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特務|提煉桃園魂,打造屬於市民的桃園電影節──專訪總策展人鴻鴻、節目統籌林珏竹

2020/09/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鴻鴻(左)、林珏竹(右)
走過不少風雨,第七屆桃園電影節終於登場。以標案模式進行的桃影,本屆由累積多次承辦「府中15」放映策劃、「桃園光影文化館」教育推廣等案的想映電影執行。桃影截標至選片指南前僅 4 個月的時間,總策展人鴻鴻、節目統籌林珏竹共同合作,撐起 7 大單元、近 80 部影片的中型影展。談起加入策展團隊的契機,鴻鴻聊起自己與桃影的緣分與情感:國小、國中都在桃園就讀的他自認半個桃園人,擔任新北市電影節策展人時曾為草創的桃影諮詢委員,也為 2018 年桃影台灣獎決選評審。
本次擔任總策展人,鴻鴻負責帶領團隊,也為影展方向定錨;節目執行層面則由曾參與 CNEX 紀錄片影展、府中 15 策劃的林珏竹張羅。不諱言標案影展有其體質上的包袱,多年以來策辦同為標案的台北詩歌節的鴻鴻,認為標案形式難以累積團隊經驗、同時也容易流失與承辦窗口之間的默契,更難打下互信基礎。因此,今年籌劃桃影的方方面面,更希望能達到超乎預期的成果以順利推動。為符合公部門期待的周邊效益,相關活動、內外單位的串連合作也不容馬虎,曾任第三屆桃影策展人的張裕宏便在行政溝通層面擔任要角。
桃園電影節總策展人鴻鴻
掌握在地性格,建立市民影展氣息
本屆桃影的年度主題「川流不息」為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在標案中明訂的方向,鴻鴻在這四個字中找到與桃園這個城市的連結。桃園市由於大型國際機場座落而為「國門」,具有交通要塞、與世界串流的特性。「也住著許多新住民、移工以及外省與客家各族群人口,桃園的確是多元環境的代表。」
從年度主題發想出的節目,則衍伸掌握與桃園當地密切相關的代表性元素,例如「熱血野球」單元,呼應桃園國際棒球場、樂天桃猿棒球隊,點出桃園為台灣棒球中心;此外桃影亦有城市影展的特質,由此出發規劃「城市潛望鏡」單元,期待在展現桃園的城市氣質之餘,也在影片中的城市故事裡對照、反思桃園的樣貌。林珏竹談到,在節目規劃上希望較不艱澀,以有亮點、議題,讓觀眾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與自身經驗共同點的影片為主,拉緊市民參與,將桃影定位為市民影展,以親民、真實情感為選片主要原則。
「熱血野球」單元精選三部日本、三部美國、三部台灣的作品以及較少見的女性棒球隊故事,為首次環繞棒球電影規劃的專題。同時作為節目主打,還在職棒開打前邀請滅火器樂團在棒球場舉行電影音樂會大力宣傳特別專題,追求球迷、影迷、市民同饗的效果。「城市潛望鏡」則以亞洲在地性為大方向,囊括來自中國、西藏以及香港的作品,呈現當下亞洲城市的生活樣態以及面臨的衝突與問題。四部「東南亞短片精選」則試圖讓觀眾透過電影了解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的母國文化樣貌。
桃園電影節節目統籌林珏竹
雙開閉幕力邀國片首映,大師經典電影坐鎮再現
談到開閉幕片的重要位置,桃影仍希望能藉此將台灣電影首次介紹給在地的觀眾。在時程上夾在台北電影節與金馬影展之間,桃影要找新片並不容易。開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自帶關注度是一大亮點,也在流浪動物議題方面開拓出不同面向,追溯到問題根源及提出解決方法;閉幕片《孤味》則以在地故事為核心,開闢時空跨度,讓情感能蔓延至不同世代、不同成長背景的民眾心中;同為開幕片的《甲子園:夢想競技場》再次呼應「熱血野球」單元,《手塚治虫迷幻少女》強烈且獨特的詭迷風格則鎖定年輕觀眾。這些是雙開閉幕片的重點規劃。
在「自由之聲」單元中的《陽光電台不打烊》,也將在桃影世界首映。以廣播電台為舞台,在廣播產業式微、podcast 崛起的當下回顧曾在深夜裡陪伴聽眾的廣播故事,似有三谷幸喜《心情直播,不 NG》的味道。「自由之聲」單元目標是與年輕世代接軌,精選新銳導演作品,議題多元,也不乏辛辣、生猛的風格。
鴻鴻(左)、林珏竹(右)
本屆桃影節目規劃上的一大特點為超過四分之一片量的經典修復片,為符合標規要求,桃影端出布列松、阿莫多瓦、盧伊茲、市川崑、賈樟柯以及台灣修復的長短片共 22 部。其中布列松專題主要與法國在台協會合作,放映將在高雄、台北兩地同時巡迴的 4 部名作,另外加碼放映《聖女貞德的審判》。因近年經典重映興盛,台灣修復作品主要與國家電影中心洽談。阿莫多瓦則是與台灣獨立片商合作。
談及與外部單位密切合作的方式,以片商合作為例,此為促成桃影精彩片單的重要方法之一。「每個影展的權衡不同,盡量以無片商代理的影片為主能讓影展更多元;與片商合作則可以相互拉抬,培養觀影生態」鴻鴻表示。難得以專題呈現的盧伊茲經典作品是特別策劃,市川崑則恰好有《青春:第 50 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呼應「熱血野球」搭配其他重點作品放映。
林珏竹(左)、鴻鴻(右)
4 獎項總獎金 80 萬,仍在路上的台灣獎
2017 年起,桃影創立「台灣獎」,時任藝術總監吳乙峰、策展人游惠貞起初將台灣獎定位為紀錄片獎項,總獎金高達 105 萬元。2018 年起,台灣獎的定位 180 度轉變,成為屬於劇情長片、短片的獎項,由專業評審團以及青少年評審團評選最佳影片以及 3 個演員獎項,總獎金 80 萬元。回到源頭,設立獎項的主要目標為吸引媒體、同業人員對桃影的關注,但現在台灣電影獎項林立,前有台北電影獎主推台灣電影、後有高雄電影節關注國內外短片,鴻鴻直言,台灣獎仍須努力找到自己的目標。
台灣獎自 2018 年舉辦至今,青少年評審團是一大特色,每年海選在地青年參與,入選後安排訓練營,以評選「未來之星」演員獎項並給予 10 萬元獎金。青少年評審團更著重桃園當地年輕人與電影的連結,期待能培養年輕一代的觀影習慣與專業度。
採訪、撰稿:謝璇
攝影:蔡家嫻
林珏竹(左)、鴻鴻(右)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