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他寄給我由他撰寫刊登在《科學月刊》上的兩篇採訪紀錄: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上)-顧正崙、楊皇煜專訪、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下)-呂理帆專訪,我越看越好奇、越有興趣。原來由顧老師與楊醫師所組的長庚團隊與海外的呂老師,對台灣的學生與科學下一代有那麼多的心力與付出,我自己在博後階段也參加過很棒的夏季學校,所以知道這樣的會議有多麽難得,所以花了一天半的時間,當一回劉姥姥看看處處用心的科學研討大觀園。
詳細的科學討論我無法在這裡摘錄,我大概也只是盡量聽了幾場與我目前研究興趣有關的演講。不過,一天半聽下來,還是能感受到主辦單位對邀請者的細選(據說來發表的科學家都是現時重要且推進前沿的研究者)。對轉譯免疫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今年官網,臉書I-Clubㄧ也有很vivid的照片紀錄,下面僅是我當時在專業名詞滿天飛的情況下,留下很短的圖文雜記,有興趣的人可以看蔡老師提供的兩條連結。
很久沒有聽這麼長的免疫學討論了,看到熟悉的投影片模式,發表與提問,很快想起在成大微免所聽到的seminar討論,我在科學的場子,想著哲學的問題。
原來會議的Q&A是發表者講完,提問者很快列在左右兩排,很快的致謝一句話,然後提問和回答。
總是可以在這樣的地方,看到一些很會說故事,也很會做視覺傳達的研究者,一個用《綠野仙蹤》的黃磚路比喻發現某個新機制就像找到新療法的成功之路,另一個用孔子的中庸之道來比擬發現某個免疫分子的量太多太少都不好,會幫助腫瘤生長。
還是覺得有這樣的研討會很棒,前面好幾排參加的學生真的很幸福,與國際接軌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這對剛踏入研究與典範學習真的很有幫助(雖然我不是那麼喜歡「典範」這個詞),也謝謝蔡老師告訴我有這個會議,好像一向都是我邀請(麻煩)他來科學哲學的會議談哲學,而他跟我介紹一次的科學會議水準如此好,一個由福爾摩沙為名首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