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夫子說了這段流傳萬世的說話,大致總結了孔子不同時期的成就和心境。
他從十五歲開始努力學習,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到了三十歲基本的算是學會了,最終並成就一代萬世師表。
孔子的成就是公認的,他最終達到的高度常人也是難以企及。
一點得注意,是他十五歲才開始發力。
現代人總說要贏在起跑線,十五歲起步?太遲了。。。甚至五歲也太遲了。
那麽孔子在開始努力之前的十五年都在幹甚麼呢?
歷史上的記載不多,大概就是有一個快樂童年吧,當然這個在當時也是常見的情況。
現代的小孩,十五歲以前,都得把時光花在學習上。不是學校的學業,就是其他各種各類的音樂運動等大量課外活動。一天的時間沒有填滿就是浪費。
他們快樂不快樂,筆者不知道,忙得透不過氣來倒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這樣真好嗎?
難道到了十五歲才開始努力,人生便沒有希望了嗎?
其實讓學習的進程隨著身體生長而推進,不過份進取,順其自然,可能才是合乎自然之道。
男孩沒有那麽早熟,沒有很早就發育開竅,按照這個原理,十五歲才開始努力其實并不遲。
女孩一般早一點,所以大都比較早熟,在小學時期,學習成績和各樣的表現也平均比男生優秀。
學習的原動力出於自發性,效果會更好。自發性多順應自身喜好和特長,自然有如魚得水,得心應手的效果。
現代的小孩,不管原因,大多都是被動的努力學習,不論喜歡與否,學習成績至上,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琴棋書畫,也得表現突出,擁有優秀的能力。
沒有按著個性,能力學習,不是說完全沒有效果,只是沒能對準天賦發揮,達致成果最大化。
一點感受,感謝閲讀,你們又有沒有經驗可以分享一下呢?
原文發佈於網站MM Byte Size Learning,並同時發佈於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