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K~
上週六,參加了《2024 Generative AI 年會》聽完九場演講,聽到蠻多深入的趨勢見解、組織導入 AI 的困難,實際達到的成效等。
去年寫過兩篇 GAI 年會特輯(創作的偶然性與本質、科技的無限與有限),之中討論比較多生成式 AI 的嘗試與應用可能。
今年的 GAI 年會感受到放更多心力在產業和組織如何具體應用 AI。其中,像是零售商、物流運輸和金融業等產業如何運用 AI 擴大目前服務效益。或是組織如何導入 AI ,遇到哪些困難,最終如何透過自動化改善既有工作流程等。
這期主要會聚焦在這三場演講的重點與延伸討論: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用 AI 的人正在取代不用的人;用 AI 的企業正在取代不用 AI 的企業;有能力開發 AI 的國家,讓沒有能力開發 AI 的國家文化消失。-簡立峰
在 GAI 2024 年會,由前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激情過後:生成式 AI 產業新趨勢」為題,拉開序幕。
在這場演講中,簡立峰從 AI、算力推升的高股價會不會泡沫化作為切入點,雖然無法直接回答這問題,但他抽絲剝繭分析這可能性。之中,也談到當前值得關注的 AI 趨勢、台灣新創如何抓住 AI 浪潮、個人如何在 AI 趨勢中生存等。
當全世界都很擔心 NVIDIA 股價衝這麼高,未來會不會泡沫破掉?簡立峰分析,要支撐這泡沫需要有兩股力量:這東西需要有人在用、有實際的應用場景。當如果 AI 沒有合適應用場景、沒有人用,也就沒有人付錢,這有很大的機率就會破掉。
簡立峰提到,四個值得關注科技產業的 AI 趨勢,分別為:「模型的兩極化」、「雲端服務+AI」、「Edge AI 新戰場」以及「機器人再起」。他認為,台灣的新機會就在於 Edge AI、機器人這兩個結合硬體的領域中。
第一,模型兩極化,也就是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現在目前可以看到兩種情況:「大者更大」的模型,之中有 Gemini Ultra、Claude 3 ,GPT4o;「小者更小」的模型,之中有 Llama3、Gemma、 Orca2 等。此外,也從單一到多模態(Multi-modal)。
這裡簡立峰提到一個延伸的觀察,他講到可以關注今年有沒有 GPT5 的出現。如果沒有出現,有幾種可能:OpenAI 可能沒有錢、可能小型語言模型更可用、可能 GPT4 和 GPT5 表現差不多,是不是未來可能不再是資料越多,模型表現越好。
第二,雲端服務+AI。他強調,在過去一年裡,大眾關注 AI 技術的進展與改變,但到了今年要更加關注當所有軟體和雲端服務+AI 的整合應用。這也是簡立峰在看完今年 Google I/O 的最大想法:所有未來的服務都會預設有 AI 的加入。
在以上這兩個趨勢,台灣比較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參與。但接下來的兩個趨勢:邊緣 AI、機器人,是台灣新創很有機會做的方向,也就是運用台灣的優勢:硬體。
第三,邊緣 AI (Edge AI)新戰場。這塊領域的機會就出現在 AI 手機、AI PC,台灣融入擁有這麼多工業電腦,當 7B 可以縮小到3、4B,而這效果跟 GPT 3.5 差不多,可以放到 32GB RAM 裡面跑起來的時候,這時就是一種從端反饋到雲,也就是由端上雲的新概念,這是台灣的新機會。
第四,機器人再起。近期可以觀察許多人形/通用機器人的新進展,像是在動作的流暢度都比過去好很多,而特斯拉的 Optimus 已經投入工廠進行測試,可以拿取電池、插入托盤,甚至是流暢行走等。
機器人的主題過去也出現在好幾期的電子報中。不論是 Optimus,或是 OpenAI 校友出來創的 Covariant 等新進展。甚至,Y Cobinator 在 W24 中招收了一家專做開源機器人團隊 K-Scale Labs,YC 合夥人 Jared Friedman 也預告接下來會在 YC 看到更多的機器人團隊。
但為什麼在生成式 AI 出現後,看到更多機器人的進展?一來,生成式 AI 可以大量產生機器人的訓練資料,二來現在可以用自然語言跟機器人溝通,調整工作的能力和項目,通用機器人被認為短期內將大爆發。
簡立峰認為,AI 是世界的新石油,未來將會由 NewG7 來領導 AI 時代。這之中分別為:專做數據與網路的 Micorsoft、Apple、Alphabet、Amazon、Meta;專做半導體領域的 NVIDIA、台積電;以及石油的 Saudi Aramco。
在過去網路時代(2000-2020)可以看到很多素人新創主導創新,最終產生千萬網站或百萬等級的應用程式。但在 AI 時代下新創要成功相對困難,可以想見會由擁有龐大數據、算力、資金與人才的科技巨頭們主導。
簡立峰認為,在這波 AI 浪潮,台灣新創一定要和台灣優勢也就是硬體產業結合。在電商、網路崛起的時代,台灣可能沒有太多優勢,但現在 AI 時代下,台灣在軟硬整合有相當大的優勢。未來台灣製造業可以透過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加上 AI 技術,走向世界,在海外生產,把研發留在台灣。
以上這些都是在討論 AI 時代下的趨勢、產業機會,最終要透過 AI 賦能自己、員工、企業和國家,簡立峰認為,讓 AI 成為副駕 copilot,未來會使用 AI 將比開發 AI 值得。就像網路手機剛出現時,會用的人就有優勢。
這也呼應整場年會提到的用 AI 的人正在取代不用的人,但我更喜歡另一種解釋方式,會用 AI 的人正在賺不用 AI 人的錢(是不是燃起學習的欲望與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