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評論・武漢肺炎在日本】續寫「醫療崩壞」:日本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問題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前陣子有 2個和日本有關的粉專討論起「醫療崩壞」這件事情,基本上本站對於「醫療崩壞」一詞的理解,從去年 4月以來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當時的《【武漢肺炎在日本】常作為日劇開場白的「醫療崩壞」即將在現實上演》這篇文章,現在重讀一次也會覺得很真實、很符合現狀,唯一不同的點大概是日本最大型院內群聚感染的「寶座」已經拱手讓人了。
【武漢肺炎在日本】常作為日劇開場白的「醫療崩壞」即將在現實上演
4月1日,厚生勞動省專家會議在記者會上不斷強調,在日本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單日確診個案像歐美那樣爆炸性增加之前,日本的醫療體系會先超過負荷,現在就是日本「醫療崩壞」的臨界點⋯⋯medium.coma
當時這篇文章寫成之後過沒多久,其實發生了一件事情,以致本站在這篇文章寫成之後,應該就不曾使用過「醫療崩壞」這個詞。在 8個月後的這篇文章中,將要告訴大家「醫療崩壞」這個詞在去年 4月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醫療崩壞」的真相也許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

「醫療崩壞」到底是什麼意思?

時間回到去年 4月,當時在日本第一次發佈「緊急事態宣言」之前,各大媒體上就可以一直看到「醫療崩壞」這個詞,不管是醫界或是當時的厚生勞動省專家會議都一直向中央喊話:
在overshoot(確診個案數爆炸性增長)之前,
日本會先「醫療崩壞」
這句話讓「醫療崩壞」一詞佔盡各大版面,不管是在媒體上或是社群網站上,大家都在討論「日本是不是已經『醫療崩壞』了?」
然而,「醫療崩壞」這個概念很難去定義。怎麼樣叫做「已經醫療崩壞」?現在是不是「邁向醫療崩壞」?還是現在「已經在醫療崩壞中」?這是很難去界定的,因為「醫療崩壞」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沒有辦法被量化的狀態,而且「崩壞」這個詞可以是進行式(例如:崩壞中、崩壞-ing),它也可以是過去式(例如:已經崩壞了、崩壞-ed),這個問題在中文和日文的語境都有,就會讓「醫療崩壞」這個概念更加地曖昧不明,也更難去定義「醫療崩壞」的意思。
我個人是非常反對使用這種語意曖昧不明的詞彙的,就很像本站過去寫過不少次我為什麼反對使用「核食」一詞的理由一樣。這些被媒體創造出來、語意曖昧不明的詞彙,因為沒有辦法被定義,有很多的模糊空間,你越難解釋清楚就越容易引起民眾恐慌,更不用說可能當初創了這個詞彙的始作俑者根本也沒想那麼多。如果大家繼續使用這些根本沒有辦法被定義清楚,聽到時又會造成民眾恐慌的詞彙,然後事後又要一直去鑽牛角尖去想這些從一開始就沒有辦法被定義的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不只是在自找麻煩,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又會造成更多民眾的不安——因為事情並沒有越辯越明,反而越討論就會越頭痛,因為這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沒有辦法被定義,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疫情前的「醫療崩壞」一詞用法

