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特務|北影 2020|身陷虛實難分,眼見情愛迷離──專訪《幻愛》導演周冠威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入裡。香港愛情電影《幻愛》奪得第 26 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女演員、推薦電影等三項大獎。一部都市愛情電影能獲此青睞,直讓人想一探究竟。細察發現,本片以思覺失調病症患者阿樂為主角,阿樂渴望愛情,但又受到病症折磨,苦於煩惱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去愛人、適合去被愛?在一個被貼上任何異常標籤之人,都幾難容身的社會,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在角色執著中,《幻愛》呈現之風格虛實難辨,有時難處又不只在分辨虛實,而是理性上辨清之後,感性上卻無法自拔。幾番迴轉,讓人些許想起美國名導演卡麥隆.克羅翻拍西班牙名作《Open Your Eyes》而成的《香草天空》(Vanilla Sky,2001)──完美愛情幾乎是一場讓人無法清醒的美夢,甜美至極,以致我們無法睜開雙眼。想要擺脫幻象,卻又渴望愛情,若說此種矛盾心緒在都市日常中天天上演,似乎也無不可。
導演周冠威以執導《十年》之〈自焚者〉聞名,《幻愛》雖非瞄準政治背景,精神疾病患者對情愛的渴望仍是帶著千鈞重量的命題。然而,透過男女主角的主觀視角,周冠威以溫柔的筆觸帶觀眾深入阿樂與輔導師葉嵐之視野,同時並陳愛情的殘酷與悲傷,直到我們同理他/她對於愛的慾望。在柔焦中,標籤再無輕重,「正常/不正常」之身分界線也已漾開,透過一個難得的角度,似若彼此世界能無分別。
礙於疫情,台北電影節的觀眾無緣與導演見面,以下我們透過越洋訪問,邀請周冠威導演向《釀電影》的讀者分享些許創作細節。
Q:導演在 2006 年有短片作品《樓上傳來的歌聲》,從中已經可以看出《幻愛》的一些概念。兩部片從結構、空間、細節設計到演員,都有重疊處。導演是否能先就兩部作品的關聯做簡單介紹?
周冠威:〈幻愛〉的創作始於 2006 年一套短片,當年公映後獲得很好迴響,很多人鼓勵我發展成長片,那時我剛剛從電影學院畢業,這是我第一個編寫的劇情長片劇本。
短片完全集中在精神病患,長片才有心理輔導的情節,甚至在中段開始,敘事視點已經由患有精神病的男主角,漸漸轉化到心理學研究生女主角身上。短片情節比較傾向社會問題,長片就更加聚焦愛情。創作上我不願重複,短片是悲劇,《幻愛》的主題與短片不一樣:我自己成長過程一直有被人輔導,也為愛情療過傷,所以電影雖然仍然有種悲劇性,但男女主角都渴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種積極性,就使戲劇發展有化悲為喜的可能性。
Q:看過電影的觀眾,想必會驚嘆戲中男主角以手機錄音來分辨虛實的方式,這個細節在短片中就有表現,不知道是否取材自真實資料?想請導演分享關於患者生活細節的田調方式。
周冠威:資料蒐集階段,除了與病患及輔導員傾談之外,也閱讀了很多有關精神病患者及心理輔導的書本或網上文獻,其中一篇文章,美國有一個十幾年前的治療個案,那位醫生教一位精神分裂症病人靠「錄音後重播」去分辨幻聽,這個方法很特別。坦白說,這不是常態,多年來我也沒有找到另一位醫生或患者這様做,不過電影就是希望拍攝一些特別的東西,有現實邏輯的可能性便可以了。手提電話是一個很生活化的工具,每個人都有,這功能卻唯獨他們有此需要,很有趣味。再加上這個方法可以自己獨自做,給我的感覺很內斂,很私密,很襯托到角色的孤獨。
Q:「精神疾病患者」是個大略的標籤,往下細分其實又個個不同,請導演分享細部接觸這些資料時,對這個群體,或說對這個形象的理解。
周冠威:精神病患者的愛情有一個特別之處,他們要面對一個掙扎,就是要思考到哪時候,才與對方訴說自己有精神病歷?是表白的時候?男女朋友的階段?還是求婚那刻?甚至我有聽過有些人結婚時候才說,就是這個掙扎引申出來的戲劇性令我產生好奇,他們的愛情好像多了一份沈重的認真。
