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讀陳柔縉《臺灣囍事》,對於臺灣日治時代的生活史,增進不少了解。
不少如今習以為常者,當年卻是「突破」性的大事,像現在的婚紗,幾乎都是純白,實則以前祖母輩的人卻覺得白紗禮服很不吉利,認為非得「大紅色」不可。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起追求西化,結婚時,新人開始學西方人穿白紗禮服,因為西方人認為,穿白紗禮服表示新娘選對了新郎(Married in white,You have chosen right.)。
當然也有穿其他顏色的,若是穿粉紅色,將贏得新郎的想念(Married in pink,of you he will think.);穿藍色,意味永遠忠實(Married in blue,You will always be true.);但絕不穿「紅色」,因為英詩有云:Married in red,You will wish yourself dead.此豈非自尋死路?
日本據臺後,追求時髦的臺灣女性受到影響,逐漸學著穿白紗禮服了。事實上,紅色的結婚禮服也的確不好看。現在,唯有拍中國傳統式的結婚照,新娘鳳冠霞帔時才會一身紅,真是彼一時此一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