會浮現了。
譙周不說:我們可以勒緊褲帶死戰到底。只說我們想過著一樣的生活,必然遭到推翻。
實在是很會說話。
這樣老闆選擇投降,就不是因為害怕勒緊褲帶死戰,而是不想造成民怨了。
四十擺在眼前,現在多少人認同劉禪做了正確的選擇。又有多少人認為,他只是怕爽不到所以才投降的?
你去對應「樂不思蜀」就知道啦。
不過我們離「樂不思蜀」郤正還有一點距離,譙周三點並不是勸劉禪降的全貌。
而蜀漢投降之後,也還有一些譙周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