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通勤、做家事,或偏好用『聽』的來吸收知識,
羊羹準備了這篇文章的完整 Podcast 講解版,也歡迎訂閱學堂YouTube頻道呦。
清晨七點半踏入校門,伴著早自習的鐘聲翻開書本,一路經歷無數堂課與小考的轟炸,直到傍晚四五點的短暫喘息後又再度投身晚自習的燈海,直至夜深九點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一天將近十四個小時被禁錮在名為「學習」的牢籠裡,我們被告知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於是燃燒青春,將時間的柴薪奮力投進名為「努力」的熔爐。但弔詭的是成績單上冷冰冰的數字,卻似乎總在無情地嘲笑著這一切的徒勞。
那種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深深無力感,像一團散不去的濃霧,籠罩著無數個挑燈夜戰的夜晚。我們不禁反覆詰問,這種「只要我坐得夠久,就一定能學好」的鋼鐵信念,究竟在哪個環節悄悄地鏽蝕斷裂了。
學習的黑盒子:被忽略的關鍵變數「影響力」
在探究這個問題時,我們習慣將矛頭指向幾個顯而易見的變數。社會普遍存在一種近乎信仰的「工時崇拜」,認為投入的時間總量是衡量努力與否的黃金標準,也理應與成果劃上等號。
當成果不如預期時,我們便會轉而檢討自己的「專注度」,認為肯定是自己不夠專心、意志力薄弱才會讓時間白白流逝。於是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學習公式便誕生了:
學習成果 = 時間總量 x 專注度。
這個公式看起來如此直觀且正確,以至於我們將其奉為圭臬,不斷地在「延長時間」與「逼迫專心」這兩條路上走到筋疲力盡,卻忽略了整個系統中最核心、也最隱蔽的那個齒輪。
事實上這個公式遺漏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維度,一個能讓所有努力產生指數級差異的關鍵變數——「影響力」。真正決定學習成敗的完整公式,或許更接近於:
學習成果 = 時間總量 x (專注度 x 影響力)。
這裡的「影響力」指的不是虛無縹緲的天賦或靈感,而是極為具體的「學習方法的有效性」。它像一個隱藏在幕後的放大器,當影響力趨近於零時再多的時間與專注度相乘,結果依然是原地踏步;可一旦影響力被啟動,哪怕只是微小的投入,都可能被放大成超乎想像的成果。這個被我們長期忽略的變數,正是解開許多人「苦讀無效」之謎的那把鑰匙。
「影響力」到底是什麼?一個讓學習事半功倍的支點
那「影響力」這個聽起來有些抽象的概念究竟該如何理解?
羊羹我覺得可以將它最核心的本質濃縮成一句話:「引發深度的思考」。它衡量的是一個學習行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迫使我們的大腦進行複雜且有意義的資訊加工,而不只是被動地讓資訊從眼前流過。打個比方,假設我們的學習目標是在地上挖一個洞,不同的方法就代表著不同的工具。
一個「低影響力」的方法,就好比只用一支湯匙去挖土。我們可以非常努力地挖(投入大量時間),也可以非常專注地盯著湯匙(保持高度專心),但耗費一下午的成果可能只是刨開了表層的淺土。
像是反覆閱讀同一段課文、用五顏六色的螢光筆劃滿重點、或是一字不漏地抄寫課堂筆記,這些行為都給了我們一種「正在努力」的心理安慰,但它們很少真正「引發思考」。大腦在這種被動接收的模式下,就像在空轉,看似忙碌,實則效率極低。
相對「高影響力」的方法像一把鋒利的鏟子。同樣的時間與精力,鏟子卻能挖出一個又深又大的坑洞。
像是蓋上書本試著用自己的話複述剛才的內容;或是主動去思考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又或是設計題目來考驗自己。這些方法的共通點,就是它們強迫我們的大腦,去主動地執行更複雜的認知任務。這種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正是提升影響力的關鍵支點,它確保了我們付出的每一分心力都確實地刻畫在我們的知識結構裡。
