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為避古代帝王的名諱,而兩次改名的養生食品——山藥

2023/10/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唐代以前,山藥稱作薯蕷、署豫、署預,名稱和今天大不相同。到底「薯蕷」是怎麼變成「山藥」的呢?原來這跟避諱有關。

大家知道,山藥既可入藥,又可入膳。其性平,益氣健脾,可降血糖、膽固醇,幫助消化,近年成了都市人的減肥養生聖物。山藥是總名。中國很多地方都產山藥,如晉冀魯豫、兩廣、福建等地,其中古懷慶府(河南焦作市內)所產者特別有名,效用上佳,稱作「懷山藥」或「懷山」。廣東人以為「懷」是淮河的「淮」,誤把「懷山」書作「淮山」,久而久之,「淮山」便成了既定寫法。陸游似乎頗愛吃山藥,他有兩句詩,說「秋夜漸長飢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夜來肚飢,把山藥弄成湯糊吃,可以充腹。

古代地位尊崇者,如帝王、祖父輩,他們的名諱,既不能說,也不能寫,這叫「避諱」。在說話方面,古人沒有錄音帶,我們無法得知他們怎麼避稱名諱。在書寫方面,避諱的做法就清晰可見了。為避名諱,古人在抄書或刊書時,會將諱字改為意義近同的字(如唐太宗諱世民,「世」改為「代」,「民」改作「人」),或者缺去諱字的一筆不寫(多數缺末筆。如清聖祖康熙諱玄燁,「玄」字缺最後一點不寫),又或者乾脆在諱字處空格不書。

薯蕷本來叫署豫、薯蕷,到了中唐,因規避一位名「豫」的皇帝,於是改稱「薯藥」。這是誰?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長孫,唐代宗李豫(代宗本名李俶,公元758年才易名為李豫)。到了宋代,薯藥又遇到另一位名「曙」的皇帝,這次又是誰呢?他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趙曙。「曙」、「薯」音近形也近,又犯帝諱,於是「薯藥」最終改稱為「山藥」,一直沿用至今。


文:娓娓

21會員
187內容數
主筆:彈劍樓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