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大有限的人生經驗當中,全球幾次大型經濟危機,又或是股市危機,都始於美利堅:。
回顧2000的互聯網泡沫危機,以及2008年的房地產次貸危機,造成多少人的災難和悲劇。
如果要我大膽預測,人類世界下一次大型經濟危機(又或是股市危機),將發源於哪裡?
我想我會毫不猶豫的賭又是美利堅。
從過去的互聯網、再到房地產,你們覺得下一次危機會是什麼造成的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分享您的看法。
或許有些人會猜AI泡沫,但是我認為下一次危機,或將是美國債務。
隨著美利堅政府杠杆率越來越高,包括美國的盟國在內的各國央行,難免擔心有朝一日美元大幅貶值。
對應的方法很簡單,減持美元等外匯資產,同時增持黃金,這也說明了為何金價在2024年之後迎來了一頓狂漲。
雪大是文科生,特別喜歡讀歷史,想要看透美債危機的來龍去脈,故事要從1776年說起。
1776年美利堅正式建國,後來又經歷了南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數次經濟危機。
期間先是幹掉了好兄弟大英帝國,成為世界秩序的新霸主,隨後又搞垮蘇聯、幹掉日本經濟起飛的。
就這樣一路走來一直到2000年,一共才積累了5.7億美元的國家債務。
而拜登政府上台才四年多的時間,就讓美利堅國債增加了這個數字。
其實,共和黨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川普這4年國債增加了9萬多億,實際上可比拜登多更多。
按照目前的速度,這倆老頭合力借錢,光是8年兩個任期就能讓美國的赤字增加75%。
沒學過經濟學也不要擔心,美債這筆賬要弄清楚其實也很簡單。
這8年光通過美債發行就讓美元增加了75%,再加上貨幣體系放的水,美元的含金量閉著眼睛想也能知道至少下降了一半。
換句話說,黃金以美元計價的這段時間裡至少也要漲一倍。
依照這個速度,美國政府債務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遲早要崩潰,就算沒崩潰,也會影發某種程度的危機。
至於這個時間點是何時? 我當然不知道。
在投資中,最難的不是做出判斷,做判斷是經濟學家、財經網紅家和傳統媒體幹的事。
通常他們也無須多高深的知識或洞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但對於像雪大這樣平凡又普通的投資者,我們需要判斷發生的大致方向,而不需要去糾結時間。
因為很有可能一個正確的判斷在你的有生之年內都不會發生。
不過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放棄,因為即便無法判斷時間,投資人也要能做出風險收益比相對更高的資產配置方案。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希望帶給讀者朋友們全新的觀點和啟發。
想要了解美債的底層邏輯很簡單,只要退一步去思考為什麼人願意背債務?
一個人之所以願意負債,是因為覺得回報大於利息支出,否則就沒有借錢的必要了不是嗎?
而過度債務則相反,人們除了償還債之外不想做任何其他事,但越躺平反而就越還不了債務。
國家債務也是如此。
因為政府相信為支出融資的潛在收益會超過利息成本,所以願意背債務。
對於國家而言,這個收益不單單只是金錢方面的,更多時候會以更便捷的基礎設施、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更安全的社會治安、更豐富的科研成果等型態呈現出來。
最終這些收益將在未來形成更多的稅收,以支撐這個債務膨脹的遊戲。
先把大前提講在前面,是因為我不想要一干子打翻一條船,沒必要妖魔化政府債務。
政府債務是一個投資效率的問題,也是一個適度的問題,不是好與壞、是與非的問題。
相比之下,同樣在疫情之後猛放水,卻沒有帶來經濟增長和稅收增長,只換來資金在銀行系統空轉的國家,才更值得去擔心。
按照美國這幾年的發債(政府花錢)速度,未來的稅收也肯定覆蓋不了。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未來,不是現在。
但還是那個問題,未來是多久?
我不知道。
政府每一年面對的債務壓力包括三部分:
占比最高的第三部分恰恰是問題最小的,因為政府可以通過發新債去覆蓋舊債。
這也是絕大部分國家的國債規模只升不降的原因: 借新錢還舊债。
第一部分也不是重點,因為占比不高,除非經濟崩潰,否則政府可以根據當年的經濟狀況靈活安排。
真正會引發未來的危機的是第二部分,當你借的錢累積到一個極限而還不了利息的時候,只能發新債還息。
從此之後就像利滾利的高利貸一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越來越高。
有經濟學家認為,當美國步入到這個階段之後,債務崩潰就是時間問題了。
至於美國是否已經淪落至此?
我認為要密切觀察導火線: 升息。
美債利率是從2022年才開始上升的,這一部分高息的債務占比目前不高,所以對財政的影響整體可控。
不過別高興太早,隨著新債置換舊債,占比會逐漸提高,這將是一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這就是長期國債的魔法: 利益是當下享受的,但負擔卻被平攤到未來幾十年。
具體的危險有多大,還是要看美聯儲何時降息、降息的速度,以及最低降到什麼程度。
這些都會決定未來高息債務的占比,也決定了未來幾十年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決定了美國債務崩潰的具體時間。
如果你能察覺到以上這些,那麼恭喜你已經贏過99%的投資人。
畢竟大部分人在初期是無法立刻意識到危險,因為債務會導致通脹,提高了名義GDP、收入和稅收的數量。
此時政府要還的錢在數量上不變,於是一開始的數據會出現債務率反而下降的假像。
美債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在於,美元是全球的美元,美債也是全球的美債。
過去幾十年,美債因為安全性和硬通貨,成為各國儲備資產的首選。
例如大陸這種在全球化中賺了大量外匯的國家,又把賺來的美元換成美債,源源不斷的配置需求壓低了美債利率。
美債與大部分國家都存在所謂的信用利差,這才能讓美國以較低的成本解決瘋狂增長的財政赤字問題,甚至讓投資人產生了美債不是債的幻覺。
請記住,免費的午餐背後都是有價格的,全球化的利益只被5%最高收益的階層獲取,造成了美國貧富差距的拉大,國內的壓力越來越大。
關於這點,Ray Dalio在領英也特別撰文分析:
類似的情況當然不只發生在美利堅,基本上歐美日韓,甚至是我的家鄉台北也正在上演。
對此,美利堅不得不實施所謂的「再全球化」,引導產能從大陸重新分散到各國,而後果就是製造業成本上升,這正是這一輪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回過頭聊美債,國會還通過了一項法律,授權財政部沒收任何其視為侵略國家持有的美債(或其他在美資產)。
這個在道德上制高點的做法,表面上看起來很帥,實際上這會使得美債信用自毀長城。
當美債失去信用,不再是各國央行主要儲備資產時,最終會推高美債利率,否則誰還敢借錢給美國?
屆時美國所享有的利差特權將不付存在,與此同時推高利率將進一步加大美債的償付壓力。
看到這裡我知道你想問: 美債的危機時刻,真的無法避免了嗎?
想要解鎖接下來的內容嗎? 推薦你們使用88元的體驗價,訂閱「新超級菁英方案」即可暢讀每一篇文章。
千萬別急著掏錢訂閱,確定喜歡在買單即可。
好了,工商時間結束,接著聊美利堅債務危機與我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