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

含有「行為藝術」共 3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靜默中」、「外在化的身體」、「集聚——找尋目的地」三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0/5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謝謝Vivi Hsu一系列介紹這個讓人顫動靈魂的展覽,而這最後一集,果然如前所說,揭開藝術家創作的發想...。 想到(鄰居)燒焦的鋼琴,於是用黑線編織;想到(為了追夢)離鄉背井,於是垂繩懸重,我想她的確是個藝術家。我承認喜怒哀樂都是滋養人們創作的泥土,但就個人而言,我不會特別鍾愛哀傷耶。也許某些事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詮釋? 希望她的創作真能讓心中的情緒有了宣洩的出口。也祝福她身體健康。 ❤️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來自DNA的對話」、「不確定的旅程」、「內與外」與「時空的反射」四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5/5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Vivi Hsu 妳的藝術氣質,可能已經達到我一輩子都到不了的高峰!從文字中,"眼見為憑一定為真?看不見就代表不存在?在不同時間與空間的複雜維度下,虛實交織難以分辨。"更能體驗這個哲理,真的應該讚爆,編輯嚴選X4了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Thumbnail
之前就有看過這位行為藝術教母的故事(因為塩田千春的展覽才知道這位教母),感謝分享他最近在阿姆斯特丹的展覽:D
本文介紹了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將於2021年5月移師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為「去向何方?」、「成為畫」和「從DNA到DNA」三大部分,詳細介紹了塩田千春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死亡是另一個開始,不是終結也許是
💖作伙來撿戲尾:也就是撿便宜啦,怎麼撿,進來聽到最後就知道!🤭 🌿「因劇場而聚集的觀眾,也召集多樣的戲曲姿態」 🏹「創造經驗,而非照著書籍或既定脈絡走」 來賓介紹👏👏👏 -- 汪俊彥 aka. 汪汪 aka. 策展人🐶🐶🐶🐶🐶🐶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日本行為藝術家阿部幸子(Sachiko Abe , 1975-)自幼被遺棄,輾轉多個寄養家庭,因常有傷害自己的行為,在20多歲住進精神病院。後來透過每天剪紙10小時來穩定病情,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亦拯救了自己,後更成為一名出色的行為藝術家,到世界各地表演剪紙藝術。
Thumbnail
用生命造就的藝術創作,確實會帶來震撼人心的感動!
於PTT Space舉行的黃萱個展《分心》,是涵括裝置、攝影和錄像的近期作品呈現。而雖然行動並未實際在展間發生,不過本展尚有「行為」作為作品重要元素,橫跨在「裝置、攝影和錄像」的中間地帶,即:錄下了行動的錄像、拍下行動收穫的照片、行動成果的物件等。由於實際不見藝術家本人,「行為」此一元素似乎
Thumbnail
【展覽_謝德慶「打卡」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 我在生命的許多方面都如此努力工作,但我仍然感覺這不過是在浪費時間。在我的藝術中,我將它顛倒過來。所以,你可以瞭解為何我在創作中維持長的持續時間的狀態。我必須要讓時間浪費掉,以便證明我有多努力。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