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 4:8-10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 4:16-18 這段經文不是抽象安慰,而是屬靈現實的剖面圖。保羅把基督徒在苦難中的光景說得很直接,也說得很穩妥。他指出三件關鍵的事:我們所處的環境、神的工作、以及永恆的視野。這三者合起來,決定我們在壓力中怎麼站立。
真壓力,真打擊,但不是絕境(4:8–9) 保羅沒有粉飾生活。他承認我們會「四面受敵」,壓力會從四方同時逼近;我們也會「心裡作難」,在迷惘裡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我們會「遭逼迫」,被敵意、誤解或現實推著走;甚至會「打倒了」,被重擊到倒在地上。然而,他沒有讓這些描述變成結局。每一個困境後面,都跟著一句界線——「卻不被困住」、「不至失望」、「不被丟棄」、「不至死亡」。意思很明白:苦難會逼破我們的極限,但不能奪走神在我們身上的主權。基督徒會遭遇壓力、困惑與挫折,但不會被環境完全吞沒,因為神從未放手。 在破碎裡顯出基督的生命(4:10) 保羅接著指出苦難背後的屬靈目的:「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我們經歷破碎,是因為我們跟隨的那位主曾走過死亡的道路;但我們在破碎中仍能站立,是因為祂活著。
苦難讓「我」退後,也讓「祂」在我們身上顯出力量。當人的自信在壓力下崩解時,基督的生命就在那個裂縫裡發光。人的生命會在重擔中枯萎,但基督的生命卻在重擔中彰顯,這就是苦難得以被翻轉的關鍵。 按看不見的來判斷生命(4:16–18) 最後,保羅把視線拉向更大的圖像,讓我們重新定位:外體雖然會疲乏、受傷、磨損,內心卻能「一天新似一天」;苦難雖然沉重,在永恆的尺度裡卻只是「至暫至輕的苦楚」;眼前可見的一切都會變動,唯有不可見的真理才是永恆的根基。保羅不是要我們忽略現實,而是要我們用永恆來衡量現實。
現在所承受的痛會過去,而神要藉著這些短暫的重擔,帶出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基督徒不是靠眼前的景象過日子,而是靠神的應許與祂的國度做判斷。
在壓力中仍朝向永恆 綜合這三段教導,我們能看清:苦難是真實的,但神不讓它越界;破碎不是徒然的,而是基督生命的出口;我們不是按眼前活,而是按永恆活。當這三件事放在心裡,我們就能不否認痛、不向痛屈服,能在壓力裡仍倚靠神活得堅定。這就是哥林多後書 4 章帶給信徒的路標——在地上承受苦難,卻朝向永恆行走。

哈伯望遠鏡拍攝的深空星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