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得快不如學得對:一套從「知道」到「做到」的深度學習流程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raw-image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矛盾的狀態裡,一方面資訊焦慮推著我們不斷向前,瀏覽器分頁開了又開,待讀清單長得像無底洞,線上課程買了一門又一門,但另一方面,夜深人靜時,那種知識上的空虛感卻又揮之不去。


我們好像收藏了很多很棒的食材,卻從來沒有真正開火做出一道能餵飽自己的菜,時間久了,那些囤積的資訊非但沒成為養分,反而像是變質的食物,在腦中散發出腐敗的氣味,讓我們對學習這件事本身感到疲憊甚至噁心。問題或許從來都不在於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處理資訊的方式,從最一開始的邏輯上就出了點差錯。


不是記憶力差,只是把「資訊」誤當成「知識」


我們需要先建立一個共識,那就是學習的目標從來都不是獲取更多的「資訊」。資訊是外部的、零散的、未經處理的原始數據,像是新聞快訊、社群貼文上的一段話、書本裡的一個段落。它們本身並不直接產生價值,而學習的真正目的,是將這些混亂的外部資訊,轉化為內在的、結構化的、能夠被我們調取使用的「知識」。一個人的博學程度,關鍵不在於他看過多少資訊,而在於他腦中成功轉化並建構了多少高品質的知識。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單純追求「速讀」或「大量閱讀」常常會失效。因為學習的瓶頸,從來就不在於我們眼睛掃過文字的速度有多快,而在於我們大腦處理並內化這些文字的效率有多低。如果轉化效率沒有提升,那讀得再快,也只是讓那些資訊像穿堂風一樣,左腦進右腦出,最終什麼也沒留下。我們真正該做的,是放慢腳步,專注於優化這個「轉化」的過程,讓每一份我們花時間接觸的資訊,都能有效地被編織進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裡。


大腦不是硬碟,而是樂高樂園:到底什麼是「知識基模」?


要理解這個轉化過程,我們得先認識大腦存放知識的方式。它不像電腦硬碟那樣,一個蘿蔔一個坑,把檔案整齊地存在特定的磁區。我們的大腦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樂高樂園,而每一塊樂高積木,就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或概念。一個強大的學習者,不是那個擁有最多積木的人,而是那個腦中同時擁有最多「搭建藍圖」的建築師。這些藍圖,在認知科學中被稱為「知識基模」。


打個比方,沒有基模的人,看到一堆樂高積木時,只覺得是一堆五顏六色的塑膠塊,不知道能做什麼。基模比較弱的人,可能知道紅色的長條可以跟藍色的方塊接在一起,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接,也蓋不出一個完整的模型。


而一個基模強大的人,拿到積木時,腦中已經浮現出城堡或太空船的藍圖,他知道哪些積木是地基,哪些是牆壁,甚至能在沒有說明書的情況下,利用手邊的積木即興創作。這就是知識「整合」與「孤立」的差別。


或者也可以把這件事想成整理一個爆炸亂的房間。知識基模就是你動手前,在腦中規劃的那張「整理配置圖」。


你知道書要放哪區、衣服要放哪區、雜物要丟哪一袋。有了這張圖,後續的整理工作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沒有這張圖就衝進去,下場通常是把房間弄得更亂,最後在混亂中徹底放棄。所以,任何有效的深度學習,都必須從「建構基模」這個動作開始。


學習的第一步不是衝刺,而是畫地圖:如何無痛「打草稿」?


建構基模聽起來很專業,但它的起手式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打草稿」。面對一個全新的、複雜的領域時,最可怕的不是內容有多難,而是那種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的無力感,這就是所謂的「學習冷啟動」問題。


這時候我們的目標不是立刻學會,而是先畫出一張潦草但堪用的地圖,讓自己在這個新領域裡有方向感。


一個羊羹我覺得非常有效的破冰策略,是刻意地先不讀最專業、最權威的教科書,而是去找那個領域的「科普讀物」或「故事性強的入門書」。好比說,想學行為經濟學,與其直接去啃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不如先從《蘋果橘子經濟學》或《不當行為》這類用大量故事和案例來包裝核心思想的書開始。這在教育學上,就像是先為自己搭好一座「鷹架」。這些書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講我們感興趣的故事,幫我們在腦中建立起對這個領域最初的、直覺性的理解和好奇心。


有了這個鷹架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動手畫地圖了。具體的作法有幾個步驟:首先是快速掃描手邊的資料(像是科普書的目錄、章節標題),把所有看起來很重要的「關鍵字」全部列在一張紙上。現代人更幸福,甚至可以把文章摘要丟給AI,讓它在幾秒內就完成這項工作。接著從這些關鍵字裡,挑出幾個你感覺比較熟悉、比較親切的開始著手。