當時,我為了要找出「醫療崩壞」一詞的源頭在哪裡,所以搜尋過了疫情之前的日本新聞資料。在爆發COVID-19疫情之前,新聞媒體上會使用到「醫療崩壞」一詞大概有下列這 5種情況:
  1. 最早最早之前,「醫療崩壞」一詞討論的是日本醫療的保費問題。
    根據《朝日新聞》 2010年的「醫療政策」關鍵字解說,小泉純一郎政權時代曾經調整過社會保障費,要減少提供給醫療機關的醫療報酬,但是這麼做會引響到醫療機構的收入來源,就有人批評這樣會導致「醫療崩壞」。所以,後來換成民主黨政權鳩山由紀夫上任後,就以「醫療再生」為目標,調漲醫療報酬的部分。
  2. 相關用語「地域醫療崩壞」指的是,偏鄉地區醫師不足,再加上居民一直向外流出(人都往大都市集中)。所以「地域醫療崩壞」一詞討論的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可以參考NHKJB Press這篇的報導)
  3. 醫院經營出了問題(這和第 1點醫療機構的收入來源有點關係),所以在醫療媒體《m3.com》的這篇文章中,使用了〈現在發生的不是『醫療崩壞』而是『病院崩壞』〉當作大標。這篇文章的時間點是 2019年10月,夠靠近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了吧?
  4. 除了醫療機構收入來源的問題之外,醫療從業人員的勞動問題也會使用「醫療崩壞」一詞。例如:《日經Business》《m3.com》這 2篇文章都再講醫療人員工時過長,再這樣讓醫療人員過勞下去,遲早會「醫療崩壞」。
  5. 最後一個情況是厚生勞動省在 2009年的簡報上曾經使用了「急診醫療崩壞(救急医療崩壊)」一詞,當時這份簡報是在討論急救體系的現況。
    雖然「急診醫療崩壞」這個詞比較像是為了要想一個能讓報告內容脫穎而出而下的標題,但是現在回顧起來,「緊急醫療崩壞」的用法,其實和稍後會提到的COVID-19疫情下「醫療崩壞」的本質有一點像。
這樣看下來,大家是不是覺得COVID-19疫情前的「醫療崩壞」一詞用法,和現在很不一樣?

COVID-19疫情下「醫療崩壞」一詞的意思

雖然「醫療崩壞」這個詞在現在的語境裡面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基本上現在在討論「醫療崩壞」時,主要就是「COVID-19患者人數太多,已經超過醫療院所可以承受的量」的意思。如果要仔細追究的話,又可以分成這 2種情況:
  1. 確診人數>病床數,已經沒有足夠的(負壓隔離)病床或是醫療設備(例如:葉克膜)可以照顧COVID-19患者。在進到這個階段之前,應該會先傳出有些人叫了救護車,但救護車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拒收患者的前兆。
  2. 表面上是還有多的病床數或是醫療設備,可以用來照顧更多的COVID-19患者。但是醫療人員出現疲勞、人手不足的情況,實務上沒有辦法再照顧更多的患者,或甚至會壓迫到非COVID-19患者的醫療資源。例如:醫院暫停接受初診或急診,非胸腔科或循環內科的醫師都被叫去照顧COVID-19患者之類的。
雖然「醫療崩壞」這個詞有很多種解讀方式,它就是一個很不明確的詞彙,但這並不是我在《【武漢肺炎在日本】常作為日劇開場白的「醫療崩壞」即將在現實上演》這篇文章上線之後,決定不再使用「醫療崩壞」一詞的主因。真正的理由是當時那篇文章上線不久後,接下來發生的這個事件⋯⋯

從媒體上「被消失」的詞

去年 4月底和 5月初,《東洋經濟》和《商業透視》分別出了一篇報導在講,日本政府希望記者們不要在報導上使用「醫療崩壞」一詞。
基本上,日本政府能不能要求媒體記者不要使用「醫療崩壞」一詞,就已經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因為這和新聞自由有關。很可惜的是,這件事情看起來沒有太多的後續討論(主流媒體不敢報,但是有複數名媒體從業人員匿名爆料,看起來應該就是有這麼一回事。就算不是直接從政府方的人馬聽到「医療崩壊と書かないでほしい」這句話,各家媒體內部的行規裡面在那之後也都有避開使用「醫療崩壞」一詞)。
政府是不是有權利要求媒體記者不要使用「醫療崩壞」一詞,這絕對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議題。但撇開這個問題,我個人非常贊同「不應該繼續使用這種語意曖昧不明的詞彙」的概念,所以我在那之後應該就沒有在公開場合使用過「醫療崩壞」一詞,只有和朋友私底下討論時聊到「醫療崩壞」,才會使用「醫療崩壞」這個詞。
實際上,日本真的是在去年 4月底之後就很難在主流媒體上看到「醫療崩壞」一詞。當然一方面可以說,「緊急事態宣言」可能真的有效,所以「醫療崩壞」的危機趨緩,媒體就不會繼續在使用「醫療崩壞」一詞。但我個人是認為日本政府要求媒體不要再使用「醫療崩壞」一詞,才是「醫療崩壞」一詞「暫時」從媒體上消失的主因。看到最近「醫療崩壞」一詞再度出現在媒體上,老實說我個人是覺得滿意外的,因為我本來以為「醫療崩壞」一詞會就此消失(畢竟這個詞神隱了半年之久)。最近「醫療崩壞」一詞會捲土從來,應該是醫界出來開記者會時又用了「醫療崩壞」一詞,人家在記者會上的發言是這樣,引述時就要原封不動地寫出來,大概就是「醫療崩壞」一詞最近在鏡頭前復出的背景。