在資料搜集期間,與很多康復者會面,我感覺他們很孤獨,面對再次病發的壓力,得到愛情的機會很困難,無可奈何要與精神病糾結共生。可是,成功的例子,卻讓我看到愛情的承擔,可以如斯充滿著勇氣,還有那份得來不易的珍重,令人很是動容。
分享多兩位患者經驗,我見過一位經常有被人咒罵的幻聽,他分析是童年經常被母親鬧,那些咒罵聲其實都是母親的聲音。他長大後脫離了媽媽,那些聲音卻一直跟著他。他不能消除幻聽,開始習慣了,甚至扭曲地為他帶來一些安全感,最後他選擇與幻聽共存,而不是消滅它。另一個康復者,現在竟做了社工,專門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認為藥物幫助病人有限,最重要的是解決病者的心理創傷。這不但影響了我如何理解精神病,也影響我如何連結起心理輔導員這角色,也連結所有觀眾,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創傷,跟精神病人是無分別的。
Q:電影故事發生在香港屯門,臺灣觀眾可能不太瞭解屯門。選在此地拍攝不知有何考量?是否能請導演向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地區。
周冠威:故事發生在屯門,這地方並不是香港核心地段,比較偏遠,外國人是不會認識的,香港電影也少出現。但就正正有一份新鮮感,加上屯門其實很美,近海,有河畔,縱使人口密度也高,但以香港來說,感覺比較像一個小鎮,可能呼應到男主角的樸實孤僻性格,他比較自卑,想遠離人群,他不住市中心,住屯門相信更能夠襯托到他。
再加上屯門最明顯的特色,是輕鐵,貫穿香港西北地區的交通工具。川流不息的輕鐵站人群,對比男主角的孤獨身影,輕鐵短小的列車車廂來來回回,隔著車窗倒影去尋尋覓覓女主角,有時看見,有時看不見,也很像男主角的慾望,對愛情患得患失。
Q:在焦距、色彩,或鏡位選擇上,《幻愛》有許多表現患者感官的影像及聲音設計,這些暗示角色主觀的音畫設計反覆出現,有時又刻意讓對戲角色位於畫外,似乎讓觀眾更難辨清電影中的虛實界線,能否請導演談談這方面的思考。
周冠威:情節內容和鏡頭風格,都是追求一種真假難分的曖昧性,希望呈現角色的內心痛苦,在虛實愛情中爭扎,所以刻意將虛幻情節用比較寫實的拍法,真實情節反而用比較抽象的方式例如慢鏡頭、淺景深甚至失焦的鏡頭拍攝。
為配合電影浪漫的題材和夢幻的氛圍,我與攝影師最初曾考慮過用 16mm 或 35mm 菲林拍攝,高清數碼的清晰度,我主觀感受,始終比較困難去營造那像夢一樣的畫面。但礙於成本考量,最後放棄,卻刻意運用一些舊鏡頭,以及在後期調色去下功夫。運用一些朦朧畫面的選擇之外,構圖調度上也嘗試在場景尋找一些相類近的概念去作設計,例如輕鐵在前景過鏡,透過活動的車窗,隱約看到角色的走位。如果用一句話去摡括,就是追求「看到與看不到之間」。
Q:虛實難辨的觀影經驗,對觀眾來說或可是留待解讀的趣味,但是對演員想必是挑戰。角色有時位在對方的意識中,亦有多層次的形象變化。導演在指導演員演出時,是否有特別的方法?
周冠威:男主角劉俊謙是舞台劇演員出身,近年開始拍攝電視劇,《幻愛》是他第一次參演的電影。女主角蔡思韵於台灣讀戲劇及出道,這是第一次參演香港電影,有香港觀眾以為她是台灣人呢!這一對主角經驗尚淺,慶幸兩位態度很好,能力與努力也足夠擔大旗。
我跟劉俊謙說,演精神病患者,整體來說,首先有一個大原則,就是不要懷著精神病患者的心態去演一個精神病患者,要當這個角色是一個人便可以。追求的是自然感,可以被理解,可以被觀眾親近,不要太突顯精神病患者的不同,要強調作為一個人的相同。
蔡思韵氣質很特別,年紀輕輕的,能夠散發青春氣色,但同時外貌比較成熟,有一種世故,像有些閱歷的人。青春卻世故,兩種看似矛盾的氣質,很想在電影裡能夠呈現。
開拍之前,除了排戲,還帶兩位約見有相類似背景或經歷的精神病患者和臨床心理學家。有時候,除了導演去分析角色,可能更能夠幫到演員的,是他們去親身感受人,同理人的慾望、苦難和創傷。
Q:《幻愛》是一個愛情故事,情感常著重在表現劇中人對情愛的渴望,想被愛的欲望強烈,卻又害怕現實、害怕被遺棄。最後一個問題,想請教導演為何對劇中人的這種狀態感興趣?
