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紀錄在今年2014年4月18日,被改寫了。
昆布冰瀑的一場大雪崩,造成至少十二人以上的死亡,而且全都是雪巴人。)
特別的是1996年的聖母峰山難,受難者並非都是聲名赫赫的登山家。
其中幾位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客人。
他們參加了聖母峰的商業團,由最有經驗的攀登公司所帶領。
而有位記者也在商業團中,因而紀錄下了這段故事。
這當然引起極大的爭議。
一是,這些原本無法攀登上聖母峰的人,付了大筆的美金後,靠著嚮導及雪巴的協助去登聖母峰。
對於登山者來說的正確性。
二是,本書的內容,引起了受難者家屬的不滿,認為作者無權去批判往生者的行為。
爭議的部份,當然不會成為在我閱讀後的消化內容。
我想得到的只是攀登過程中,聖母峰所給予每個登山者的感受。
畢竟,我也曾到過聖母峰的腳下,在海拔5550公尺的地方,仰望著她,親身體驗過她的魔力。
這次事件後,有個嚮導說:客人付錢買的是我明智的決定,而非登頂。
作為一個登山嚮導,這句話給了我不同思考的層面。
帶團登山,我考量的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要有收獲,第三是登頂。
但登頂仍被列入考量,即使權重是擺在第三位。
當安全和登頂有出入時,即使是最微小的出入時。
面對著客人登頂的渴望時,嚮導真的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嗎?
這決定真的很難。
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嚮導,他在七個月內完成攀登七頂峰。
也會因帶客戶第二次攀登聖母峰而違背了自己所定下的最後折返時間。
我曾帶超過五十次以上的登山團。
全隊撤隊只有兩次,兩次都在玉山。
一次在去年的四月初。
一次就在今年的四月初。
玉山3952公尺,是台灣第一高峰。
聖母峰8848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
兩者在攀登的裝備,技術,天數,難度上是無法比擬的。
聖母峰的難度是攀登玉山者無可想像的。
但雖如此,我認為至少兩者仍有相同處。
在出錯時,都會同樣面對死亡。
想起今年我在距離玉山主峰七百公尺前的猶豫。
看完這本書,我想當時我真的不該猶豫的。
因為,
客戶跟團登山,不是買了張登頂保證票。
他們付錢買的是我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