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4年2月22日,台東宣教聯盟二二八紀念活動文章講稿)
「石雨傘」是東海岸特殊地形的大自然景觀。因為上下岩層不同(上方是較硬的珊瑚礁岩,下方是較軟的礫岩),經過海水日夜的侵蝕,變成像石頭做成的雨傘,又稱為「平衡岩」。因此,此地的古早名又叫「石雨傘社」。1829年開始,許多居住在屏東、高雄、台南一帶的平埔族移居至「後山」(花東),一路走向花東縱谷(臺9線),另一路走向東海岸(臺11線)。因此,石雨傘社亦為平埔族居住地。
當李庥牧師1867年來台灣,在打狗(高雄)、阿猴(屏東)做宣教事工,發現很多信徒(含漢人及平埔族)遷移到東部生活。恰巧又遇到1874年清朝實施「開山撫番」的政策,趁這個時候前往東部巡視。從打狗坐船,經過14天的航海,於1875年3月30日禮拜一晚上來到寶桑(台東),開啟東部的宣教歷史。在寶桑一個禮拜後,4月8日到達「蟳廣澳」(台東成功)沿途巡視八社,分別是:石雨傘社、烏石鼻社、彭仔存社、小掃別社、大掃別社、石門坑社、大竹湖社及水母丁社。4月12日是禮拜日,李庥牧師就在彭仔存社(長濱城山)頭目房屋的前院,舉行主日禮拜,也有不少人接受福音真理。可惜,1879年李庥牧師因瘧疾病逝,享年39歲。但東部宣教的火種沒有停止,在李庥過世前兩年,藉著一碗「祈禱水」點燃東部的教會。
1877年阿里港教會一位馬卡道平埔族的張源春弟兄搬到石雨傘社,住在頭目的家中。這位頭目長期氣喘,每週用二個銀子購買鴉片壓制氣喘。張源春鼓勵頭目要信上帝,用一碗祈禱後的水請頭目喝,沒想到祈禱水有效,頭目不再氣喘,所以全家除偶像、歸信上帝。不過,幾天後氣喘又發作,而且更嚴重。但頭目信心堅定要信靠上帝,請張源春再替他祈禱,氣喘從此不再發作。祈禱水的神蹟,至少有三、四十戶除偶像、歸信上帝,所以東部第一間教會正式成立,叫做「蟳廣澳教會」。 在1896年南部大會的手冊上面,被誤植為「石雨傘教會」,且教會公報在1902年以後,也開始使用「石雨傘教會」。所以「蟳廣澳教會」等同於「石雨傘教會」,並在1977年東部中會為著紀念宣教百週年,在石雨傘教會舊址立下「東台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教會原址在石雨傘生態區上面的位置,目前紀念碑是1927年遷移的位置)。
張源春祈禱水的神蹟,建立了東部三間教會:石雨傘教會(新港教會)、迪階教會(加密山教會)、石牌教會(富里教會)。巴克禮牧師延續李庥牧師關懷東部的心志,於1881年4月來到石雨傘教會舉辦東部第一次的聖禮典。上午舉行洗禮,有40人問道理、21名成人洗禮(男7名,女14名)、12名小兒洗禮;下午舉行聖餐,約略50人參與禮拜。結束石雨傘教會的巡視後,從安通古道翻越海岸山脈前往迪階教會及石牌教會。巴克禮牧師發現東部的信徒缺乏對上帝真理的認識。因為張源春剛來東部時是慕道友尚未洗禮,只用一本聖詩教導信徒唱歌、傳道,但是沒聖經的基礎。所以普遍信仰造就較差,甚至發現老信徒的行為比新信徒的行為還差。例如張源春兄弟曾因行為不檢被巴牧師「禁聖餐」。雖然用「祈禱水神蹟」、「一本聖詩傳道理」,卻「不懂聖經真道理」,被巴牧師警告要謹慎。經過「禁聖餐」的事情後,悔改的張源春成為附近有名的「道理源」。
當1881年巴克禮牧師第一次來到石雨傘教會時,信徒還有50人,不到二十年剩不到10人聚會。有很多信徒離開上帝,改信其它宗教,教會面臨關門危機。因為將近十幾年沒有駐堂傳道師,信徒的信仰冷淡,教會陪餐會員一度只剩6名。1902年石雨傘信徒聽聞巴克禮牧師巡視觀音山教會(迪階教會遷移到觀音山,1891年改名為觀音山教會),多位信徒翻越海岸山脈來到觀音山,懇求巴牧師前往石雨傘勉勵及安慰,避免教會信徒冷心倒退。這次巴克禮牧師東部巡視發現許多教會信徒「背教」,主要原因是醫療的欠缺。當信徒生病找不到醫生,請傳道師、長老祈禱後仍然過世,且許多人的信仰根基不足,就跑去問佛、求藥、離開上帝。1905年4月巴克禮牧師第四次來到東部,決心整理教會名簿的會籍,革除許多拜偶像、離開教會、行為不檢的會員。巴牧師認為,東部教勢看起來退步,不過實質信仰是進步的,對東部的未來充滿期待。
