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醫療決定:「過場」的形容詞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炎炎夏日,分享一本新書:《過場》,作者是現任大林慈濟醫院麻醉科吳育政醫師。知道這本書,是從這學期「生命倫理學」課程,帶學生看《一念》紀錄片,與學生一起感受「何謂無效醫療?」,進而用倫理學的思考方式思考「殺死」與「任其死亡」有何概念上的差異,以及其道德地位相比如何,再往下鍛鍊一段思考鏈:想想「自殺」(suicide)與「醫師是否可以協助自殺」有何道德關聯。

原本以為黑白色的紀錄片會失去學生的注意力,但卻意外抓住他們的眼神,播完討論後幾位學生來問:老師,你知道主角..現在怎麼樣了嗎?學生問得小心翼翼,溫柔。我帶著他們的問題回家,捷運上,我禮貌地傳了問候訊息給紀錄片陳志漢導演。好像一兩天後,導演傳來讓人欣慰的消息,轉告關心的學生後,學期繼續在上課與下課鐘聲間前進。隔一兩週,又收到志漢導演的訊息:吳醫師出了一本新書,希望一起繼續關注相關議題。

為什麼是「過場」?你也跟我一樣好奇嗎?醫師性格,不賣關子,自序第一行就寫:「『過場』在辭典的解釋通常是:戲劇中角色上場後,不多做停留,穿過舞台從另一側下場。」因為工作,見證許許多多病人過場,「有些平和善終,有些飽受折磨」,「有些家屬欣慰送行,有些遺憾終身」。誠然「過場是人生最後課題,特殊在於無可逃避、悲喜交集、千變萬化、沒有標準答案。一句沒有標準答案,是我最常在醫師演講與同學回饋裡聽到。然而,我們就在沒有標準答案裡,詢問專家意見,聆聽家人欲求,以及不斷思考我能做什麼的答案。

raw-image

書裡共有七幕過場,我在端午連假的早晨,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完。吳醫師文字簡約,卻有舞台劇穿透人心的敘事力道。每篇文字都不多,但無法一篇一篇接著看,無法追劇。我在起身喝水、切洗水果中,沈沈地想著,身處場裡未過之時的是怎樣的心情。看完了,我為七幕過場各想一個形容詞,幫助自己留下記憶點。

  1. 〈黃道吉日〉是皆大歡喜的過場
  2. 〈歲月靜好〉是安靜退場的過場
  3. 〈終點到否〉是完美結局的過場
  4. 〈客死他鄉〉是走向他棚的過場
  5. 〈人間地獄〉是令人遺憾的過場
  6. 〈標準流程〉是正常演出的過場
  7. 〈大捨大德〉是理想模型的過場

看完這本書,我再次感受到吳醫師對身為無效醫療劇場一員的感慨,但也因為這本書,算是修正我原先猜測他對醫師是否協助自殺的立場的誤測。其中,我對〈終點到否〉(完美結局)、〈客死他鄉〉(國內醫療現況與傅達仁先生的臨終醫療決定)、〈大捨大德〉(家屬決定器官移植)幾篇最有感覺,裡面牽涉「活著的身體是何種容器」的醫學哲學討論,也與病人尊嚴的哲學觀有關。未來,我會將這些內容適度地整理後,加入生命與醫學倫理的教學與討論中。