如何判斷我的方法有效嗎?把「無聊感」當成你的學習警示燈
既然影響力的有無如此關鍵,我們又該如何判斷自己當下使用的方法,究竟是湯匙還是鏟子。答案,其實就藏在我們身體最誠實的反應裡。我們從小被教導,學習時感到無聊、疲勞、昏昏欲睡,是意志力薄弱或態度不佳的表現,應該被克服、被譴責。但這或許是一個天大的誤會,這些令人不快的感受,並非是我們的敵人,反而是學習系統儀表板上最忠實的「警示燈」。當它亮起時,它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我們:目前的學習引擎運轉效率低下,正在空轉燒油,該檢修或更換策略了。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建立一套專屬自己的影響力自我檢測量表,隨時為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診斷。第一個層面是「感受(Feels)」,一個高影響力的方法,通常會帶來一種「引人入勝」的沉浸感,過程或許燒腦,但就像在解決一個有趣的謎題,充滿了挑戰與樂趣。而低影響力的方法,則會帶來顯著的「單調枯燥」,讓人感覺像在無盡的隧道中行走,只剩下麻木與疲憊。
第二個層面是「思維模式(Thinking)」。高影響力的學習,會涉及大量「多元穿梭」的思考,我們的心智會在不同的概念之間來回跳躍、建立連結、進行分析與批判。
相對低影響力的方法則往往是「單一重複」的,好比說不斷朗讀同一個英文單字,大腦幾乎沒有進行任何深度的加工。最後一個層面是「所需精力(Effort)」,這點最容易讓人混淆。
低影響力的方法,通常執行起來通常很輕鬆,不太需要動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疲憊時會下意識地選擇它。然而真正高效的高影響力方法,反而需要我們投入更多「主動的精力」,它是一種刻意為之的、需要專注才能正確執行的心智活動。
專注力不是「ㄍㄧㄥ」出來的:高影響力方法如何為你的大腦充電
更顛覆傳統觀念的一點是,專注力與學習方法的關係並非單向的。
我們總覺得,是先有專注力才能執行有效的學習。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一個傑出的學習方法,本身就能夠「生成」專注力。這解釋了為何我們用意志力去「ㄍㄧㄥ」出來的專注,總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擊。
因為當我們使用低影響力方法時,那種單調與重複,本身就在快速「消耗」我們寶貴的精神能量,大腦會因為缺乏有效的刺激而感到厭煩,進而主動去尋找其他更有趣的事物,好比說滑手機、想等下要吃什麼,這就是分心的開始。
反過來看,高影響力的方法,由於其內建的挑戰性與互動性,反而能為我們的大腦「充電」。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當我們透過主動思考,成功解決一個小問題、發現一個新連結時,大腦的獎勵系統會釋放微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這種物質與我們的動機、愉悅感和專注力高度相關。
因此,高影響力的學習過程,就像一個不斷自我激勵的內建遊戲,我們在挑戰中獲得持續的正回饋,這種內生的愉悅感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想繼續投入其中,專注力便成了一種源源不絕的副產品,而非需要費力維持的消耗品。
這就是一個完美的「正向螺旋」,方法越有效,專注力越高,學習成果越好,而這份成就感又回過頭來強化了我們繼續使用高效方法的動機。
當老師講課很無聊時…:在逆境中創造高影響力的「心內加工廠」
當然現實世界中的學習並非總能由我們自己主導。常見的困境是當我們身處一個被動的資訊接收環境,好比說一場內容枯燥的必修講座,或是一堂節奏緩慢的課,我們該如何自救?
