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四課:不同文化怎麼教孩子?相依我 vs. 獨立我,一起認識孩子的自我發展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

上一次,我們談了客體關係論,以及孩子和媽媽的4種依附型態,發現「自我」原來這麼受到自己與照顧者的影響!

不過,不同文化裡面,本來就有不一樣的教養風格—這有點像是媽媽養大你的方式,很可能和養大媽媽的方式不一樣。而且,不同的文化,對於「自我」也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概念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語音收聽版本:

一、不同國家,小孩和爸媽的關係也大不相同!

還記得我們說,「安全型依附」是最常見、也是普遍認為比較理想的依附方式嗎?但是,其他的依附型態真的就不好嗎?

不一定喔!在德國,除了「安全型依附」之外,其實有很高比例的嬰兒屬於「不安全逃避依附」。而在我們的鄰居日本,則有很多屬於「不安全-矛盾型依附」。這是為什麼呢?這代表他們和照顧者的互動比較不好嗎?

其實不是喔!這是因為,在不同國家,爸媽對小孩有不一樣的要求。像是在德國,孩子們可能很早就被要求要靠自己、不依賴爸爸媽媽。所以,他們不主動找媽媽玩、媽媽回來後也不找她撒嬌,反而就被不小心歸類到「逃避型依附」了!至於在日本,媽媽幾乎是全天候專心照顧嬰兒,所以你可以想像,一旦嬰兒在實驗中進行到「和媽媽分開」的步驟,會有多麼大的驚嚇!結果,就被分類到「矛盾型依附」啦。

說到這邊,各位聰明的小孩可能已經發現:原來同一個現象背後,居然會有這麼多因素在影響、有這麼多種可能的解釋!既然不同文化會對教育小孩有不一樣的觀點,那你一定也會好奇,不同文化對於「我」又有什麼樣不同的看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二、兩種看待「我」的方式

雖然說人的大腦結構基本上大同小異、差不了太多,但我們如何思考、理解事情,還會受到所處社會、文化的影響。就像我們剛才看到,有的文化會希望小孩早點獨立,有的文化卻會覺得母親不應該太早和小孩分開。

講到文化,就不得不介紹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1991年,兩位心理學家Kitayama和Markus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把世界上不同文化對於自我的看法,劃分成兩種:「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和「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這個理論彌補了過去以西方為主體的心理學模型,也幫助我們從文化的角度,重新理解像依附關係這樣的行為差異。就讓我們先從亞洲文化的「相依我」開始吧!

1. 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

在「相依我」文化,包括我們所處的臺灣,以及中國、日本等地方,人和人之間的界線沒有那麼明顯,也會比較重視彼此的關係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我:「你是誰?」我可能會說:「我是個女兒、是個心理系的學生,也是《給孩子的心理學》撰寫人。」這就是一種「透過和別人的關係,來理解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自我觀在亞洲很常見,因為我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很深,所以像是「孝順父母」、「聽長輩的話」、「為別人著想」這些價值觀,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很多時候,我們做決定也會思考:「這樣會不會讓別人不高興?」或是「爸媽會怎麼想?」

簡單來說,相依我的自我觀裡面,是透過在家庭、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來理解自己的。

2. 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

在歐美國家,人和人之間的界線與劃分往往比較明確。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一個美國小孩「你是誰」?他可能會告訴你他的名字,接著可能說:「我喜歡畫畫」、或「我是一個愛冒險的人」。因為在歐美等獨立我的文化中,比較習慣鼓勵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特質,而不是以孩子的身分、與其他人的關係等,來看待自己。

除此之外,一個人的行為,主要是受到一個人本身的特質或目標影響。這就好像一部機器,內建了很多像是「努力、聰明、害羞」等等各種特質,而一個人就會依照這些特質去運作。不是因為外面的人要他怎麼樣,而是因為機器的設定就是如此。

也因為這樣強調「個人特色」和「獨立自主」的文化,在「獨立我」文化中,就算是親友、家人,也都會保有各自的獨立生活空間和決定權。

三、文化,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理解事情?

上述兩種文化,分別將一個人看成「受到環境影響比較多」,以及「本身就是這個樣子」。這除了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之外,也會影響我們如何「幫事情找原因」喔!

舉一個例子,今天你看到一則新聞,說你們學校的學生下課後,跑去附近的麵包店偷麵包。聽到這個消息,你會怎麼想呢?