周冠威:十幾年前的劇本初稿,是我失戀的狀態寫的,十幾年後的定稿,是我結婚之後寫的。我過去經歷了很多愛情創傷,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愛,很恐懼愛情,不願再次受傷。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求愛情,曾遇到很多浪漫時刻,享受過愛情的美好。愛情就是這樣,有歡愉與浪漫,有殘酷與艱難。《幻愛》相信愛情的力量,也要呈現愛情的痛苦。
全文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6K會員
1.8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釀特務|文學閱影展 2020|愛說謊的寺山修司:「有時候我們記得那些事實上並未發生過的事」寺山修司談他小時候成長的地方時,稱之為已經「不存在這世上的小鎮」,就像他用各種媒介談母親,也是在表述不在場的母親,但透過想像/說謊,不存在的又再度以不真實的樣子存在,彷彿透過想像力作用的過程,寺山修司使其生命中逝去的鬼魂復生。其在創作上的效果是讓所表述的無限接近夢想的源頭、還未化為邏輯和語言的狀態。
Thumbnail
avatar
于念平
2020-10-17
釀特務|桃影2020|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力量:專訪《孤味》女主角陳淑芳、導演許承傑徐若瑄在長片版擔任要角,在片場更是淑芳阿姨的得力助手。淑芳阿姨開玩笑說:「我的助理嫌我囉唆、問東問西,有時候都不理我。後來都是徐若瑄過來耐心幫忙解釋一切。」淑芳阿姨問東問西的焦慮來自在電影中擔任女主角,壓力山大:「畢竟我 82 歲了,不是 28 歲。」
Thumbnail
avatar
雀雀
2020-10-08
釀特務|北影 2020|以藏區的靈性詩意,寫女性的生存之慟──專訪《氣球》導演萬瑪才旦「人越長大就越容易會失去一些靈性的東西。」〈氣球〉小說中的這句評述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在拍攝電影前,萬瑪才旦先寫了小說,在獨特的宗教文化場域下,藏人對自尊的堅守、對性事的噤聲,都被他信筆寫透。而那股渾然天成的聚落氛圍,也讓他搬移到電影中。
Thumbnail
avatar
婉兒Cari
2020-07-17
釀特務|釀電影 ✕ 台北電影節 2020|系列文章過去這個月,《釀電影》與【台北電影節】合作了一系列海外導演的專訪,還有在北影首映的電影影評,以及在 IG 上精彩的互動交流;而我們剛剛結束的演員對寫系列「楊小黎 X 莫子儀」,後者也以《親愛的房客》入圍了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在此,我們整理跟本屆北影相關的文章們,讓一起參與北影的釀讀者們共同來回味!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0-07-10
釀特務|北影 2020|《鹽谷時日》:唯有直面生活的每分每秒《鹽谷時日》圍繞著死亡展開,讓人意識到所有的快樂都是有限的,成立在終將結束的前提之上,進而讓人更加珍惜每一場緣分。只要親自走到了生命盡頭,也唯有直面了生活的每分每秒,才能體會由愛而生的痛苦與責任,並在其中拾回不曾抹滅的情感。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Thumbnail
avatar
週末影迷
2020-07-08
釀特務|北影 2020|電影是容器,讓其他語言形式都流進來──專訪《愛寓春光》導演盧卡費里直到切換到性愛場景時,倏地綻放到 16:9 的寬敞比例,配上濃烈而鮮豔的霓紅光影,恰巧呼應了主角當下的心境:「碧昂卡也正是在這些時刻才感到開放、輕盈、歡愉」。盧卡將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公寓化作攝影棚,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無論是靜態的日常摹寫或是動感的情慾胴體,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匠心獨具。
Thumbnail
avatar
戴以禮
2020-06-27
釀特務|北影 2020|當你無處可去──專訪《敬!咆哮二十》導演羅斯兄弟「我們發現被遺落在剪接室地板上的那些片段,通常訴說著沒有被實現的渴望,以及還沒成熟的想法。」一間酒吧永久關上了門,可是身處都市邊緣的人們,他們連篇的醉夢絮語,濃得化不開的孤獨、失意與慾望,都還在大地上遊蕩,而這或許,也將成為導演往後作品的靈感。
Thumbnail
avatar
黃郁書
20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