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效率

含有「學習效率」共 5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明明坐在書桌前,結果 10 分鐘就開始發呆;想專心念書,卻突然覺得房間好亂、肚子好餓、訊息一定得立刻回? 其實,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 大部分人專注不了,是因為大腦還不在「可專注狀態」。 尤其是以下這些狀況最常讓人一開始就失敗: 桌面太亂,大腦不知道該先看哪裡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是 Lewis! 最近在準備 GCP 證照考試,每天都要整理大量的課程筆記。以前總是邊看課程邊手動記錄重點,光是整理筆記就要花掉一半的學習時間。但自從發現 Claude 可以跟 Notion 完美整合後,我的學習效率直接翻倍!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100次AI#Claude#Notion
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經驗?在書桌前熬了整夜,腦袋卻感覺像一團漿糊?那種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的無力感,羊羹我也確實經歷過。與其不斷責備自己不夠專心,或許我們該回頭看看大腦是不是正用疲勞發出求救信號告訴我們用錯了方法。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看懂這些信號,找到那把能讓學習事半功倍的鑰匙,讓努力真正有所回報。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10/24
科學就生心理的研究結論:專注力每小時只有最多15分鐘 其他時間都是分心和有旁騖的 甚至放空和發呆都是生心理一再的循環。 因此如果學校一節課50分鐘 有2/3其實是效率極低甚或為零。(單一學生計算) 大腦對單一事物也會疲倦和麻木 舉個例:練習把字端正認真的寫幾次 會出現開始不認得寫出的字。
我們或許都曾陷入一種「窮忙」的學習狀態,以為花了時間就等於有效。羊羹我也曾埋首於漂亮的筆記與畫滿的重點,卻換來空虛的成果。後來才發現,學習的關鍵不在於努力的時長,而在於「投報率」。有些方法是安慰劑,有些則是能撬動全局的槓桿,分辨兩者,是我們用更少時間學得更好的第一步。
Thumbnail
我們在學習路上,或許都曾有過一種無力感:明明下了苦功,知識卻總像抓不住的沙。羊羹我對英文就有這種「無根浮萍」的疏離感,反而後來學的語言感覺更踏實。這奇特的差異,讓我發現記憶真正的「根」,或許不在於記憶力本身,而是深藏於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我們思維模式產生共鳴的那一瞬間。
Thumbnail
每天早晨那杯提神飲料,究竟是啟動專注的開關,還是只是預支未來精力的惡性循環?這個問題,羊羹我也曾反覆思索。後來才漸漸明白,要駕馭自己的精神狀態,關鍵不只在於攝取了什麼,更藏在「何時攝取」與「如何搭配」的細節裡。這是一場重新理解身體能源系統的探索,或許我們都能從中找到那把通往持續高效的鑰薇。
Thumbnail
我知道有很多工作和學習中的朋友,總是被 PDF 文件追著跑! 每天睜開眼,就是要面對看不完的英文論文、幾十頁的商業合約、或是厚厚一本的產品手冊。我們真正的痛苦,從來就不只是「不能編輯」而已,而是那種無力感——面對一座資訊金山,卻沒有好用的工具可以開採。 於是,我們只能開始那段最熟悉、也最耗時的旅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9/26
我不用做資料😓
嫚嫚-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9/27
宇牛 多好啊,我也是不多。
很多人大概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玩遊戲能廢寢忘食,面對學習卻總是力不從心,這讓羊羹我思考了很久,專注力與學習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後來才發現,多數人包括過去的自己,都習慣用「快劍」般的淺層記憶去應付世界,導致知識像漏水的桶子不斷流失。
Thumbnail
我們似乎都困在一種資訊焦慮裡,不斷收藏卻難以吸收。羊羹我過去也一樣,直到發現學習的關鍵不在於囤積,而在於建立一套能將資訊轉化為智慧的個人系統。這套方法不追求快,而是追求對,讓我們能真正從「知道」走向「做到」,把過去那些零散的知識點滴,親手打造成一座屬於自己的、生機盎然的智慧花園。
Thumbnail
1/5快思慢想
離開學校後,總感覺人生畫上了休止符,面對學習也只剩無聊與疲憊。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才發現問題不在大腦,而是我們那套過時的「學習作業系統」早該重灌了。這裡想分享一套能找回學習爽感,甚至在AI時代超前部署的底層邏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重新點燃對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