「醫療崩壞」不是一個yes or no的疑問句

不管是去年 4月或是現在,當媒體(包含社群網站)開始討論起「日本現在是不是『醫療崩壞』」的時候,因為這是一個yes or no的疑問句,所以就會看到有些人說「日本已經『醫療崩壞』了」,也有些人說「哪有~我們這邊根本就沒有發生『醫療崩壞』這種情況」。
這個現象不只出現在那兩個和日本有關的台灣人粉專貼文底下的討論區,日本的媒體投書或是日本的推特也是如此。這個問題其實出在「醫療崩壞」本來就是一個沒有辦法被量化的詞,沒有辦法定義怎麼樣叫做「醫療崩壞」,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都不一樣,今天你硬要用yes or no的疑問句問說「日本現在是不是『醫療崩壞』」,答案就會只有「是」和「不是」兩種,就會出現這種「好像兩邊都對,所以到底是怎樣」情況。
就如同「醫療崩壞」一詞在疫情之前的使用情境,「醫療崩壞」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出在日本醫療體系長期以來的結構性問題。日本醫療體系現在面臨到最大的問題,COVID-19新增感染者集中在大都市是一個點,但更大的問題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這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不是都市和偏鄉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而是在COVID-19疫情大爆發的狀態下,大都市內部的醫療資源不能有效分配的問題。

單看數字無法反映現實

雖然各地做法略有不同,但目前日本整體面對確診患者的處置方式大致如下(各地方政府的用詞在醫院分級的用詞上略有差異):
  1. 確診之後,如果是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患者(輕症=不需要戴氧氣罩),就留在自家或「防疫旅館」好好養病(註:日本的「防疫旅館」是收治確診患者)
  2. 如果是需要配戴氧氣罩的中症患者,就送到「重點醫療機構(重点医療機関)」或「協力醫療機構(協力医療機関)」
  3. 如果是需要加裝葉克膜或人工呼吸器才能維生的重症患者,就要送到「高度醫療機構(高度医療機関)」或當地的「指定病院」
所以呢,日本一般媒體在報導的時候,就會將焦點擺在每日新增患者數、重症病床數、病床使用率、葉克膜或人工呼吸器的數量是否充足。這個出發點是對的,但問題就出在這些數字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就算還有多的病床數,醫療現場可能已經到了再多一個病人就沒有辦法應付的臨界狀態。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日本的醫療體系確實在國際上榜上有名,日本也很誇耀自己是病床數世界一的國家(在OECD的加盟國當中,日本在 2019年以每千名人口病床數 13.1居冠)。但問題是,這個世界第一的病床數量,是一般病床的數量,如果改看重症病床數,日本的排行就會往後掉。偏偏COVID-19就是一個發病初期看起來人好端端地沒事,卻會一個瞬間病情急轉直下的肺炎。
重點,日本雖然在每千名人口的病床數排行OECD加盟國冠軍,因為病床數的基數真的是多人家太多,所以去看每張病床可以對應到多少醫療人員的人數時,就會發現現狀上就是沒有這麼多醫療人員可以應付這麼多病床。如果比較日本和美國的情況,每千名人口,日本可以對應到 2.5名醫生和 11.8名護士,美國可以對應到 2.6名醫師和 11.9名護士。乍看之下好像差不多,但如果換成每張病床的話,日本是一張病床對應到 0.2名醫師和 0.9名護士,美國一張病床可以對應到 0.9名醫師和 4.1名護士。所以就算日本有這麼多病床(而且還是一般病床),實務上日本其實沒有這麼多的人力可以去照顧這麼多的病患,中、重症的患者根本不可能讓你用一張病床配 0.2名醫師和 0.9名護士的人力去照顧啊。

