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織著傳統束縛、女權低落、凌虐暴力與戰火下無盡的痛苦與悲傷中,兩個年齡不同,有著迥異生活背景而原本不會有交集的兩代女性,在歷經戰火下的阿富汗喀布爾土地上彼此扶持,兩人發展出情同母女而惺惺相惜、超越一切苦痛溫柔而堅實的情感,如同照耀黑暗大地帶來希望的燦爛千陽。
一個出生在富裕家族但不見於光的 "哈拉密"私生女,從小和母親娜娜隱居於林中小屋,每周期待著父親的來訪與關愛,在母親自殺後,被安排嫁給年長20多歲的鰥夫鞋匠拉席德,隻身跟著丈夫來到離家鄉200多里遠的喀布爾展開婚姻生活。而幾年的婚姻生活中,瑪黎安承受著無法順利生育的壓力與丈夫的暴力虐待,獨自默默忍受著。喀布爾戰火四起,附近鄰居女孩萊拉在失去所有親人後,因著拉席德刻意的安排下迎娶了女孩,從此開始了三人一起生活。
萊拉在喀布爾的中產階級家庭長大,父親極為重視她的教育並對她有著期望,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懷抱著理想與在青春期中悄悄萌芽的青澀戀情。雖然母親因為兄長參與聖戰活動身亡而陷入絕望與憂鬱,萊拉仍努力的生活著並和父親支撐起家裡。戰火越發嚴重下無情的轟炸讓萊拉成為家中唯一的倖存者,飽受創傷的她誤以為連初戀的男孩也命喪難民營,在絕望與無可奈何下成了拉席德的第二位妻子展開了10幾年黑暗的婚姻生活。
瑪黎安與萊拉各自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傷痛,兩人迫於無奈之下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從一開始的互不理解與尷尬沉默,到後來一起經歷了戰火、丈夫的凌虐、育兒與面臨貧困與飢餓種種艱困的生活下,兩人慢慢互相瞭解,彼此反而成為在無止盡傷痛中的救贖與最大的力量。瑪黎安帶給萊拉安定的力量與支持;萊拉則讓瑪黎安獲得突破既有生活的希望與改變的動力。這份情感超越了血緣與親情,深化成最緊密的情感連結,如同燦爛千陽般溫暖而讓人動容,最後看著瑪黎拉為了保護萊拉誤殺拉席德而面臨死刑,萊拉用自己的方式回到充滿悲傷的阿富汗土地懷念著瑪黎拉,讓人痛心卻也好似看到了在滿目瘡痍下重生的希望。
本書以兩位女性瑪黎安和萊拉為主軸,在封閉的伊斯蘭教世界,女性的處境充滿了太多的不容易,而在戰火下的生存更是困難。極度大男人主義與重男輕女的丈夫拉席德,視妻子為自己的附屬品與發洩的工具,完全沒有話語權,動輒對她們與女兒暴力相向。萊拉在惡劣的醫療環境下剖腹生子,她和瑪黎安並一起在充滿戰火絕望與飢餓還有丈夫的凌虐中養育2名孩子,給他們全心全意的愛。在如此痛苦的環境下,她們卻能夠一再的承受各種苦痛與悲傷,在每日陰鬱黑暗的生活中負重前行,甚至仍保有著最深層的希望,如此不可思議的力量讓人驚嘆,如同書中萊拉所說的“在媽咪與爸比還沒去世,她的生活也還沒天翻地覆之前,萊拉絕對不會相信一個人的身體在承受這麼多、這麼狠毒、這麼家常便飯似的拳打腳踢之後,竟然還能動的了”我想除了生理遭受凌虐上的痛楚,還有心理上的煎熬與面對生活的一切黑暗上,支撐她們身心靈的強大力量,也是讓我敬佩且無法想像的。
她只是坐在椅子上...心思遠颺。她任由心思飄遠,一直飄一直飄,直到某個安全美好的地方,那裡麥田翠綠,流水清澈,萬千楊木棉絮飛舞;在那裡,爸比在金合歡樹下看書,塔力格雙手疊放在胸前午睡,她則是赤腳浸在溪澗裡,在飽經日光曝曬的古老石刻佛像凝望下,編織著美夢。
書中對戰爭殘酷的描寫非常寫實而讓人痛心,引言中萊拉的自白更是讓我閱讀時久久縈繞於腦海...無辜的平民百姓在戰火中被奪去的太多,失去了一切,什麼時候連這麼平凡的日常好像都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被摧殘的土地與人們又要承受多少的淚水與悲傷...而且書中描寫的阿富汗戰事也不過距今幾十年的光景而已,而時至今日世界上還是有飽受戰火折磨的地方...看著書中的描寫讓我珍惜現在擁有的和平與幸福,也願不遠的將來世上再無戰爭的苦痛。
胡賽尼的燦爛千陽,描寫了在阿富汗戰火下歷經各種悲傷苦痛兩位女性堅毅的情感,一方面也讓我得以瞭解近代阿富汗面臨的轉變、戰事與女性的困境,書中瑪黎安與萊拉的堅忍不拔與超乎想像的勇氣與力量讓人動容,在悲劇中展現了如燦爛千陽般的溫暖光輝,也讓整書雖然充滿悲傷卻也有股激勵人心的小小希望,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