謝謝吳醫師將書出版,也謝謝志漢導演分享。如果有興趣,歡迎一起了解《過場》,願我們都能擁有最想要的自我生命編劇位置,忠於自己地揮灑演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物醫學哲學慢慢看的沙龍
20會員
31內容數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誠然「過場是人生最後課題,特殊在於無可逃避、悲喜交集、千變萬化、沒有標準答案。一句沒有標準答案,是我最常在醫師演講與同學回饋裡聽到。然而,我們就在沒有標準答案裡,詢問專家意見,聆聽家人欲求,以及不斷思考我能做什麼的答案。
Thumbnail
誠然「過場是人生最後課題,特殊在於無可逃避、悲喜交集、千變萬化、沒有標準答案。一句沒有標準答案,是我最常在醫師演講與同學回饋裡聽到。然而,我們就在沒有標準答案裡,詢問專家意見,聆聽家人欲求,以及不斷思考我能做什麼的答案。
Thumbnail
行為只是結果,背後的內心故事才是真正需要被懂、被接住的關鍵。 生命即使只剩微光,也值得被陪伴到最後一刻。
Thumbnail
行為只是結果,背後的內心故事才是真正需要被懂、被接住的關鍵。 生命即使只剩微光,也值得被陪伴到最後一刻。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回眸》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只是有些人走的早,有些人走的晚,難過是必然。 我想活著的人,時不時地回眸一望,不管是望向天空或是望向海邊,還是望向一起曾經經歷過的總總,只要還有思念與回憶,我們一直都會永遠在一起的。
Thumbnail
《回眸》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只是有些人走的早,有些人走的晚,難過是必然。 我想活著的人,時不時地回眸一望,不管是望向天空或是望向海邊,還是望向一起曾經經歷過的總總,只要還有思念與回憶,我們一直都會永遠在一起的。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正經歷漫漫人生的生命,必然會遇上的事情,其中「生」與「死」更是每一個生命歷程的頭等大事。新生命的誕生,充滿愛、喜悅與祝福,是值得慶祝的事,然而,當人們面對死亡時,態度卻大不相同。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正經歷漫漫人生的生命,必然會遇上的事情,其中「生」與「死」更是每一個生命歷程的頭等大事。新生命的誕生,充滿愛、喜悅與祝福,是值得慶祝的事,然而,當人們面對死亡時,態度卻大不相同。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讀起來很溫暖的書,尤其在這段緊張的日子,最近阿金醫師又出了第二本書,雖然才剛開始看,但只讀到推薦序的我,已被文字感動的淚流滿面。。。。。 善良、正向、溫暖是我的選擇,也能是你的~ by陳志金醫師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讀起來很溫暖的書,尤其在這段緊張的日子,最近阿金醫師又出了第二本書,雖然才剛開始看,但只讀到推薦序的我,已被文字感動的淚流滿面。。。。。 善良、正向、溫暖是我的選擇,也能是你的~ by陳志金醫師
Thumbnail
當「死亡」在你生命裡,以非常貼近的姿態出現,它就在你面前以你無法忽略過去的音量,迫切地大聲鳴叫著、警告著──無論人生經驗多寡或人生經歷豐不豐富,每個人站在生命的最後一關,面對人生僅此一次的「死亡」之際,那可能是人這一輩子最真實最毫不掩飾的情感場景。
Thumbnail
當「死亡」在你生命裡,以非常貼近的姿態出現,它就在你面前以你無法忽略過去的音量,迫切地大聲鳴叫著、警告著──無論人生經驗多寡或人生經歷豐不豐富,每個人站在生命的最後一關,面對人生僅此一次的「死亡」之際,那可能是人這一輩子最真實最毫不掩飾的情感場景。
Thumbnail
#嗑書系列3:「比句點更悲傷」  利用兩天的時間,快速的將本書閱讀完畢,「比句點更悲傷」,講得是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作者,在每日處理公務(接體)之中的各種故事,搭配他上一份長照員的工作,讓他雖然才三十初頭,卻已經看見更多人生百態,特別是人生「尾聲」的故事,作者的工作環境,使他看事情的角度更廣和全
Thumbnail
#嗑書系列3:「比句點更悲傷」  利用兩天的時間,快速的將本書閱讀完畢,「比句點更悲傷」,講得是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作者,在每日處理公務(接體)之中的各種故事,搭配他上一份長照員的工作,讓他雖然才三十初頭,卻已經看見更多人生百態,特別是人生「尾聲」的故事,作者的工作環境,使他看事情的角度更廣和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