公立醫院和民間醫院的比例太懸殊

再來是,日本的醫療體系公立醫院數量遠少於民間醫院,日本全國有 81%的醫院都是民間醫院。根據日本《醫療法》,地方政府其實沒有辦法要求轄區內的醫院一定要收治哪些病患,或是要準備哪些設備之類的。所以在沒有宣布「緊急事態宣言」的情況下,關於COVID-19確診患者到底要送去哪一個醫院,其實是該地區各個醫療院所的院長們彼此討論、共同決定,地方政府可以做的,只有「拜託各大醫院配合」。
結果就是,因為地方政府可以用比較像是「命令」的方式要求公立醫院接受COVID-19患者,但地方政府不能這樣對民間醫院,民間醫院幾乎都不想要收COVID-19患者。所以COVID-19確診患者幾乎都被送到公立醫院去,然後公立醫院因為收治COVID-19確診患者紛紛面臨「醫療崩壞」的狀態,沒有辦法再接收更多患者(不管是不是COVID-19的患者)。相較於公立醫院,民間醫院就比較沒有「因為收治COVID-19患者,排擠到其他患者醫療資源」的問題。

COVID-19的負擔集中在公立醫院上

荒謬的是,因為地方政府基本上就是只能對公立醫院施壓(在「緊急事態宣言」下,地方行政首長如果敢一點的話,其實已經可以要求民間醫院配合了),所以現在一直在說COVID-19每日確診人數太多,收治COVID-19患者的病床數不足,需要增加更多照顧COVID-19的病床,結果地方政府只能要求公立醫院增加COVID-19的病床。
這個意思就是,公立醫院已經因為COVID-19面臨「醫療崩壞」,結果你又一直逼公立醫院要收更多患者,而且「只有要增加病床數」,但是沒有增加人力,也就是說公立醫院的醫療人員已經忙爆了,結果你又逼他們每個人要照顧更多病患的意思。
舉例來說,東京都內公立醫院佔所有醫療院所的 4%(換言之就是有 96%的醫院都是民間醫院)。東京都在去年 8月說,6個公設病院、4個都立病院每間要新增 100個COVID-19病床,這樣東京都 10間公立醫院就可以增加 1,000張病床。結果呢,4個月後到了今年 1月7日,東京都內的公立醫院只有增加 500張病床,但東京都現在單日就新增了 2,000多例,根本就來不及應付。

不能只看病床數,有沒有人力才是重點

「增加COVID-19病床數」在概念上是對的,但是不能「只有增加病床數量」,照顧病人的醫療人員也要跟著增加才行。實際情況就是,增加病床數量這件事情相對簡單,有錢好辦事,有錢的話要多買幾張病床都可以,問題就是現在沒有這麼多醫療人員。舉例來說,大阪府蓋好了「大阪COVID-19重症中心」卻招不到護士,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其實比較好的作法,一個是可以去拜託民間醫院配合(特別是現在 1都3縣發布第二次「緊急事態宣言」,理論上「緊急事態宣言」期間地方首長應有這個權限),不然就是確實做好分流,把公立醫院全部改為COVID-19專門醫院,把非COVID-19的患者都導到民間醫院去之類的。但是將COVID-19患者與非COVID-19患者分流,還必須要看是怎麼作分流——是按照病情嚴重程度作分流,還是專門收治COVID-19患者的醫院有辦法處理各式情況。