在這種外部輸入源本身就是「低影響力」的逆境中,放棄抵抗、任由自己昏昏欲睡,似乎是最輕鬆的選擇。但如果我們想從這段時間裡榨出任何價值,唯一的出路就是啟動我們自己的「心內加工廠」,單方面地將被動的輸入轉化為主動的處理。
我們可以為自己設定幾種不同的心智模式來應對這種挑戰。第一種是「記者模式」,想像自己聽完後,必須為這場演講寫一篇精簡的新聞稿。那文章的標題會是什麼?最重要的核心論點有哪些?哪一句話最適合當作引言金句?這個模式會強迫我們的大腦在雜亂的資訊流中,主動去篩選、濃縮、並尋找潛在的結構。
第二種是更具批判性的「偵探或評論家模式」。對於講者提出的每一個觀點,我們都可以在心中默默提問:他提出了什麼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他的論述背後有沒有隱藏的、未言明的假設?如果我要反駁他,可以從哪個角度切入?這種模式能讓我們從單純的資訊接收者,提升為一個有距離感的分析者。
最後一種是「連結者模式」,我們可以強行將聽到的內容,與自己的既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做連結。他提到的困境讓我想起了什麼。他描述的策略能不能應用在我自己的專案上。即使連結有些牽強也無妨,重點是啟動大腦中沉睡的知識網絡,讓新資訊不再是孤立的浮萍。
聽不懂的雪球效應:為什麼地基不穩,再好的方法也沒用?
學習的困境,有時比講者無聊更為深層且棘手。有一種情況是即使老師講得生動有趣,我們也試圖使用各種高影響力方法,卻依然感覺腦中攪成一坨糨糊頻頻點頭只是為了掩飾自己早已神遊太虛的尷尬。
這種狀況往往源於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學習債」。就像蓋房子一樣,學習是層層堆疊的過程,前面的基礎概念就是地基。羊羹我回想起來,這種狀況在很多領域都一樣,特別是數學或程式語言這類結構性強的學科。
可能只是因為國中時某個關於「因式分解」的小節沒徹底搞懂,當時覺得考試分數還過得去,便得過且過。沒想到這個小小的知識裂縫隨著課程的推進被不斷地放大。到了高中,當更複雜的「多項式函數」建立在這不穩固的地基上時,整個知識體系便開始搖搖欲墜。這個最初的小小不懂,就像一顆從山頂滾落的小雪球,最終引發了壓垮我們信心的巨大雪崩。
這就是「學習債」最可怕的地方,它會創造一個極高的「認知負荷」。
當我們背負著未清償的學習債去聽課時,大腦不僅要處理眼前的新資訊,還要同時應付那些因為基礎不穩而產生的各種錯誤訊息與認知斷點。在這種內外交逼的狀態下,大腦很快就會過載,任何高影響力的方法都將無用武之地,最終只能選擇放棄,進入自我保護的待機模式。
這也揭示了,影響力不僅取決於「當下的方法」,更取決於我們「過去的積累」。
努力的隱形成本:被你犧牲的睡眠,如何反噬你的學習成果?
在我們拼命尋找更高效的學習方法、試圖填補學習債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整個成果公式能夠運作的那個最根本的、隱藏的前提——我們作為學習者的「身心狀態」。
我們犧牲睡眠,將休息時間視為可以被無限壓縮的成本,卻沒意識到這份被預支的精力,最終會連本帶利地反噬我們的學習成果。一個疲憊不堪的大腦,就像一台電量只剩百分之十的手機,即使安裝了最高效的APP,也無法順暢運行。
睡眠不足,會直接削弱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功能,這塊區域主掌著我們的專注力、決策力與抑制衝動的能力。所以當我們前一晚沒睡飽,隔天卻發現自己無法專心時,那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生理機能的必然結果。更關鍵的是睡眠在「記憶鞏固」中扮演了無可取代的角色。我們白天辛苦學到的新知識,是以一種脆弱、短期的神經連結形式儲存著。只有在我們進入深度睡眠時,大腦才會像一位辛勤的圖書管理員,重播白天的學習經驗,將重要的連結強化、歸檔,寫入長期記憶的書架。
羊羹曾經在高二升高三時的暑假期間沒有了晚自習的壓迫能夠好好回家睡覺,學習成績反而突飛猛進。那段看似「浪費」掉ㄉ休息時間,其實才是讓學習真正「生效」的關鍵化學反應過程。
這給了我一個重要的啟示:高影響力學習的終極目標,或許不是為了讓我們「能」忍受十二小時的苦讀,而是為了讓我們變得如此高效,以至於我們「不再需要」投入那麼長的時間,從而拿回生活的主導權,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健康、也更快樂的人。
從泰文到越南文:當學習方法遇上「我討厭假貨」的內心
