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問題行為』?誰有問題??

2021/01/2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通常在大家想要尋求訓練師、療癒師或者是溝通師的協助時,都是遇到了毛寶們出現讓人很煩惱的狀況吧!這些惱人的狀況,稱作問題行為(有的人也誤用為行為問題問題行為的意思是什麼?該怎麼看待?動物溝通跟行為調整又能怎麼幫上忙?讓我們來聊聊吧!

問題行為是?

簡單來說,造成人困惑、不解、不舒服、反感、生氣...等,讓我們感到「不喜歡、不想看到」的不喜見行為,就是問題行為。但對動物來說,人認為不適當的事,卻不一定有道理。像是啃咬木頭桌腳、椅腳等等各種「破壞傢俱」的行為,對人來說很可能是大大的問題行為,因為人認為應該要好好珍惜傢俱;但在狗狗貓貓的眼中,那就是一塊立著的木條,跟外面的樹幹沒啥兩樣的東西。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外面的樹可以啃咬,但家中的木頭不行?明明聞起來、啃起來都一樣呀?這時,人寵之間的問題就產生了!我們就會覺得毛寶有問題行為,太討厭了!
很多人類眼中的「問題行為」,對毛寶來說是大大的困惑
在溝通的實務上,也幾乎每場溝通都會聊到所謂的『問題行為』。那些問題行為大致包含三個面向:
1. 人類無法理解的、毛寶們突如其來的行為與反應變化
2. 造成人與陪伴動物間相處不順暢的行為、反應
3. 人覺得是問題,但對於毛寶貝來說卻完全沒有問題的行為、反應
第一種很容易與生活中突然的變動有關,比方搬家後毛寶們的互動開始變得與過往不同;第二種與人夠不夠認識自己與毛寶貝的個性及需求蠻有關聯,比方回家只想懶在床上滑手機的家長卻領養了幼幼貓,以致自己每天都掛著黑眼圈情緒幾近崩潰;第三種,則以『貓咪不愛喝水』這樣的問題最經典。
但反過來說,從毛寶們的立場往人的方向看過去,人也充滿了許多問題行為。這方面可以延伸出許多內容,就留待日後的案例分析再予討論。

貼標籤

問題行為發生的當下,許多人經常會立即給毛寶們貼標籤,好比「不聽話」、「故意的」、「他就是XX樣的(XX可以是愛吠叫、愛亂跑、愛搗蛋、是恐懼犬、是膽小狗等)」。但不論是在溝通或是行為調整的過程中,我們都會建議大家用比較客觀的方式確實描述毛寶的行為與狀態。例如以外觀形容,到底狗狗展現了什麼讓人認定是「膽小」的行為呢?(身體姿勢是什麼樣的?耳朵是貼著嗎?尾巴的表現是?毛髮有豎起來嗎?)就很容易發現膽小是我們擅自幫狗狗下的定義,但真實的狀況可能不一定如我們所想。
一旦貼了標籤(如:膽小),我們的思維就會受限,會無法看到更多可能性,也會比較難幫助彼此跳脫既定的行為反應。但當我們學會用客觀的描述之後,就很容易跳出貼標籤帶來的慣性思維,能更輕鬆地從比較客觀的角度去理解造成毛寶的行為問題的原因,協助尋求解決方案。
被誤解而有苦難言的時候,是不是很想張大嘴巴吶喊呢?
在溝通的實務中,也非常容易遇見『人類擅自為某種動物行為貼標籤導致錯誤理解』的狀況。比方說,先前有人在溝通過程中抱怨他家的狗勾「神經病,愛出門又愛亂叫」。仔細聽狗勾說,才發現狗勾對於出門這件事感到非常焦慮。因為他的身體太小了容易受到忽略,不得不用吠叫警示大家他的存在,同時警告大家別靠近他;而瘋狂搖尾巴,其實是為了紓解太過激動高張的情緒,下意識衍生的行為,並不是人認為的「搖尾巴=好開心」。對那位狗勾來說,基於沒有安全感,狗勾確實想黏著人一起行動;但同時狗勾其實對出門這件事感到焦慮。那這樣的焦慮感,就沒辦法用簡單的「喜歡出門」、「不喜歡出門」來定義。情緒是複雜的,沒辦法每件事都用「不是A就是B」這樣的二分法過度簡化。
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個警鐘。當警鐘響起,就代表那個情境不但困住了毛寶貝,也很可能同時困住了人。通過客觀觀察,我們會更容易找出癥結點,更清楚該找什麼領域的老師一起工作,主動將自己與毛寶貝一同帶出困局。在T Touch(註一)的學習中我們常說,我們與毛寶貝的關係就像雙人舞。身為領舞者,當人願意向毛寶貝多走一步,毛寶貝們自然會朝你更貼近一點。