按病情程度作分流,但重症塞爆後中症跟著爆

COVID-19這個病的特色就是,患者的病情很有可能會突然急轉直下。現在日本把輕症、中症和重症的患者分送到不同的病院去。如果今天中症的患者突然變重症,需要加裝葉克膜或人工呼吸器之類的設備,就必須要把這個病人轉到收治COVID-19重症病患的醫院。
現在的情況就是重症病床已經塞爆了,所以收治中症患者的醫院,如果患者病情急轉直下,他們也沒有辦法幫患者轉院(因為收治重症患者的醫院已經爆了),所以收治中症患者的醫院就要花更多人力去照顧這些變成重症的患者,這就會排擠到收治中症患者的醫院,原本可以收治的中症患者人數上限。
舉例來說,東京都杉並區內並沒有可以收治重症患者的「指定醫院」,所以都是靠區內 4間「協力醫院」全力照顧COVID-19的輕、中症患者。現在杉並區外可以收治重症患者的「指定醫院」都塞爆,所以杉並區沒有辦法把病情急轉直下的患者轉去「指定醫院」,結果就是杉並區內的 4間「協力醫院」現在也要開始幫院內病情急轉直下的患者裝上人工呼吸器。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891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看到好玩有趣、各種傻眼的日本新聞就會隨手翻翻的日文新聞編譯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月 8號,兵庫縣明石市的「明石市伴侶・多元成家制度(明石市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ファミリーシップ制度)」正式上路,當天就有 2組家庭完成登錄。其中一組當事人表示,沒想到可以等到這個制度上路的一天,感動到流淚,希望這個制度可以稍微減輕一些不安感。
昨天發了《為什麼是媽媽?日本女高中生發起連署要求全家便利商店便菜系列更名》這一篇文後,有網友談到「慎吾媽媽(慎吾ママ)」這個角色,才發現自己當時在寫文時,忽略了香取慎吾在這一系列廣告中背後代表的涵意。我認為網友們在這件事情上提出的質疑很重要,香取慎吾確實在日本的文化脈絡中有他特殊的地位在⋯⋯
日本全家便利商店從 2017年起推出「媽媽食堂(お母さん食堂)」系列便菜,主打方便快速就能吃到家常菜,並找來前SMAP成員香取慎吾飾演「媽媽」,隱喻全家便利商店的「媽媽食堂」系列便菜「就像媽媽的味道」一樣令人懷念。然而,最近在網路上有人發起連署,希望「媽媽食堂」更名。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 2020年的日本,我會選擇「改變」。 這個「改變」不單只是疫情帶來的衝擊,同時也是直接或間接因為疫情的關係而促成的轉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2020日本推特潮流趨勢大賞結果出來啦~本站作為日本時事新聞翻譯網站,只幫大家介紹〖新聞〗。但是大家等一下看完應該會有和我一樣的困惑:為什麼推特不另外開一個〖影視〗類? !注意:這只是推特潮流趨勢,會受到推特使用者性質而有所影響,不能拿這個結果代表整個日本!
以草津溫泉聞名的群馬縣草津町,昨日(6)地方町議員罷免公投結果出爐,草津町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議員確定遭罷免。 隨著這場已經為期一年的地方議員攻防戰又再一次劃下一個逗點,草津溫泉曝光率大增。有不少網友表示再也不想去草津溫泉觀光,到底草津溫泉這一年來發生了什麼事?
本月 8號,兵庫縣明石市的「明石市伴侶・多元成家制度(明石市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ファミリーシップ制度)」正式上路,當天就有 2組家庭完成登錄。其中一組當事人表示,沒想到可以等到這個制度上路的一天,感動到流淚,希望這個制度可以稍微減輕一些不安感。
