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含有「四念處」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情緒來了,應對三步驟: 第一步:苦受就是苦受,樂受就是樂受,不跟我的情緒、想法相應。 第二步:知感受是緣起、無常變化。 第三步:經驗無常變化,放下我的執取。
Thumbnail
一次偶然參加「正念花藝班」,她在插花過程中發現修行不僅限於誦經或靜坐,而是在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個細節。透過插花,她學會了如何整理內心,並在簡單的選擇中體悟生活的深刻智慧。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4/12/18
謝謝您的分享❤️
一位禪師為什麼舉手、放下二次?如何在日常小事中找到心的覺知?生活中處處是禪意,心在當下,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Thumbnail
阿難尊者當年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使道業增進,得到解脫?」佛就講:「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
禪或是冥想因它對於大腦的放鬆有很大的幫助,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關注,許多佛教團體甚至也常常以禪坐放鬆作為弘化的課程,期待讓大家能一起體驗禪坐的美好。
Thumbnail
Keng-YU Lin-avatar-img
2024/12/04
最近遇到一位朋友,他沒有內觀禪修的經驗,只有健身房的重訓。可我卻在他的身上和對話中,感受到深切的身念住實踐:覺知身體、心理、感受和環境。無意間搜尋到您的文章,很開心知道原來也有人,對此有相似的觀察和體悟。謝謝您的書寫和分享。
地方老師的雜學社-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16
Keng-YU Lin 謝謝你的回覆!其實這平台有一陣子沒有更新了!上面我的重訓教練也跟我分享他的經驗,我後來想想,可能也是跟他重訓時候某程度也是修身念處的關係,後來我重訓的時候,其實也相當程度的更加專心於當下,這分享真的很神奇,也堅定了我對佛教的信心!
「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 永明延壽大師 夫覺王明勅。大教指歸。末法比丘。須於四念處修道。其旨如何。 答 : 此出大般涅槃經,最後垂示。總前教迹,同此指歸。以四念處,即是宗鏡所明一切眾生身受心法。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