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人一定要吃素嗎?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出家人要不要吃素?


林燃(創作小說家) 今天的文章讓我想起這問題。

這問題在漢傳佛教裡,好像跟呼吸一樣理所當然;但你只要翻開歷史,就會發現,這其實是梁武帝替漢地僧人規定的「梁朝僧人的素食政策」。 佛陀本人怎麼說呢?

很單純: 托缽乞食,信徒給什麼,就吃什麼。

(佛陀哪知道後世僧人,會為了一碗牛肉麵鬧到教育部熱線去?) *******

佛教界中,關於素食的八卦:

一、泰國佛教會議的午餐是「烤乳豬」大餐!

有位台灣的出家師父,曾分享他去泰國開佛教國際會議的經驗。

一早到了會議現場,他還以為是到什麼大型戶外燒烤活動現場! 因為旁邊的大廚,正在精神抖擻地烤乳豬。

不是烤個小串,是整隻的那種,他忙著心中一直念阿彌陀佛。 等午齋時,南傳比丘們排排坐,信徒恭敬地把香噴噴的烤乳豬塊放進他們的缽裡。

但這算犯戒嗎?

不算。 因為在南傳佛教界,只管托缽,不管菜色是什麼。

由在家信徒放進缽中是什麼,他就吃什麼。

(只要不是自己開口點餐,就沒事。)

(咦?不知這信徒的供僧功德跟殺業,那一個比較重要?) 幸好,主辦單位知道漢傳師父吃素,所以還貼心準備素食便當。

這情境有點像是我常碰到的:「婚禮喜筵時,全場吃葷食,但會在旁邊留一份素食愛心餐給你」。

二、藏傳喇嘛到金山老街吃牛肉麵。 僧人吃肉的問題,還不只在東南亞。 2000年左右,法鼓山承辦教育部「漢藏交流班」,教一批藏傳喇嘛學中文。

法鼓山招待這批藏傳喇嘛,食宿貼心、環境清幽、餐食清淨。

但藏傳喇嘛因為藏地的海拔高、天氣冷,蔬菜無法生長;不吃肉,沒有其他主食能吃。

所以藏傳喇嘛不吃素。 於是畫風開始變得很有意思。

常常會有喇嘛在午餐時或傍晚下課後,揹著背包,三五成群下山,到金山老街吃外食。

畫面大概也像一群外國遊客,尋找喜歡的食物,只不過他們穿的是藏傳僧袍。 很快金山老街的店家都困惑了:

「咦?這些穿袈裟的喇嘛跑來吃牛肉麵,可以嗎?」

於是常常會電話打到法鼓山: 「師父,我們這裡來了幾位喇嘛,說是在你們那裏上課的。他們要點牛肉麵……我們能賣嗎?」 知客師父只能無奈地回答: 「喇嘛本來就不吃素,你就賣給他們吧!」 店家聽完應該也受到了衝擊: 原來喇嘛不吃素! --- 三、結語: 所以啊,佛法說無常, 僧人吃什麼?怎麼吃? 在各地發展千年之後,變成: 有人托缽吃烤乳豬。 有人吃素吃到只吃樹上自然掉落的水果。 有人吃牛肉麵吃到台灣教育部都接到投訴。 有人吃三淨肉、有人全素、有人奶蛋素.... 因此,吃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別吃到分別心變太重。 畢竟連食物都無常了,人怎麼可能固定不變? 不如笑笑,看每一種飲食規矩,都反映一方文化的善巧方便。 也算是另一種「吃飯禪」。