昨天發了《為什麼是媽媽?日本女高中生發起連署要求全家便利商店便菜系列更名》這一篇文後,有網友談到「慎吾媽媽(慎吾ママ)」這個角色,才發現自己當時在寫文時,忽略了香取慎吾在這一系列廣告中背後代表的涵意。我認為網友們在這件事情上提出的質疑很重要,香取慎吾確實在日本的文化脈絡中有他特殊的地位在⋯⋯
日本全家便利商店從 2017年起推出「媽媽食堂(お母さん食堂)」系列便菜,主打方便快速就能吃到家常菜,並找來前SMAP成員香取慎吾飾演「媽媽」,隱喻全家便利商店的「媽媽食堂」系列便菜「就像媽媽的味道」一樣令人懷念。然而,最近在網路上有人發起連署,希望「媽媽食堂」更名。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 2020年的日本,我會選擇「改變」。 這個「改變」不單只是疫情帶來的衝擊,同時也是直接或間接因為疫情的關係而促成的轉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2020日本推特潮流趨勢大賞結果出來啦~本站作為日本時事新聞翻譯網站,只幫大家介紹〖新聞〗。但是大家等一下看完應該會有和我一樣的困惑:為什麼推特不另外開一個〖影視〗類? !注意:這只是推特潮流趨勢,會受到推特使用者性質而有所影響,不能拿這個結果代表整個日本!
以草津溫泉聞名的群馬縣草津町,昨日(6)地方町議員罷免公投結果出爐,草津町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議員確定遭罷免。 隨著這場已經為期一年的地方議員攻防戰又再一次劃下一個逗點,草津溫泉曝光率大增。有不少網友表示再也不想去草津溫泉觀光,到底草津溫泉這一年來發生了什麼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今年再次上映的《魔法公主》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深刻而感動的視覺心靈饗宴。這部經典動畫通過生動的角色、緊湊的劇情和細膩描繪的視覺畫面讓觀眾重溫了經典,同時它也提醒人們不應該忽略環境保護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文章中介紹了動畫的故事背景、主要角色、主題及音視效果,讓人對這部經典作品有更深刻的瞭解。
Thumbnail
🎴簡介: 原作《花合》是為了紀念少女雜誌《B's-LOG(KADOKAWA Game Linkage)》創刊 10 週年而製作的 PC 遊戲。由執筆過眾多乙女系最前線作品的插畫家「由良」與 Project「月に叢雲、花に風(Tsu Ki Ni Mu Ra Ku Mo, Ha Na Ni Ka Z
  《ドライフラワー》這首是以女性視角所寫的歌曲,講述已分手多年的情侶。女方回憶從前相處的爭執,但又無法停止思念男方的一切,甚至現在反而會主動關心男方有了新的對象,也會回覆男方的訊息。而隨著歌曲進行,歌手利用「乾燥花」帶出細微的情感變化,我們知道乾燥花的用意是為了保存花朵的一瞬間美好,但也知道隨著時
Thumbnail
  《星屑ユートピア》是虛擬歌姬巡音ルカ的作品,中文直譯就是《星塵烏托邦》,但我不太喜歡星塵在這裡的意思,我傾向翻為《星光下的烏托邦》。   歌曲以三聲鋼琴重音開場,整曲伴隨強烈琴、鼓聲爵士伴奏,雖然引人注意但卻不吵雜,反而會讓人不自覺徜徉在這華麗的節奏中,就如同海浪一般,一波一波地襲來,讓人沉弱
本篇文章除了修正之前的一篇樂評內容之外,也趁此機會聊聊樂評、樂理的意義。
Thumbnail
《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是1953年創辦的美國文學雜誌,其中的〈作家訪談錄〉最他們最持久也最著名的專欄,從西蒙波娃、莎崗、海明威、米蘭・昆德拉、亨利・米勒,到近期的史蒂芬・金、石黑一雄、村上春樹──多數文學愛好者喊得出名字的當代作家都曾經接受過《巴黎評論》的採訪。
評論僅代表個人意見, 但不理他又不行, 矛盾的事情啊, 有人支持1,也有人支持2, 到底該聽誰是呢?
Thumbnail