當我們掌握了高效的方法,也理解了休息的重要性後似乎就能所向披靡。但現實中,還存在另一個更深層的挑戰。羊羹我自己同樣的方法用在不同的主題上,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好比說學習東南亞語言,我能很無痛地學習泰文,因為我真心喜歡泰國的文化、泰腐劇(BL)、娛樂與料理,那份熱愛成了一股自燃的火焰,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甚至可以跟當地人稍微溝通。但換到越南文,儘管出於工作的實用動機也嘗試了各種方法,卻總是在昏昏欲睡中敗下陣來,最後果斷放棄。
這個對比暴露了所有學習策略都必須面對的終極問題:「真偽」的問題。那些為越南文刻意營造的學習動機,像是「為了和同事溝通」、「這對工作有幫助」,雖然理性上完全正確,但我的內心深處卻清楚地知道,那份愛是附加的、是刻意的、是「假的」。
而我討厭假貨。這份「發自內心的抵抗」,是一種強大的、無法被輕易忽略的內在力量。它並非源於懶惰,而是源於自我認同對於「真實性」的捍衛。
這讓我發現在那個看似完整的成果公式中可能還存在著一個隱藏的、但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終極變數——「真實性」或「內在認同感」。
當我們學習的主題,與我們發自內心的熱愛、與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高度一致時(真實性係數為1),所有的努力都會被放大,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但當學習的動機與內在自我相悖時(真實性係數為0),再精妙的技巧,都會因為內心的巨大摩擦力而宣告失效。
最高級的學習策略,是誠實面對自己
最高級的學習策略,或許並非是找到一套能讓我們學好任何「無感主題」的萬能技巧,而是培養出一種能力,去更有智慧地選擇那些「值得我們投入真實情感的主題」。我們內心那份「發自內心的抵抗」,不該再被視為一個需要用意志力去克服的障礙。
它或許是我們最忠實的「內在羅盤」,用最響亮的聲音在提醒我們,哪裡才是真正能讓我們發光發熱的領域,不要在錯誤的航道上,浪費了寶貴的生命能量。從這個角度看,學習的終點,不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自我發現與自我實現的過程。它讓我們從最初那個面對書本感到無力徬徨的學生,蛻變成一個更懂得如何傾聽內心、做出誠實選擇的成熟個體。最高效的學習,始於最誠實的自我。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高效學習的QA總結
- Q: 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卻感覺沒效果,最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 A: 除了專注度不足,更關鍵的原因可能在於使用了「低影響力」的學習方法。這類方法(如反覆閱讀、劃線)無法引發深度思考,導致大腦處於低效率運轉狀態,使得時間投入與知識吸收不成正比。
- Q: 學習時總是感到無聊、想睡,真的是因為自己意志力不夠嗎?
- A: 不盡然。這種感受更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警示信號」,代表當前使用的學習方法影響力過低,無法有效激發大腦的參與感與獎勵機制。這是在提醒我們,該更換一種更具挑戰性與互動性的「高影響力」策略了。
- Q: 為什麼有些知識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學不進去?
- A: 除了可能有「學習債」(基礎不穩)的問題,根本原因可能在於該主題與個人的「真實性」或內在認同感相悖。當我們內心深處對某件事物缺乏真實的熱愛與連結時,會產生巨大的內在阻力,使得再好的學習技巧都難以奏效。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我相信知識的累積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我將我的思考與觀察分享在這裡,剪輯製作成能用耳朵聽的Podcast版本。希望這些聲音能成為你忙碌生活中的背景音,陪你持續學習、慢慢變好。
👉 如果你更喜歡用聽的學習,歡迎訂閱學堂的 YouTube 頻道,讓知識更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