最後對於這些關鍵字之間的關係,勇敢地「猜測」就對了。像是「這個概念是不是造成那個現象的原因?」、「這兩個理論是不是在講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向?」這個階段的猜測,錯得再離譜都沒關係,因為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正確,而是為了啟動我們的思考引擎,讓大腦從被動接收模式,切換到主動連結模式。


*快思慢想後來有重譯,不過建議還是讀英文版,洪蘭譯中文版請酌情丟紙類回收,身為經濟人,關於譯者可能會毀了一個專業科系分支導致台灣或一個語言使用者上完全無法吸收使用該知識架構,我覺得她與負責的出版社該要有相關的法規作懲處,至少迫其釋出翻譯權及授權。新譯版仍架構在洪蘭原譯版之上,一個開創式的經典還邊翻譯邊發表個人淺見,出版社及其譯者惡劣至極,本應永世被討罰的屠書者現在卻四處充斥著媒體對他其他方面的「廣告」,每次看到這人、想到這書這就憤怒的無法吃下飯


快思慢想的英文版我認為算是滿口語化的用詞了,作者本人不是英語系國家出生,對這些母語非英文的創作者來說也是在用外語寫書,這類書籍通常用詞都會比較淺白一點,有一點點英文能力搭配字典就可以閱讀的比中譯版順暢很多很多。這類不只在學習上會遇上的行為選擇,投資、生活哲理上的選擇(現行投資學會大量提到的確認偏誤、損失規避、錨定效應…都源自於這裡,影響層面深廣至足以讓屠書者於思過涯面壁百年,但她沒有,她覺得自己翻譯得很認真,相對出版社還有試著挽救重新再版過,屠書者洪蘭至今仍處於冷處理狀態)。


總之,此書是基於心理學與經濟學統整而出的,為開派祖師的第一本開派經典,真的是該列入每個人一生中的必讀清單中。


資訊爆炸怎麼辦?聰明地「填充細節」而不是被淹沒


有了初步的草稿地圖,我們總得開始深入那些生硬的專業內容,這就進入了填充細節的階段。這也是最多人陣亡的階段,因為大量的專有名詞、複雜的理論細節,就像洪水一樣湧進來,很容易就把我們剛搭好的那座小鷹架給沖垮了。要應對這個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勇氣,更需要聰明的策略與現代化的工具。


首先我們得拋棄那種「主動學習才好,被動學習就是浪費時間」的二元對立思維。這只會製造無謂的焦慮。更實際的看法是,把它們看成一個「認知參與度」的連續光譜。


在通勤或做家事時,用耳朵「聽書」,雖然參與度較低,卻是最高效的「資訊獲取」手段,就像先把蓋房子的材料都運到工地。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回到書桌前,安排一小段專注時間,針對剛剛聽到的內容,進行高參與度的「知識內化」工作,像是動手蓋房子。兩者是接力賽的隊友,而不是競爭者。


而在「動手蓋房子」這個階段,現代的筆記軟體,像是之前提到的Obsidian黑曜石,提供了一個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傳統筆記的致命傷是「線性」和「由上而下」,我們總想規劃出一個完美的樹狀結構,結果常常在第一章第一節就卡關了。


Obsidian的核心哲學,是鼓勵我們先建立「原子化筆記」,也就是讓每一則筆記只專注在一個最小單位的概念上。然後,透過「雙向連結」,把這些獨立的筆記卡片,像牽紅線一樣彼此串連起來。


這個工作流的美妙之處在於,它把「理解新知」和「整理歸檔」這兩件燒腦的事給拆開了。在填充細節的當下,我們只需要專注在眼前這張小卡片,寫下我們的理解,並隨手附上幾個相關的[[關鍵字連結]] (用兩個框框框起來就能在筆記和筆記間做串聯)。


我們不需要去煩惱它該放在哪個資料夾,也不用擔心會打亂整個筆記的結構。因為結構,會從這些連結中「自己長出來」。這個「由下而上」的過程,極大地降低了學習的心理門檻,讓我們能像玩拼圖一樣,一次只處理一小塊,不知不覺中,一幅完整的知識地圖就浮現了。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最多人跳過卻最關鍵的一步:當個園丁,而非倉鼠