回到寫作者身分,把一個作家視為不可攀越的彌天高峰,真的是有益的嗎?如果你不抱著一種:「我一定可以超越他」的志氣和膽識,你如何寫出能與金庸並駕齊驅,甚至俠骨柔情更勝一籌的作品? 我敬佩金庸,我景仰金庸,但是我沒有那麼喜歡,把金庸比作武俠小說界的聖母峰。
Thumbnail
 最近接觸一位熱愛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的小學生,他在言談間也不時哼起一兩句,使我不期然想起小時候的自己。  香江小故事 「I, I, I was born in Beijing,不知命運是誰定。」黎天
Thumbnail
一位朋友轉了他自己寫的文章讓我拜讀、並且問我的意見,於是我們二人進行了一段線上問答。對於這類跟技術有點相關的評論文章,我有自己慣用的一個架構,也藉這個機會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今年再次上映的《魔法公主》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深刻而感動的視覺心靈饗宴。這部經典動畫通過生動的角色、緊湊的劇情和細膩描繪的視覺畫面讓觀眾重溫了經典,同時它也提醒人們不應該忽略環境保護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文章中介紹了動畫的故事背景、主要角色、主題及音視效果,讓人對這部經典作品有更深刻的瞭解。
Thumbnail
🎴簡介: 原作《花合》是為了紀念少女雜誌《B's-LOG(KADOKAWA Game Linkage)》創刊 10 週年而製作的 PC 遊戲。由執筆過眾多乙女系最前線作品的插畫家「由良」與 Project「月に叢雲、花に風(Tsu Ki Ni Mu Ra Ku Mo, Ha Na Ni Ka Z
  《ドライフラワー》這首是以女性視角所寫的歌曲,講述已分手多年的情侶。女方回憶從前相處的爭執,但又無法停止思念男方的一切,甚至現在反而會主動關心男方有了新的對象,也會回覆男方的訊息。而隨著歌曲進行,歌手利用「乾燥花」帶出細微的情感變化,我們知道乾燥花的用意是為了保存花朵的一瞬間美好,但也知道隨著時
Thumbnail
  《星屑ユートピア》是虛擬歌姬巡音ルカ的作品,中文直譯就是《星塵烏托邦》,但我不太喜歡星塵在這裡的意思,我傾向翻為《星光下的烏托邦》。   歌曲以三聲鋼琴重音開場,整曲伴隨強烈琴、鼓聲爵士伴奏,雖然引人注意但卻不吵雜,反而會讓人不自覺徜徉在這華麗的節奏中,就如同海浪一般,一波一波地襲來,讓人沉弱
本篇文章除了修正之前的一篇樂評內容之外,也趁此機會聊聊樂評、樂理的意義。
Thumbnail
《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是1953年創辦的美國文學雜誌,其中的〈作家訪談錄〉最他們最持久也最著名的專欄,從西蒙波娃、莎崗、海明威、米蘭・昆德拉、亨利・米勒,到近期的史蒂芬・金、石黑一雄、村上春樹──多數文學愛好者喊得出名字的當代作家都曾經接受過《巴黎評論》的採訪。
評論僅代表個人意見, 但不理他又不行, 矛盾的事情啊, 有人支持1,也有人支持2, 到底該聽誰是呢?
Thumbnail
回到寫作者身分,把一個作家視為不可攀越的彌天高峰,真的是有益的嗎?如果你不抱著一種:「我一定可以超越他」的志氣和膽識,你如何寫出能與金庸並駕齊驅,甚至俠骨柔情更勝一籌的作品? 我敬佩金庸,我景仰金庸,但是我沒有那麼喜歡,把金庸比作武俠小說界的聖母峰。
Thumbnail
 最近接觸一位熱愛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的小學生,他在言談間也不時哼起一兩句,使我不期然想起小時候的自己。  香江小故事 「I, I, I was born in Beijing,不知命運是誰定。」黎天
Thumbnail
一位朋友轉了他自己寫的文章讓我拜讀、並且問我的意見,於是我們二人進行了一段線上問答。對於這類跟技術有點相關的評論文章,我有自己慣用的一個架構,也藉這個機會提出來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