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關係越親近,語氣卻越傷人?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行為呢?
在外面對陌生人、不熟悉的人、剛見面的人,講話都客客氣氣的,
但一回到家,對家人、親友,卻容易變得煩躁、沒耐心,甚至口氣也沒很好!
明明沒有討厭他們,但就是沒來由的,很多情緒會爆發出來。
1. 為什麼對最親近的人,反而最容易發火?
阿美下班回家,身心疲憊地一屁股坐在沙發上滑手機,
這時,媽媽問她:「要不要先吃飯?」
她立刻不耐煩的回應:「沒看到我在滑手機嗎?每天都在問一樣的問題。煩不煩阿妳!」
媽媽沉默一下,低聲說:「我只是希望妳趁熱吃。」
這樣的場景,其實不少見,這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表現
。
我們會不自覺的把疲憊、壓力與情緒,投射到自己認為安全的人身上,因為我們潛意識裡知道:「媽媽不會因此跟我絕交、不會開除我、不會報復我。」 所以就選擇在這裡發洩比較安全。
這樣的行為,短期可能可以釋放情緒,
但如果變成習慣,慢慢會讓身邊「最親的人」成為「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
。
2. 熟悉感,正在一點一滴消耗掉尊重
小智一直覺得女友很愛對他碎碎念:「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上廁所要記得掀馬桶坐墊...」
每天都在講一樣的事。
有次朋友來家裡作客,女友反而沒有再像平常這樣囉唆,
朋友走後,小智就問女友:「妳怎麼突然變那麼客氣?反常喔!」
我們都會習慣性對外人「給予禮貌與尊重」, 卻在熟悉的人面前,把標準拉的一低再低,往往因看不慣而碎念。
其實,這是一種「親密倦怠造成的失禮」
越親近,越不會太在意語氣;
但,面對不熟的朋友時,會特別注意用詞、語氣、態度。
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我們「太熟悉彼此」
,才忘了保留對方的尊嚴與感受。
3. 我們習慣了身邊人的好,卻忘了珍惜
小慧的姊姊結婚七年,姊夫總是默默接送姊姊上下班、煮飯、甚至幫她按摩。
小慧一直很羨慕姊姊的幸福日常,有次聊天時跟姊姊說:「姊夫真的好貼心喔!」
結果,姊姊卻回說:「還好吧!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一直都是這樣,也習慣了…」
一個人長期對我們好,我們的感知力會逐漸遲鈍
,
把所有行為都當成理所當然一樣,忘了去回應那份溫柔。
有時候相處久了,我們可以刻意彼此保持點距離,留給對方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透過短暫的疏離,覺查到——
雙方彼此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卻都沒有發覺,沒有去好好珍惜這一切
。
總結:用待客之道,溫柔以待熟悉的人
親近的人不是用來發洩情緒的垃圾桶,
不是你可以理所當然對他沒耐心、發火、說話中傷的理由。
要維護長久的關係,是把「愛」和「禮貌」一起放進生活裡。
最熟悉的家人,更需要我們像接待來店(回家)的客人一樣,保有那份體諒
與尊重
。
「所謂親密關係,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可以無限任性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