如果你想的是:「他是不是沒有家人、或是沒有工作,所以沒東西吃,就去用偷的?」這就是「相依我」文化比較常見的思考方式,會從他的環境、生活狀況來理解他為什麼做這件事。

而如果是在「獨立我」的文化背景中,人們可能會比較傾向從內在特質來看待:「這個小孩是不是不守規矩?是不是偷懶、不肯努力?」

透過上面這個小小的實驗,大家能不能稍微分辨出自己是「相依我」還是「獨立我」的思考方式了呢?

從上面的實驗,也讓我們發現一個思考常犯的錯誤,那就是「基本歸因謬誤」。「基本歸因謬誤」說的是,當我們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常常只看那個人的「個人問題」,而忽略了他當時的處境與外在情境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看新聞、看網路留言,我們都很容易掉進這個陷阱。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先不要急著貼標籤,而是多想一想:「他是不是正處在某種困難的情境當中?」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更理解別人,更展現出自己同理、溫暖的一面。我們的每個行為背後,除了特質之外,其實也會受到家庭、朋友或更多更大的情境,彼此影響喔。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到不同文化的家庭,有不同養育小孩的方式,也學到不同文化原來對自己會有「相依我」或是「獨立我」兩種看法。其實,就連這樣的分類可能都還太過粗糙,我們該做的,是在看待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去除標籤、站在對方的角度,成為更有溫度的人。

下一集,我們就來看看世界上這麼多不同的人背後,又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大腦結構吧!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親子關係中的課題分離:讓父母走下神壇,找到通往成熟的路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一課:從「讀心術」到真正的科學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是誰?從「自我」到人際關係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三課:人際關係,從「被愛的經驗」開始—客體關係與依附理論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更多生活省思,歡迎追蹤

FB:小芝女看天下

IG:芝蘭之事:芝的荷蘭交換記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芝女看天下
185會員
221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心理學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以及心理學與生活的連結。 💡此外,身為外文系+教育學程出身,不能少了英語學習、翻譯與托福準備攻略!希望能滿足大家不同的喜好喔!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小芝女看天下的其他內容
2025/07/30
上次的「人生關卡冒險」談完艾瑞克森,我們知道自我是慢慢成長出來的。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我」不是靠自己長大的,而是在我們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客體關係論」與「依附理論」,一起了解孩子如何在關係中建立「我」的吧!
Thumbnail
2025/07/30
上次的「人生關卡冒險」談完艾瑞克森,我們知道自我是慢慢成長出來的。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我」不是靠自己長大的,而是在我們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客體關係論」與「依附理論」,一起了解孩子如何在關係中建立「我」的吧!
Thumbnail
2025/07/23
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我」的概念呢?其實,自我概念要到18個月大才會出現!本篇將介紹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八個階段,一步步建立自我認同。每個階段的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這不只是了解「我是誰」的起點,更是一場勇敢面對人生課題的冒險。
Thumbnail
2025/07/23
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我」的概念呢?其實,自我概念要到18個月大才會出現!本篇將介紹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八個階段,一步步建立自我認同。每個階段的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這不只是了解「我是誰」的起點,更是一場勇敢面對人生課題的冒險。
Thumbnail
2025/07/16
在《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一課中,我們帶孩子認識心理學的真正面貌,從實驗、問卷到腦科學儀器,了解它如何探索大腦、情緒與群體行為,也介紹心理測驗的設計原則,並解釋「信度、效度、標準化、常模」等關鍵概念。這不只是入門,更是一場思考「我是誰」的旅程起點,從這一課開始,讓心理學,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吧!
Thumbnail
2025/07/16
在《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一課中,我們帶孩子認識心理學的真正面貌,從實驗、問卷到腦科學儀器,了解它如何探索大腦、情緒與群體行為,也介紹心理測驗的設計原則,並解釋「信度、效度、標準化、常模」等關鍵概念。這不只是入門,更是一場思考「我是誰」的旅程起點,從這一課開始,讓心理學,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共讀圖書的文章,強調了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責任感、獨立性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此外,還介紹了幾本適合的共讀書籍,以及孩子的反應和情感反應。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共讀圖書的文章,強調了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責任感、獨立性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此外,還介紹了幾本適合的共讀書籍,以及孩子的反應和情感反應。
Thumbnail
為人父母的我們很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尋求伙伴與資源、建立支持系統。與其他大人連結,能夠給你支持、鼓勵、滋養和力量,幫助你保持冷靜,彼此陪伴、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為人父母的我們很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尋求伙伴與資源、建立支持系統。與其他大人連結,能夠給你支持、鼓勵、滋養和力量,幫助你保持冷靜,彼此陪伴、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身為父母,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身為父母,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