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統 9/11 召開法說會,之後股價連 3 漲表現不錯,只要基本面不變我持股續抱。法說會影音並沒有最重要的 QA,剛好幾位熱心網友提供券商投信的資料給我,再加上網路資訊整理成本文
目前時序 9 月處於豐水期 5~10 月的尾聲,根據公司法說會表示 8 月營收下降是因為南部強降雨導致部分工程停工所致,目前還有秋颱,等一個多月後進入枯水期的 11~4 月影響施工的因素將退去,營收預期將穩定提升,特別是未來當幾個金額大的在建工程歷經前期設計階段後,營收可望明顯爆發
有些網友擔心台南海淡廠的毛利率問題,這點據了解公司原本要向國外廠商訂購的大型管材已經改由國內廠商供應,若果如此運費等支出會縮減有利於整體工程毛利率。這點雖無法證實,但我相信公司會盡力與中工(2515)及合作廠商合作,嚴密管控成本與工程進度
本文將就掌握的資訊以 9/11 法說會為核心做分享,特別著重在台南海淡廠等 3 案預計開始貢獻營收的時間點,可以先參考 9/12 MoneyDJ 這篇新聞〈今年管材出貨拚接近去年,國統H2毛利率看升〉
本文目錄
★ 舊文章↓
經查公開資訊觀測站,國統內部人「統創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在 9/3 設質 1600 張股票,設質就是把股票設定質權給金融機構、就是質押借錢。統創是國統第一大股東,該公司代表人洪雅滿即國統董事長,截至 8 月底統創持有國統 11,000 張股票(4.43%),而目前累計設質 3600 張,有網友據此指出設質是股價低點,是或不是就請自行判斷
進入法說會前先聊完工比例法。有些網友會上公共工程委員會網站查詢國統承攬的工程施工進度(記得要連子公司也一起查,例如國創工程有兩案),然後據此推測某個月的營收。我也會查,不過查到的工程進度百分比只當作參考,並不會去推測營收,因為看到某月進度大增不見得等於營收大增,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完工比例法那個「比例」的認定標準大多是「成本」概念,而非「營收」(看財報怎麼寫),工程進度不完全等於營收認列程度。舉例,A 工程契約金額 20 億,X 月進度增加 10%,所以 A 工程貢獻 X 月營收 2 億嗎?(20億乘以10%),不是的,因為 10% 指的是 X 月實際投入的「成本」占工程契約總預估成本的比例,並未包含利潤(毛利)在內。我們投資人不知道毛利是多少,也就無從推算營收,營收=成本+毛利
有意思的是,公司可能也不知道確切的毛利是多少,直到整個工程竣工結算。在結案之前只能估計,但每個月都要作營收每季要作財報帳,營收和損益表的數字在會計「穩健原則」之下,是針對確定的不會迴轉的成本與利潤認列,換句話說不確定的可能迴轉的成本與利潤不予認列。與利潤相比成本是比較好確認的,例如投入多少噸混凝土鋼筋和工班工時等等
第二個原因是「遞延」,這是營造公司內部管理問題,其實所有公司都是,例如憑證在月底才開立,公司內部流程來不及跑完所以遞延到下個月才認列該憑證金額
雖說有以上兩個原因存在,查工程會的工程進度對工程的掌握依然有幫助,前提必須是如期如質完工的本領,因為工程進度 100% 表示投入成本達 100%,而工程現場進度未必 100%,可能還有部分工項待完成、可能剛好完工、甚至可能提前完工,因此選擇過去有豐富完工實績和優秀營運績效的營造公司相當重要,如期如質完工的專業是護城河
本文要討論的國統公司,我想有查過最近幾年財報和法說會的夥伴,應該跟我一樣認為國統是具備豐富完工實績和優秀營運績效的公司,這也是你會看本文的原因
前面講完工比例法是因為國統法說會固定揭露在手訂單的已認列和未認列金額,如下表,公司說是截至 6 月底(24Q2),這比上工程會查詢還準,表列金額指的是成本+毛利,也就是營收,雖然法說會一年只開 1~2 次
將百分比插入欄位方便看在手訂單執行情形,如下表,截至 24Q2 在手訂單總額 342.66 億、已認列 75.75 億占 22.11%、未認列 266.91 億占 77.89%
很明顯大幅推升在手訂單金額的功臣是「臺南海水淡化廠統包工程(第一期)暨代操作維護」、「新竹海水淡化廠輸水管線及受水池統包工程」和「石門水庫至新竹聯通管-跨河放水段工程」這 3 案
發言人提到,管材已陸續在 7~8 月出貨,隨著工程施工推進管材出貨將有助於毛利率的提升。這裡我想起股東會公司表示,管材出貨少是因為從中國進口的管膜因船期延誤所致,我疑問是:國統還無法 100% 國內自製管材嗎?(否則為何要從中國進口管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