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分享一本新書:
《過場》,作者是現任大林慈濟醫院麻醉科吳育政醫師。知道這本書,是從這學期「生命倫理學」課程,帶學生看《一念》紀錄片,與學生一起感受「何謂無效醫療?」,進而用倫理學的思考方式思考「殺死」與「任其死亡」有何概念上的差異,以及其道德地位相比如何,再往下鍛鍊一段思考鏈:想想「自殺」(suicide)與「醫師是否可以協助自殺」有何道德關聯。
原本以為黑白色的紀錄片會失去學生的注意力,但卻意外抓住他們的眼神,播完討論後幾位學生來問:老師,你知道主角..現在怎麼樣了嗎?學生問得小心翼翼,溫柔。我帶著他們的問題回家,捷運上,我禮貌地傳了問候訊息給紀錄片陳志漢導演。好像一兩天後,導演傳來讓人欣慰的消息,轉告關心的學生後,學期繼續在上課與下課鐘聲間前進。隔一兩週,又收到志漢導演的訊息:吳醫師出了一本新書,希望一起繼續關注相關議題。
為什麼是「過場」?你也跟我一樣好奇嗎?醫師性格,不賣關子,自序第一行就寫:「『過場』在辭典的解釋通常是:戲劇中角色上場後,不多做停留,穿過舞台從另一側下場。」因為工作,見證許許多多病人過場,「有些平和善終,有些飽受折磨」,「有些家屬欣慰送行,有些遺憾終身」。誠然「過場是人生最後課題,特殊在於無可逃避、悲喜交集、千變萬化、沒有標準答案。一句沒有標準答案,是我最常在醫師演講與同學回饋裡聽到。然而,我們就在沒有標準答案裡,詢問專家意見,聆聽家人欲求,以及不斷思考我能做什麼的答案。
書裡共有七幕過場,我在端午連假的早晨,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完。吳醫師文字簡約,卻有舞台劇穿透人心的敘事力道。每篇文字都不多,但無法一篇一篇接著看,無法追劇。我在起身喝水、切洗水果中,沈沈地想著,身處場裡未過之時的是怎樣的心情。看完了,我為七幕過場各想一個形容詞,幫助自己留下記憶點。
- 〈黃道吉日〉是皆大歡喜的過場
- 〈歲月靜好〉是安靜退場的過場
- 〈終點到否〉是完美結局的過場
- 〈客死他鄉〉是走向他棚的過場
- 〈人間地獄〉是令人遺憾的過場
- 〈標準流程〉是正常演出的過場
- 〈大捨大德〉是理想模型的過場
看完這本書,我再次感受到吳醫師對身為無效醫療劇場一員的感慨,但也因為這本書,算是修正我原先猜測他對醫師是否協助自殺的立場的誤測。其中,我對〈終點到否〉(完美結局)、〈客死他鄉〉(國內醫療現況與傅達仁先生的臨終醫療決定)、〈大捨大德〉(家屬決定器官移植)幾篇最有感覺,裡面牽涉「活著的身體是何種容器」的醫學哲學討論,也與病人尊嚴的哲學觀有關。未來,我會將這些內容適度地整理後,加入生命與醫學倫理的教學與討論中。
謝謝吳醫師將書出版,也謝謝志漢導演分享。如果有興趣,歡迎一起了解
《過場》,願我們都能擁有最想要的自我生命編劇位置,忠於自己地揮灑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