〈敦煌本〉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敦煌本〉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安的方格子
231會員
754內容數
這裏是老安生活中雜七雜八的生活記錄。
老安的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5/11/12
這篇文章講述了禪宗六祖惠能與五祖弘忍初次見面的經典對話, 重點在於「佛性無南北」的智慧。即便出身貧賤、不識字,惠能仍堅信佛性人人平等,不受地域和身份限制,展現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神。
Thumbnail
2025/11/12
這篇文章講述了禪宗六祖惠能與五祖弘忍初次見面的經典對話, 重點在於「佛性無南北」的智慧。即便出身貧賤、不識字,惠能仍堅信佛性人人平等,不受地域和身份限制,展現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神。
Thumbnail
2025/09/24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佛學中「苦」的層次,包括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以及八苦,並闡述如何透過瞭解四聖諦和八正道,達到滅苦解脫的境界。
Thumbnail
2025/09/24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佛學中「苦」的層次,包括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以及八苦,並闡述如何透過瞭解四聖諦和八正道,達到滅苦解脫的境界。
Thumbnail
2025/09/02
「三災」,根據維基百科上解釋, 在佛教中指的「三災」,分為大小二種。 有毀滅世界的「大三災」與減損人類壽命的「小三災」。 大三災為風災、火災、水災; 小三災則為刀兵災(戰爭)、飢饉災(飢荒)、疾疫災(瘟疫)。 --- 三災:輪迴中的劫難 在佛經裡,描述 大三災 的細節,牽涉到
Thumbnail
2025/09/02
「三災」,根據維基百科上解釋, 在佛教中指的「三災」,分為大小二種。 有毀滅世界的「大三災」與減損人類壽命的「小三災」。 大三災為風災、火災、水災; 小三災則為刀兵災(戰爭)、飢饉災(飢荒)、疾疫災(瘟疫)。 --- 三災:輪迴中的劫難 在佛經裡,描述 大三災 的細節,牽涉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真正的「終身智慧」,不是無限累積知識,而是在人機共生的互動中,學會如何成為 更完整、更自由的自己。
Thumbnail
真正的「終身智慧」,不是無限累積知識,而是在人機共生的互動中,學會如何成為 更完整、更自由的自己。
Thumbnail
數位素養與終身學習並非單純技能訓練, 而是一種自覺—調適—行動的內在能力培養。 這種能力讓個人在AI共生社會中,既能自主學習,也能承擔社會責任。
Thumbnail
數位素養與終身學習並非單純技能訓練, 而是一種自覺—調適—行動的內在能力培養。 這種能力讓個人在AI共生社會中,既能自主學習,也能承擔社會責任。
Thumbnail
AI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而是「學習的共同創作者」。它能記錄你的學習足跡,洞察你的偏好,甚至模擬未來職涯所需技能。
Thumbnail
AI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而是「學習的共同創作者」。它能記錄你的學習足跡,洞察你的偏好,甚至模擬未來職涯所需技能。
Thumbnail
在經過一整天的忙碌之後,睡前這幾分鐘,其實是陪孩子慢下來、好好聊聊今天的最好時機。 不需要太正式,也不一定要有結論,可以簡單地回顧一下:「今天過得怎麼樣?」 有開心的事嗎?有讓你不舒服的時候嗎?有沒有什麼做得不錯,自己也覺得驕傲的地方? 對孩子來說,有儀式感的睡前流程,像是一盞慢慢調暗的燈...
Thumbnail
在經過一整天的忙碌之後,睡前這幾分鐘,其實是陪孩子慢下來、好好聊聊今天的最好時機。 不需要太正式,也不一定要有結論,可以簡單地回顧一下:「今天過得怎麼樣?」 有開心的事嗎?有讓你不舒服的時候嗎?有沒有什麼做得不錯,自己也覺得驕傲的地方? 對孩子來說,有儀式感的睡前流程,像是一盞慢慢調暗的燈...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分享了自己從零開始透過與 AI 協作,設計一個適合親子共用、完全免費的兒童任務管理平台【TaskyVenture】。在實際使用的這段時間,我們家也不斷依照孩子的反應和日常需要,逐步微調平台功能。 這篇想分享一些我們家真實的使用經驗,以及在育兒路上,數位工具怎麼扮演輔助角色...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分享了自己從零開始透過與 AI 協作,設計一個適合親子共用、完全免費的兒童任務管理平台【TaskyVenture】。在實際使用的這段時間,我們家也不斷依照孩子的反應和日常需要,逐步微調平台功能。 這篇想分享一些我們家真實的使用經驗,以及在育兒路上,數位工具怎麼扮演輔助角色...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分享了自己如何以 Vibe Coding 的方式,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免費使用、適合親子共用的 PWA 兒童任務管理平台【TaskyVenture】。這篇文章要延續分享這段時間的幾個新增功能、背後開發的想法,以及使用的工具與成本,給有興趣以 Vibe Coding 開發個人專案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分享了自己如何以 Vibe Coding 的方式,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免費使用、適合親子共用的 PWA 兒童任務管理平台【TaskyVenture】。這篇文章要延續分享這段時間的幾個新增功能、背後開發的想法,以及使用的工具與成本,給有興趣以 Vibe Coding 開發個人專案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前言:當催促無效,技術爸爸選擇自己動手做 App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我和媽媽每天最常說的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牙刷了沒?」 催促與爭執成了日常,也讓親子關係漸漸緊繃。直到有一天,我突發奇想...
Thumbnail
前言:當催促無效,技術爸爸選擇自己動手做 App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我和媽媽每天最常說的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牙刷了沒?」 催促與爭執成了日常,也讓親子關係漸漸緊繃。直到有一天,我突發奇想...
Thumbnail
簡介ChatGPT 新 「專案管理」功能。透過集中管理對話內容、專屬檔案庫和客製化指令,提升與 AI 協作的效率。還介紹了多個應用場景,包括活動策劃、學生個人計劃反思以及 AI 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幫助讀者理解 AI 的潛力和實用性。無論是管理專案或提升學習效果,AI 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Thumbnail
簡介ChatGPT 新 「專案管理」功能。透過集中管理對話內容、專屬檔案庫和客製化指令,提升與 AI 協作的效率。還介紹了多個應用場景,包括活動策劃、學生個人計劃反思以及 AI 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幫助讀者理解 AI 的潛力和實用性。無論是管理專案或提升學習效果,AI 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