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的寶寶還沒辦法發出有意義的詞彙,但寶寶會努力地發出各種聲音。
早在寶寶開口以前,他們就一直在注意大人的聲音和嘴型,經過反覆觀察和嘗試,寶寶漸漸可以發出簡單的聲音並且樂此不疲。從疑似叫媽媽的「馬~馬~嘛」,或疑似叫爸爸,但發音不太標準的「巴~吧~巴」,都讓新手爸媽們開心不已。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能把特定的聲音和事件做連結,知道一些因果關係,但還不完全理解。例如,媽媽說「ㄋㄟㄋㄟ正在準備」、「喝ㄋㄟㄋㄟ囉」,寶寶雖然聽不懂話語的實際意義,但知道跟喝奶有關。到滿六個月時,寶寶就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詞彙了。
即使寶寶距離說話階段還有一段距離,但寶寶確實正在練習如何開始說話。
寶寶除了會專心看大人說話的表情和嘴型模仿發聲,也會對著玩具試著發出剛學會的各種聲音,於是爸媽經常會聽到寶寶邊咬著玩具邊發出「嗎」、「咦」、「嗯」、「啊」等近似語助詞的發音。
此外,寶寶也會開始了解名字的意思,知道特定的聲音是在說自己或身邊的其中一位照顧者。
當寶寶開始發出各種可愛的聲音,爸媽總迫不及待地想與寶寶互動。
有的專家會建議避免使用寶寶的兒語或簡化成人用語的媽媽語,應該直接用成人的講話語氣、詞彙和寶寶說話,讓寶寶提早適應成人的說話方式。但其實這在一歲以前幾乎沒有顯著差別,無論你說了什麼,其實寶寶都不是很懂也無從模仿,更別說會養成錯誤的語調了。
在五個月左右的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友善的互動,藉此激發寶寶的好奇心,勇於嘗試表達。因此,只要可以和寶寶多說話,無論採用兒語、媽媽語或成人語溝通,只要能不尷尬地說出口就好了。
至於一歲至兩歲之間,基於三種語言形式各有其利弊,最好的方法是交錯使用,或爸媽各自採用不同的方式和寶寶說話,可以截長補短幫助寶寶的語言發展更健全。兩歲以上的寶寶就需要注意發音的精準度和語調問題,這時就需要採用成人語來進行對話了。
多和寶寶對話可以幫助寶寶大腦發育,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好好辨識這些語言形式的差異。
兒語(Baby Talk)
這是一種簡單、重複並帶有高音調的語言,常用於對嬰幼兒說話。兒語中經常會有許多簡單且誇張的詞彙和句型,如「咕咕」、 「哇哇」等。
|優點|
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可能會促進他們對聲音和節奏的認知。
|缺點|
過度使用可能會限制寶寶吸收到更豐富、複雜的語言結構。
媽媽語(Motherese )
這是父母或照顧者用來和嬰兒或小孩溝通的語言形式,通常比成人語簡單,但更為直觀,語調變化也更大,而且帶有疊字,用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如「一起來喝ㄋㄟㄋㄟ」、「不要生氣氣囉」、「痛痛~來呼呼~」等疊字用語。
|優點|
這種語言形式更接近正常的語言結構,大多數研究都支持使用媽媽語,認為它有助於寶寶的語言和社交技能發展。
|缺點|
如果過於簡單,可能也會限制語言發展的多樣性。
成人語(Adult Language)
這是成人之間通常使用的語言,具有較為複雜的句型結構和詞彙,通常包含主詞、動詞和名詞,並且前後句帶有因果關係。如「現在我們先把牛奶喝完,等一下就要去樓上睡覺了」、「牛奶已經泡好了,但牛奶還太熱,要等一下才能喝。來~先給你摸摸看,你看很燙吧」。
|優點|
使用成人語可以讓寶寶更早地接觸到複雜的語言結構,可能會促進語言發展。
|缺點|
可能不夠吸引寶寶注意,因為它缺乏為寶寶設計的語調和節奏。
在五個月大的這個時期,應以激發寶寶好奇心、勇於嘗試表達為最高原則,在寶寶有興趣互動的狀態下以講成人語為主,媽媽語或寶寶語則用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覺得你在跟他互動。只要寶寶保持有興趣的狀態,即使全程都以成人語來溝通也是沒有問題的。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大人之間友善的對話,寶寶也會默默觀察,這對寶寶未來的社交發展也有幫助。
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寶寶原本自顧自地玩,但聽到大人對話時就會轉移注意力,安靜地聽大人們說話。如果年紀再大一點,大約十個月左右,如果大人們講話講到一半刻意降低音量,寶寶還會為了想要聽清楚一點,特地爬過來看你們在做什麼,模樣十分可愛。
以上內容引自《寶寶到底在想什麼【0~1歲篇】(上下兩冊套書)》
更多關於寶寶的內容,趕緊入手這本書吧!
Readmoo讀墨電子書:《寶寶到底在想什麼【0~1歲篇】(上下兩冊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