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慚愧,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 願意懺悔,是智慧與勇氣的修學根基。
通常惡業準備出現時,經常有身體不適、躁動不安、是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這時在業力尚未現前時,好好懺悔過往造作,還來得及懺悔、身心的障礙將逐漸減少。
如果惡業已經現前,這時的懺悔叫做"認命",還是可以趕快懺悔,會有降低報復心與瞋心的作用。一般來說,十惡業主要表現在身三(殺、盜、淫),口四(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意三(貪、瞋、癡)。
《大智度論》第六卷提到,文殊菩薩前世為勝意比丘,曾因瞋心大起,毀謗喜根比丘,最後身墮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妙法蓮華經》中也記載,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在過去威音王佛像法時期,以瞋恚罵詈、輕賤常不輕菩薩的緣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之中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所以「聖人也曾自地獄中爬起」,諸菩薩們未成就佛果之前,也曾因為一時無明,鑄下大錯,後續能由凡夫轉聖賢的關鍵在於能夠發自內心檢討反省、慚愧懺悔,同時依循佛法的正知正見,廣集福慧資糧,最終圓成佛道。
早期佛教懺悔與戒律具密切的關係,梵語 ksama(懺摩)乃「忍」之義,即對戒律有違犯時請求他人忍罪,以前僧團每半個月就集會一次,會當眾自陳罪過,請僧團的大眾容忍,以回復自身及僧團的清淨。
當時懺悔須具五法:(一)偏袒右肩,便於執侍作務之義。(二)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三)合掌,表誠心不亂。(四)自述罪名,發露而不覆藏。(五)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
中國大約在東漢翻譯經典的時期,懺悔法門就開始逐漸傳入。
真實發起如下懺悔之心:
一、慚愧心:不要歸咎業重,確知修養太差(智慧不足),慚愧自己惡劣行為。
二、恐怖心:過犯傷害戒行,造罪自設道障,時刻警惕惡劣行為。
三、厭離心:生命短促無常,染著徒耗時光,厭離毀道惡劣行為。
四、菩提心:難得擁有人身,更有機緣聞法,怎能輕忽菩提大道。
五、報恩心:四恩深如浩海,佛陀慈悲度我,想想如何回報眾生。
六、平等心:現前人倫莫忘,無始父母勿捨,愛憎敬厭都是親情。
七、罪性心:罪本無有真性(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之意),行為過失偏差,造罪只因染著緣境。
作法懺—依照律儀、儀軌執行懺悔,ex.禮拜梁皇寶懺、水懺等。
取相懺—又稱觀相懺悔。即觀想佛菩薩之相,為除罪之懺悔。
無生懺—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之懺悔,此屬理懺。所謂「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又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無時罪亦滅」。
以下為佛門常見法會,建議試著參與體驗,真誠懺悔將有所感悟。
宋朝觀音法門的大悲懺(時長: 兩小時)
相傳為世尊幼子「羅睺羅」化身的宋代知禮和尚,根據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為主體,所發展、編寫、制定出的儀軌。
唐朝的慈悲三昧水懺 : 簡稱:水懺(時長: 全程約三天)
相傳由唐末的悟達國師罹患人面瘡無醫可治,遇迦諾迦尊者化示三昧法水洗瘡,濯凈宿世怨業,因感其殊勝而作懺,使後世眾生都能得受法益。
南北朝梁武帝的梁皇寶懺 : 又稱: 慈悲道場懺法(時長: 全程八天七夜)
據說是寶誌禪師等九位高僧,應梁武帝要求為超渡其髮妻郗皇后所作,故俗稱《梁皇寶懺》、《梁皇懺》,有「懺王」的美稱。懺文說「慈悲道場」四字乃彌勒菩薩夢中顯聖傳授而得。
清朝的慈悲地藏懺法
清代的《慈悲地藏懺法》,撰者不詳,「凡報親恩、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禮此懺」。內容包含了對地藏菩薩的讚歎和禮拜。
清朝的八十八佛洪名懺(時長: 兩小時)
清朝道霈法師,初誦八十八佛名,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查證後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藥王藥上經,而後三十五個佛名則出自大寶積經。
清朝的慈悲藥師寶懺 簡稱: 藥師懺
以藥師經為依據所作成的禮懺文本,作者現已不可考,以藥師如來為本尊而舉行的懺悔罪障的修行法門,可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通常台灣習俗親人因病過世時,作七時也會做藥懺(至少三次),讓亡者得以病痛消除,放下執著。
西晉的《佛說文殊悔過經》由西晉佛教譯經師竺法護所譯,"竺法護"人稱「敦煌菩薩」,為高僧傳中讚許他「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有關此師所譯經典部數,據出三藏記集卷二所載,知名經典有:首楞嚴、賢劫、維摩、無量壽、正法華等大乘經典。
《佛說文殊悔過經》全文約9千多字(念誦約1小時),經中主要由文殊菩薩為新學菩薩開示如何悔過,經末最後記載世尊讚嘆此教法能除去菩薩們的罣礙罪蓋,若有菩薩能"奉持、誦讀、講說"此經,不久將滅盡一切罪蓋、神通暢通、得三昧定、理解空性、大慈大悲。其功德不可思議,鼓勵菩薩道的修行者誠心奉持本經。
三七二十一天之中,不需入定,只要一心精進,不寤不寐,無間斷地誦持《法華經》。
就是修持法華三昧,進行六根懺悔,即懺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障。
並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行懺悔法,生大慚愧心,懺除眾生六根所造惡業。
其中六時五悔的「五悔法」,包括至心懺悔、至心勸請、至心隨喜、至心迴向、至心發願五項。
(一)懺悔,悔罪而修善果。
(二)勸請,勸請十方諸佛久住常轉法輪以救眾生。
(三)隨喜,喜悅、稱讚佛菩薩與凡夫、他人之善行。
(四)回向,把善行之功德回向供養十方佛。
(五)發願,發願正面往生面見彌陀或是一心成佛。
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第四願,就是「懺悔業障」:「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普賢菩薩為教導眾生勤修懺悔,特別誦出一偈:「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即是懺悔偈的原型。
我們生命主要有兩個負面的力量障礙你:第一個是外在的業力,第二個是你心靈的一種負面的煩惱。修行除了修心斷煩惱之外,我們可以透過懺悔的方式減輕業力的負擔。
以上資料來源: 網路 收集彙整,願對大眾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