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開啟巴蘭篇,是全書最具敘事戲劇性的段落之一。曠野中的爭戰移到靈界層面;外邦王與外邦先知的計謀交織出一場無形的對決;而整篇中最清醒的角色竟是一頭驢。這一章清楚揭示:當神決定要祝福祂的百姓時,再多詛咒也無法生效。 一、巴勒畏懼以色列,召巴蘭前來咒詛(22:1–14) 以色列擊敗西宏與噩,使摩押王巴勒陷入深深恐懼: 「這眾民要把我們四圍所 有的都舔盡,像牛舔盡田間的草。」(v.4)心生畏懼的巴勒不求和平,也不尋求神, 而選擇當時常見的方式——聘請靈媒巫師詛咒敵人。 他便派使者去找巴蘭,這位名聲頗大的占卜者。巴蘭既熟悉耶和華的名,又浸淫異教傳統,是一位混雜型的宗教人物。 巴勒的請求極為直接:「來為我咒詛這民。」(v.6)然而巴蘭的回答出乎意料:「耶和華不准我去。」(v.12)第一批使者無功而返。 二、巴蘭再受邀請並尋求神的允准(22:15–21) 巴勒不願放棄,於是派更尊貴的使臣,帶著更高的利益。巴蘭此時說出一句貌似敬虔的話:「就是巴勒將滿屋的金銀給我,我也不能越過耶和華的命。」(v.18)口中敬虔,心卻仍在衡量。巴蘭「再求問」神(v.19),其實希望神改變心意。 神允許他前往,但設下明確界線:「你只可遵行我所吩咐的話」(v.20) 這不是神的認可,而是祂讓巴蘭的動機在行走中被顯露。 三、神的使者攔阻巴蘭:驢子比先知更敏銳(22:22–35)
巴蘭動身後,「神因他去便發怒」(v.22)。神容許他行動,但要在途中攔下他。 驢子三次看見手持刀劍的使者,於是三次避開。巴蘭卻看不見,只覺得驢子胡鬧,便三度揮打牠(v.23–27)。 驢子開口說話:「我向你行了什麼,使你這樣打我?」(v.28)先知看不見的,驢子卻能看見;先知不清醒的,驢子卻能辨識。 直到神開了巴蘭的眼睛,他才看見那位攔路的使者(v.31)。使者直言:「你的道路在我面前偏僻。」(v.32) 巴蘭承認自己的錯,天使再次提醒:「你只要說我所吩咐的話。」(v.35)神反覆強調,因祂知道巴蘭內心易於動搖。 四、巴勒迎接巴蘭:咒詛儀式的開始(22:36–41) 巴勒在邊境迎接巴蘭,有些不滿地質問他為何遲來(v.37)。巴蘭的回答語氣沉重:「我豈能說什麼?神將什麼話傳給我,我就說什麼。」(v.38)這既是對巴勒的提醒,也是給自己的警告。 巴勒便帶巴蘭上到巴力的高處,使他能看見以色列營的一部分(v.41)——詛咒儀式的舞台已搭起,但神準備的不是詛咒,而是祝福的話語。 五、神學意義 1️⃣ 神的祝福無人能逆轉 巴勒可以動用金銀與權力,但無法擊破神的護佑。當神決定要賜福,任何詛咒都會變得空洞。 2️⃣ 神看重動機勝於行為 巴蘭多次提到耶和華的名,卻不完全順服。神攔阻的,不只是他的腳步,更是他的心。 3️⃣ 神能藉最微小的器皿責備最顯赫的人 驢子的反應比巴蘭更敏銳,正提醒我們:屬靈洞察不是來自地位,而是來自順服。 4️⃣ 神的攔阻常是保護,不是阻礙 巴蘭以為旅程被耽誤,其實是神保護他免於滅亡,並預備他在那座山上說出祂的話語。 六、基督論的指向 雖然本章未直接預表彌賽亞,但其主題在基督裡得到最完整的應驗:基督使咒詛成為祝福正如巴蘭無法咒詛以色列,基督藉十字架將咒詛變為祝福(加3:13–14)。基督是真正的先知巴蘭的心不正,話語不完全;基督卻與父的旨意完全一致(約12:49)。 基督清楚看見父的道路巴蘭看不見天使的劍,基督卻始終洞察神的旨意並順服到底。神在這章中所行的一切,預示祂在基督裡將成為祂百姓永久的保護者。
第二十二章揭露:屬靈的爭戰往往不是從戰場開始,而從心的動機開始;不是從衝突開始,而從誘惑開始;不是從行動開始,而從神的眼光開始。 巴勒的恐懼、巴蘭的搖擺、驢子的敏銳、天使的警告,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真理: 神既已決定要祝福祂的子民,就沒有任何權術能改變祂的旨意。 故事在此章只是鋪陳。接下來的第二十三與第二十四章中,巴蘭將連續開口,而他的舌頭將不受巴勒控制,只受神掌管。他原被請來咒詛,卻要在三座山上宣告祝福,甚至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