同理,但不擬人化

讓貓當貓,讓狗當狗,而不是讓他們當人。
面對問題行為時,我們要盡可能同理問題背後的原因,才能明白要怎麼調整、影響並改變這些問題行為,才會願意改變。當我們主動做出改變時,動物家人也會感覺到我們的變化,並作出相應的回應。問題行為才能徹底解決。
但,同理不等於擬人化我們在IDTE(註二)課程裡經常說:「讓狗當狗,而不是讓他們當人。」有時我們經常會把動物家人過度擬人化,認為在人類社會中,動物家人是毛孩,他們應該要遵守人類的規範,例如要讓人類盡情地摸摸,無時無刻都需要張開雙臂接受任何人觸碰。如果他們表現出不開心、拒絕等動作,人們很可能不能接受,認為動物們就是壞孩子,怎麼這麼沒有禮貌。但如果我們能不把他們當孩子的角色,尊重他們是不同的物種且是獨立的個體,那麼我們就不會要求他們人見人愛、有禮貌、可以接受所有陌生人的撫摸。不同的物種有各自獨特的生物特性,我們需要尊重每種生物的獨特性,並在彼此的互動中找平衡。例如吠叫問題,是完全一聲都不准吭,還是可以接受在合理範圍內,告知我們有陌生人接近?訂立出人的可接受範圍,並尊重動物家人維持天性的同時,將兩方需求融入彼此的互動,才會是最恰當的生活模式。
愛他,就是讓他表現他自然的一面,並同時從中找出生活的平衡點
溝通的基礎是聯繫情感,目的絕對不是咎責。
『毛小孩是家人』這句話,其實非常值得思考。確實,在情感上,毛寶貝都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有如同家人般的親暱與信任,還有各種的依賴與支持。但,在未經思考就擅自定義彼此的親屬關係的過程中,許多人也會非常無意識地將自己所經驗到的親子關係複製在人與毛寶貝的關係上。
說得明白一些,你爸媽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你的孩子。
因此有些人是,他爸媽怎麼對待他,他就怎麼對待毛寶貝。
曾經接受過的控制、高壓教育、肢體或情感暴力,就這樣以愛之名,複製貼上。有些毛寶貝也許逆來順受,也就成就了一段...相互平衡(?)的關係。有些毛寶貝會因著自己的困惑展現各種「問題行為」,強烈表達他需要協助。幸運的毛寶貝會獲得人的支持,共同走出困局;但沒那麼幸運的毛寶貝,就在各個家庭的角落裡,默默承受著沒有人懂的壓力與寂寞,在各種標籤中日漸凋零。
動物溝通的基礎是聯繫情感,目的絕對不是咎責,更不是要求毛寶配合人的手段。溝通過程中,我們絕不檢討人或毛寶貝的不是。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溝通的過程,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促使人與毛寶貝練習讓關係進步的的契機。唯一的問題是,領舞的人,願不願意牽起一樣困惑的毛寶貝,一起往彼此支持、相互理解的方向走?
換個方向看,危機就是轉機。問題行為可能就是我們更了解毛寶們的一個契機。怎麼知道一轉眼過了這個關以後,我們的付出與理解,會如何換來與毛寶貝更多的親近與快樂?

是警鐘也是轉機

總的來說,問題行為的出現,意味著人與毛寶,被困在同一個情境裡。不曉得誰該往誰的方向去,也不曉得兩邊可以一起往哪裡去。於是你踩我我踩你,兩邊鬧得不愉快。
但事實是,我們可以永遠選擇持續放大問題帶來的各種「不喜見」,也可以選擇暫時離開自己習以為常的立場,試著轉化視角,體會毛寶貝可能的需求與心情。在轉換視角的一來一往間,很容易就會有新發現;而任何的新發現,都會為這段關係注入新的活力。
當人擔起領舞的角色,問題行為便不是僅僅只是問題而已。它不只是個警鐘,也是個人展現智慧與領導力的機會,讓人與毛寶能更貼近彼此的轉機。
註一:T touch 是美國已經發展超過30多年的系統,能協助動物快速回到身心情緒平衡
註二:IDTE,International Dog Trainer Education 國際狗狗訓練師教育,是由安定訊號作者吐蕊魯格斯所創辦,旨在教授犬隻訓練師課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54內容數
T Touch及寵物溝通,兩者都是人與動物之間最輕巧的碰觸。T Touch是無須言語的身體對話,溝通是超越言語的心靈對話。這兩種輕巧都在協助人與毛寶靜下來,用心交流,回到身心最舒適平衡的狀態。在這個專題裡,我們會針對單一情境同時提供不同視角的經驗與知識分享,協助您療癒與毛寶的關係,支持彼此共同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