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
上一次,我們談了客體關係論,以及孩子和媽媽的4種依附型態,發現「自我」原來這麼受到自己與照顧者的影響!
不過,不同文化裡面,本來就有不一樣的教養風格—這有點像是媽媽養大你的方式,很可能和養大媽媽的方式不一樣。而且,不同的文化,對於「自我」也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概念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語音收聽版本:
一、不同國家,小孩和爸媽的關係也大不相同!
還記得我們說,「安全型依附」是最常見、也是普遍認為比較理想的依附方式嗎?但是,其他的依附型態真的就不好嗎?
不一定喔!在德國,除了「安全型依附」之外,其實有很高比例的嬰兒屬於「不安全逃避依附」。而在我們的鄰居日本,則有很多屬於「不安全-矛盾型依附」。這是為什麼呢?這代表他們和照顧者的互動比較不好嗎?
其實不是喔!這是因為,在不同國家,爸媽對小孩有不一樣的要求。像是在德國,孩子們可能很早就被要求要靠自己、不依賴爸爸媽媽。所以,他們不主動找媽媽玩、媽媽回來後也不找她撒嬌,反而就被不小心歸類到「逃避型依附」了!至於在日本,媽媽幾乎是全天候專心照顧嬰兒,所以你可以想像,一旦嬰兒在實驗中進行到「和媽媽分開」的步驟,會有多麼大的驚嚇!結果,就被分類到「矛盾型依附」啦。
說到這邊,各位聰明的小孩可能已經發現:原來同一個現象背後,居然會有這麼多因素在影響、有這麼多種可能的解釋!既然不同文化會對教育小孩有不一樣的觀點,那你一定也會好奇,不同文化對於「我」又有什麼樣不同的看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二、兩種看待「我」的方式
雖然說人的大腦結構基本上大同小異、差不了太多,但我們如何思考、理解事情,還會受到所處社會、文化的影響。就像我們剛才看到,有的文化會希望小孩早點獨立,有的文化卻會覺得母親不應該太早和小孩分開。
講到文化,就不得不介紹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1991年,兩位心理學家Kitayama和Markus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把世界上不同文化對於自我的看法,劃分成兩種:「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和「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這個理論彌補了過去以西方為主體的心理學模型,也幫助我們從文化的角度,重新理解像依附關係這樣的行為差異。就讓我們先從亞洲文化的「相依我
」開始吧!
1. 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
在「相依我」文化,包括我們所處的臺灣,以及中國、日本等地方,人和人之間的界線沒有那麼明顯,也會比較重視彼此的關係。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我:「你是誰?」我可能會說:「我是個女兒、是個心理系的學生,也是《給孩子的心理學》撰寫人。」這就是一種「透過和別人的關係,來理解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自我觀在亞洲很常見,因為我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很深,所以像是「孝順父母」、「聽長輩的話」、「為別人著想」這些價值觀,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很多時候,我們做決定也會思考:「這樣會不會讓別人不高興?」或是「爸媽會怎麼想?」
簡單來說,相依我的自我觀裡面,是透過在家庭、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來理解自己的。
2. 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
在歐美國家,人和人之間的界線與劃分往往比較明確。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一個美國小孩「你是誰」?他可能會告訴你他的名字,接著可能說:「我喜歡畫畫」、或「我是一個愛冒險的人」。因為在歐美等獨立我的文化中,比較習慣鼓勵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特質,而不是以孩子的身分、與其他人的關係等,來看待自己。
除此之外,一個人的行為,主要是受到一個人本身的特質或目標影響。這就好像一部機器,內建了很多像是「努力、聰明、害羞」等等各種特質,而一個人就會依照這些特質去運作。不是因為外面的人要他怎麼樣,而是因為機器的設定就是如此。
也因為這樣強調「個人特色」和「獨立自主」的文化,在「獨立我
」文化中,就算是親友、家人,也都會保有各自的獨立生活空間和決定權。
三、文化,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理解事情?
上述兩種文化,分別將一個人看成「受到環境影響比較多」,以及「本身就是這個樣子」。這除了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之外,也會影響我們如何「幫事情找原因」喔!
舉一個例子,今天你看到一則新聞,說你們學校的學生下課後,跑去附近的麵包店偷麵包。聽到這個消息,你會怎麼想呢?
如果你想的是:「他是不是沒有家人、或是沒有工作,所以沒東西吃,就去用偷的?」這就是「相依我」文化比較常見的思考方式,會從他的環境、生活狀況來理解他為什麼做這件事。
而如果是在「獨立我」的文化背景中,人們可能會比較傾向從內在特質來看待:「這個小孩是不是不守規矩?是不是偷懶、不肯努力?」
透過上面這個小小的實驗,大家能不能稍微分辨出自己是「相依我」還是「獨立我」的思考方式了呢?
從上面的實驗,也讓我們發現一個思考常犯的錯誤,那就是「基本歸因謬誤」。「基本歸因謬誤」說的是,當我們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常常只看那個人的「個人問題」,而忽略了他當時的處境與外在情境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看新聞、看網路留言,我們都很容易掉進這個陷阱。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先不要急著貼標籤,而是多想一想:「他是不是正處在某種困難的情境當中?」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更理解別人,更展現出自己同理、溫暖的一面。我們的每個行為背後,除了特質之外,其實也會受到家庭、朋友或更多更大的情境,彼此影響喔。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到不同文化的家庭,有不同養育小孩的方式,也學到不同文化原來對自己會有「相依我
」或是「獨立我
」兩種看法。其實,就連這樣的分類可能都還太過粗糙,我們該做的,是在看待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去除標籤、站在對方的角度,成為更有溫度的人。
下一集,我們就來看看世界上這麼多不同的人背後,又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大腦結構吧!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三課:人際關係,從「被愛的經驗」開始—客體關係與依附理論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更多生活省思,歡迎追蹤:
FB:小芝女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