如果說用現代工具捕捉和連結筆記,解決了學習過程中的混亂問題,那接下來這一步,則決定了我們的努力,最終會長成一座生機盎然的花園,還是一個堆滿雜物的倉庫。這一步,就是「基模重組」,也就是對我們已有的知識進行「整理歸檔」與「優化系統」。這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一步,因為它感覺起來「不像在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吸收任何新資訊,所以大腦會覺得停滯不前,這與我們渴望新奇刺激的天性相悖。


很多筆記愛好者,包括我自己都非常享受「製作筆記」的過程,那種將混亂思緒轉化為清晰結構的感覺非常有成就感。但我常常就停在這裡了,很少會再回頭去「閱讀」那些做好的筆記。


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對「回顧」的定義太過狹隘與被動。如果回顧只是「重新閱讀」,那確實是件無聊的苦差事。但「基模重組」的本質,應該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再次創ㄗ作」。


我們不該是資訊的倉鼠,只懂得不斷地往頰囊裡塞東西。我們應該要成為一座知識花園的園丁,除了播種,更要懂得定期回去除草、修剪、施肥。在Obsidian這類工具裡,這個「園丁」的工作可以變的非常有趣。


打個比方,我們可以定期製作「MOC」,也就是「內容地圖」,開一則全新的筆記,扮演策展人的角色,把你之前寫的關於某個主題的零散筆記,用幾句話串連起來,形成一篇更高層次的綜述。或者我們可以玩「連連看」的遊戲,專門去找出那些孤零零的「孤兒筆記」,挑戰自己幫它們找到家人,建立新的連結。這些動作,都不是被動的閱讀,而是主動的、充滿遊戲感的「二次創作」。


停止償還「學習債」:一種更高階的「前向學習」哲學


當我們的知識花園初具規模,學習的模式還可以再進化到一個更高階的狀態。羊羹我自己的經驗是,傳統的「複習」觀念常常讓人感覺像是在「償還學習債」。也就是說,我得花掉今天100%的學習時間,去彌補上一次學習時遺留下來的20%的遺忘或不理解。這在心理上,感覺像是一種停滯甚至虧損。


於是,一種更高效我稱之為「前向學習」的方法浮現了。它的核心邏輯是:不去「還」債,而是讓自己「成長」到讓那點債務變得微不足道。


具體的做法是當我發現對某個舊知識點A的理解有點模糊時,我不會單純地去複習A。我會去尋找一個涵蓋了A、但更廣泛、更新穎的知識點B來學習。在學習B的過程中,為了建立完整的理解,我自然而然地就必須重新審視、鞏固、並深化我對A的認識。


打個比方,這就像是發現家裡的地基有一點裂縫。傳統複習是停下所有事,專門去補那個裂縫。


而「前向學習」,則是決定在家旁邊蓋一棟更大的新建築,而在為新建築打下更深、更廣的地基時,順便就把舊的裂縫給覆蓋並加固了。這個過程的效益是乘法而非加法,每一次學習,都是在擴張領土,而不是僅僅在修補舊城牆。這也代表了學習心態的轉變,從一個被動吸收課程的「學徒」,蛻變為一個由內在好奇心驅動、為解決真實問題而學的「工匠」。


AI 時代的學習雙引擎:重新定義「好奇心」與「找答案的能力」


最終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適用於當代的、更為根本的學習哲學。在AI技術普及的今天,單純的「學習力」——也就是高效吸收既定知識的能力——其價值正在相對下降。因為任何可被標準化的知識,AI都能比我們學得更快、記得更牢。在這樣的時代,真正的護城河,是建立一套「探索力」的雙引擎系統。


第一個引擎,是「好奇心」,也就是「問題發現」的能力。


在一個答案唾手可得的世界,最稀缺的資源,反而是那個能提出好問題的腦袋。AI是一個強大的問題解決者,但它本身沒有動機、沒有體驗、沒有價值觀,它不會因為看到社會的不公而感到憤怒,也不會因為仰望星空而感到敬畏。這些源於深刻體驗的好奇心,正是我們驅動AI這個強大載具去探索未知領域的燃料。


第二個引擎,則是「找到答案的能力」,也就是「問題解決」的能力。


這正是被AI極度賦能的部分。從前需要耗費數週的文獻回顧,現在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的AI輔助就能完成。我們能利用AI快速建立對陌生領域的初步認知,能讓它扮演不同領域的專家與我們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能讓它幫我們跨越語言的障礙。這讓我們能把更多的精力,從繁瑣的資料搜集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更高層次的思考、整合與創造中。