1905年11月廉德烈牧師前來巡視東部,此時的石雨教會有新任的林策明傳道師,教會開始成長,有60~70人做禮拜,也選出第一任長老「楊憨」,另選出兩位執事。林策明傳道師是石雨傘教會第三任的傳道師,在任至少有三年,他是石雨傘在任最久的傳道師。離開二年多,仍有很多信徒想念林策明傳道師。雖然傳道師離開,不過教會第一任的楊憨長老成為教會最大的支柱。楊憨長老精通白話字,在1912年2月的教會公報刊登他的文章(教會報用白話字刊登)。雖然文章短,但白話字文章通順,不亞於宣教師寫的文章,令讀者印象深刻。因為這篇文章,吸引廉德烈牧師於1913年11月第二次來石雨傘教會巡視,並舉行聖禮典。1914年3月16日馬雅各二世來到石雨傘協助醫療,當天雖然下大雨,仍有82人前來看病。回顧1914年東部教會的會員教勢,石雨傘教會有66位信徒,1918年會員仍有64位,1923年增加至80位。雖然教會沒傳道師,但是長執願意擔起福音事工,教會不至於衰弱。另外,楊憨長老的次子楊連福傳道師,曾在石牌、玉里以及母會石雨傘協助牧養的事工。
楊連福傳道師英年早逝,但仍有四位囑託傳道師牧養教會,分別為:雷啟清、陳元武、林有福、宋阿傳(石雨傘教會長老)。雖然教會教勢有在成長,但經歷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政府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限制母語要講國語(日語)、寺廟及教會要參拜神社等政策。當時宋阿傳長老堅持不拜神社,警察又逮不到他,只好抓另一位長老楊雙春去派出所,結果被打到皮開肉綻。之後,教會不願拜神社,歷史資料又被當局沒收,且無法公開禮拜,只好轉入地下教會。因此,教會漸漸沒落、信徒四散,教會歷史也殘缺不完整。石雨傘教會福音的種子看似滅跡,但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1926年3月17日廉德烈牧師與高篤行牧師曾來東部巡視,高篤行牧師是台灣人第一位傳道師高長的二兒子。高篤行牧師於1926年5月號教會報第2-4頁寫下東部感想,他的結語說:「照良心來講,我若能來東部工作是我最大的希望。」這句話似乎埋下石雨傘教會的一個伏筆。
1946年10月高篤行牧師的兒子高端立醫師來到東部新港(成功)行醫,68歲的高牧師來到新港,發現許多信徒,但無地方禮拜。於是邀請彰化原斗教會牧會的林川明牧師前來新港,恰好林川明牧師的弟弟已在新港漁會當總幹事,父親也跟隨兒子來到新港。因此,他義無反顧來到新港,延續石雨傘教會的福音種子,設立現今的新港教會。林川明牧師成為新港教會第一任牧師,在新港牧會三十年,直到1977年慶祝新港三十週年暨獻堂禮拜後退休。盧俊義牧師在民視台灣學堂「這些人這些事」的節目上,如此稱呼林川明牧師為「七星上將」。因為林川明牧師到任新港後,以新港教會為基地,曾與阿美族通譯李金龍弟兄、駱先春牧師向阿美族群宣教。1948年8月28日,在新港教會舉行阿美族教會第一次聖禮典,洗禮的信徒有173位。在林川明牧師宣教歷程,開拓的平地教會有長濱及美蘭教會;阿美族教會有成功鎮的豐田、嘉平、芝田、忠孝、忠仁、成功、和平教會,以及長濱的大俱來、樟原教會。回顧1877年東部第一間石雨傘教會,直至如今2024年的眾教會,東部宣教已滿147年。東部宣教的腳蹤如羅馬書10章15節所說:「傳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麽佳美!」藉著台東宣教聯盟二二八紀念活動「東海岸歷史事件巡禮」,受邀分享石雨傘宣教故事,以此文章緬懷早期信仰前輩的腳蹤,並勉勵東部教會不忘宣教的信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