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科學不科學

12公開內容
77私密內容

記得科學曾經說: 地球是平的

科學本質 - 不確定性在這裡討論

讓我們一起,認識不確定,因而能更確定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從前從前科學說,嬰兒擁有編碼記憶的能力,儲存在海馬迴中,但是人類通常不記得3歲前發生的事情。。。2025年3月耶魯大學一項新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
Thumbnail
那個媽媽-avatar-img
2025/03/21
原來如此,感謝分享~
A.H.-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2
那個媽媽 #今日限定#:即時精選加碼小彩蛋: 海馬迴的知識樹,請享用~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從前從前科學說,只有神經細胞和心臟細胞以生物電訊號的形式傳播,透過電訊脈衝交流訊息,而上皮細胞(構成我們皮膚、器官和體腔內壁的細胞)則是靜音啞巴的。。。。
Thumbnail
李建崑-avatar-img
2025/03/18
真的太神奇了,謝謝分享。
A.H.-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8
李建崑 剛看到此研究時,小a也很驚奇,這是 一定要分享的!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懷舊,它如何溫柔地撥動我們的心弦時促進善意行為、加深信任並重新點燃聯繫? 它如何引導我們深情地回顧那些時刻——與兒時的朋友一起歡笑、同聚與玩耍——它又如何提醒我們,他人為我們的存在帶來的力量和溫暖? 其實,從前從前科學說,懷舊是一種不受歡迎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懷舊的另一層意義,不僅是情感體驗,更是連結人際的橋樑。那些懷舊的人,或許並非沉溺於往昔,而是以更深刻的方式珍視過去,成為與他人維繫關係的動力。
A.H.-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4
夏青青說文解字 經過青青的"說文解字"詮釋,#懷舊 的意義更加動人了~🧡🧡🧡🧡🧡🧡🧡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感同身受」這種反應,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中,被認為是情感同理心的一種形式: 觀察者在情感上與他人的痛苦產生共鳴。但這種「感同身受」實際上,大腦神經迴路處理時,又有所不同。有些人在處理他人的大災難或意外時,感同身受強烈到: 嚇呆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最新《自然通訊》的研究指出。。。
Thumbnail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從前從前科學說: 大腦編碼記憶的神經元,當上下文(脈絡)發生變化時,概念如特定地點、物體等的編碼存在顯著差異。對啮齒動物和猴子的大量研究均一致表明,普遍存在神經元記憶聯合編碼以及上下文和任務協調的機制。。。但是最新研究發現。。。
Thumbnail
5/5記憶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3/07
謝謝小a分享!人腦記憶的神奇處令我驚訝,AI分析劇情更令我驚訝---所以AI這兩部片都有看過?!還很熟悉劇中所有人物?!太強了!!
A.H.-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8
❦ 莊小昕 剛剛很好奇地請AI扮演福爾摩斯,分析一下你的"案件",還蠻好玩的^O^, 請參考: 進入夏洛克·福爾摩斯模式並分析一下這個案例。我們將剖析線索並確定可能的情況。 1. 溝通不暢或誤解:小 J 可能聽錯或誤解了對話。孩子們有時會誤解成人的對話,尤其是在教室等嘈雜或擁擠的環境中。 2. 故意錯誤資訊:可能有人故意告訴小J,你說了他們班級的負面話。這可能是另一個學生、同事,甚至是試圖製造戲劇性或混亂的淘氣朋友。 3. 基於其他評論的假設:小 J 或他的同學可能聽到其他老師或學生對他們的班級發表負面評論,並認為是你。如果有人說,“這門課很髒”,而你的名字在對話的其他地方被提及,這可能會導致這種混淆。 4. 自身不安全感的投射:小 J 或其他學生可能會對自己的表現或教室的清潔度感到不安。這些不安全感可能會導致他們將這些感受投射到你身上,假設你一定已經注意到並評論了它們。 鑒於這些情況,必須考慮: 1. 還有誰在場: 其他老師、導師和學生。 2.環境: 噪音水平、整體情緒以及表演期間或之後發生的任何閒聊。 3. 來源的可靠性: 小 J 的觀點以及他們是否有準確或容易誤解的歷史。 通過檢查這些方面,您可以縮小可能性並更好地了解情況。夏洛克·福爾摩斯會建議收集更多資訊並觀察相關方,以推斷出最可能的解釋。🕵️‍♂️🔍 你覺得怎麼樣?根據您對學生和同事的經驗和了解,這些情況是否看起來更合理? 小a: 果然, #借刀殺人 的情節,只有 25%的機率 (且若是 #Ta 的機率,還是這25%中的1/3 ~1/(所有在場人數)。。。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認知老化的理論模型和腦功能的實證研究支持以下假設:為人父母會增加環境的新穎性和複雜性,從而增加晚年認知儲備。最近的大規模人口神經科學研究已經展示了與父母身份相關的長期結構性大腦適應的一致趨勢。這些研究表明,一個人生育的子女數量(生育次數)與「看起來更年輕」的大腦結構和功能之間存在聯繫。
Thumbnail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5/03/20
非常同意這個説法,雖然只生一個,養育子女改變了生活,讓生活更多樣。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從前從前大家說「長舌婦」是女生限定,在許多文化中女性經常與喋喋不休的刻板印象緊密聯繫。後來科學稍微平反了一下:男女兩性別間用語量的差異,僅僅只約550個字。在最新《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研究指出。。。
Thumbnail
5/5性別差異
加奧·安娜-avatar-img
2025/02/04
原來有這麽多數據分析🙂
A.H.-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4
加奧·安娜 其實這還都是西方的研究, 我比較好奇 東方人、"華語"族群是否也是如此, 尚未發現此類研究,若發現了再更新,結果是和西方研究 "相反" 一定很有趣^O^,雖然機率不大,不過東方人若男性在某個年齡階段,整體比女生話多,女生應該會樂翻了?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我們人類的短期記憶(STM)大概是7個單位,這是源自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2012)在哈佛大學時,於知名期刊《心理學評論》(The Psychological Review)所發表的論文。。。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11/10
謝謝小a分享!很有趣!
付費限定
avatar-avatar
A.H.
發佈於
芝麻開門! 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對大腦的記憶學習寶藏,說出了通關密語,這一切我們並不陌生。但是,最近的科學已經開始對非大腦、非神經細胞喊“芝麻開門!”了!  2024年11月7日《自然通訊》的一篇題為「非神經人類細胞中的集中-分散學習效應」的美國研究指出。。。
Thumbnail
5/5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