這兩個引擎,共同構成了一個高速運轉的正向循環。一個深刻的好奇心,引導我們提出一個好問題;強大的問題解決能力,讓我們迅速獲得高品質的解答;而這個解答,又讓我們站到更高的認知層級上,看到了更多、更值得探索的新問題。這就是終身學習最理想的狀態。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深度學習流程的QA總結


  • Q1: 為什麼我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課程,卻總感覺腦袋空空,什麼都沒學到?
  • A: 因為我們常常誤把外部的「資訊」當成了內在的「知識」。有效的學習,關鍵不在於吸收資訊的速度,而在於將資訊轉化為結構化知識的效率。如果沒有建立起知識之間的連結(知識基模),資訊就會像沙子一樣,抓得再多,流失得也越快。


  • Q2: 對一個完全陌生又複雜的新領域,最好的第一步是什麼?
  • A: 不是直接去啃最權威的教科書,那樣很容易因為「冷啟動」困難而放棄。更聰明的策略是先「搭鷹架」,從故事性強、相對白話的科普讀物開始,建立對該領域的直覺和興趣。然後,再利用AI等工具快速抓出核心關鍵字,畫出一張粗略的「草稿地圖」,讓自己先有大局觀,再深入細節。


  • Q3: 在AI如此強大的今天,我們身為人類,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
  • A: 學習的重點,應該從單純的「知識吸收能力」,轉移到「探索力」的培養上。這包含了兩個核心:一是「好奇心」,也就是發現並提出好問題的能力,這是驅動一切學習的引擎;二是善用AI的「問題解決能力」,將AI視為協作夥伴,加速我們從提問到獲得洞見的過程。在未來,誰能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誰就能駕馭AI,獲得更大的成長。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9會員
407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9/12
離開學校後,總感覺人生畫上了休止符,面對學習也只剩無聊與疲憊。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才發現問題不在大腦,而是我們那套過時的「學習作業系統」早該重灌了。這裡想分享一套能找回學習爽感,甚至在AI時代超前部署的底層邏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重新點燃對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2025/09/12
離開學校後,總感覺人生畫上了休止符,面對學習也只剩無聊與疲憊。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才發現問題不在大腦,而是我們那套過時的「學習作業系統」早該重灌了。這裡想分享一套能找回學習爽感,甚至在AI時代超前部署的底層邏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重新點燃對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2025/09/05
我們似乎都陷入了一種「邊做事邊焦慮,邊休息邊愧疚」的集體內耗。羊羹我也曾是如此,直到一次失戀後的環島旅行,才讓我從刻意的忙碌中,意外地撞見了無聲的療癒。那段經歷讓我明白,真正的專注力,或許從來就不是去戰勝大腦,而是學會聆聽它、理解它,最終找到那個與自己獨特心智節奏和解的方式。
Thumbnail
2025/09/05
我們似乎都陷入了一種「邊做事邊焦慮,邊休息邊愧疚」的集體內耗。羊羹我也曾是如此,直到一次失戀後的環島旅行,才讓我從刻意的忙碌中,意外地撞見了無聲的療癒。那段經歷讓我明白,真正的專注力,或許從來就不是去戰勝大腦,而是學會聆聽它、理解它,最終找到那個與自己獨特心智節奏和解的方式。
Thumbnail
2025/08/17
每天都覺得累,是不是我們的休息方式出了錯?羊羹我過去也常陷入「越休息越累」的循環,後來才發現,關鍵不在時間管理,而是精力管理。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套重新校準身心的方法,學習打造專屬的「能量發電機」,讓我們不再被疲憊追著跑,找回生活的主導權與熱情。
Thumbnail
2025/08/17
每天都覺得累,是不是我們的休息方式出了錯?羊羹我過去也常陷入「越休息越累」的循環,後來才發現,關鍵不在時間管理,而是精力管理。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套重新校準身心的方法,學習打造專屬的「能量發電機」,讓我們不再被疲憊追著跑,找回生活的主導權與熱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前言 底下想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套認知過程和學習方法,也是我為自己簡單整理下來的重點概要,也順便將內容放上來,內容會簡述認知過程、如何練習、如何降低認知負荷。 刻意練習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 棋類新手和中高水平棋手的工作記憶都差不多,差別就在於高手透過學習經驗積累在長時記憶中建立很多大組塊
Thumbnail
前言 底下想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套認知過程和學習方法,也是我為自己簡單整理下來的重點概要,也順便將內容放上來,內容會簡述認知過程、如何練習、如何降低認知負荷。 刻意練習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 棋類新手和中高水平棋手的工作記憶都差不多,差別就在於高手透過學習經驗積累在長時記憶中建立很多大組塊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