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主編的話:書本外的「大學」才值得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這些年很多人在談「未來大學」,或是到底需不需要大學?我認為與其花時間討論改變體制,不如思考有什麼創新的可能性。於是就好奇地問大家「大學的本質是什麼?」,一時收到很多前輩和朋友在臉書上回饋

我原本想的是「一個友善學習者的場域」。留言中有朋友提到,那不就是「補習班」和「讀書會」,也有人覺得比較像是「圖書館」。

圖書館這個答案很有意思,我想到當年第一次看《心靈捕手》的震撼,麥特戴蒙飾演的主角在片中那句「所以你付一萬五(美金)獲得的教育,我花一塊五就可以在圖書館得到⋯⋯」。

raw-image

所以,以下試著用「圖書館」來論述大學的「價值」,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

1. 更有學習的「動機」

作為一個圖書館,每個造訪者多半都抱著不同的目的,不管是想放鬆、打發時間,還是想沈浸在閱讀的世界裡,或是想尋找自己的興趣、進一步了解更多,也可能帶著明確的問題、想找到合理的答案都好。

就這一點來說,大學的確像是個圖書館,但又不只是個圖書館。這是個知識隨手可得的時代,離開了國高中基本科目的「磨練」,除了知識就擺在那兒,還要有人可以引導學習者:

帶他們用更大的視野看世界,有哪些有趣的議題值得探討?什麼問題值得去解決?有了學習動機之後,下一步是哪裡可以找到相關的學習資源?適合從哪裡開始學習?

2. 形成學習的「社群」

圖書館,是提供一個場域,可站可坐還可以躺著,有各種不同領域的樓層和空間,讓人們可以自己選擇想在哪裡閱讀。也可以把「知識」借回家,試著把部分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再還回去留給下個有緣人。

同樣的,我認為大學不只是圖書館,學習「情境」應該不只是一對一(個人對知識),也需要多對一或多對多,也就是要有可以一起討論和彼此學習的「夥伴」。

這樣的夥伴,目的是要有助於學習。因為每個人學習的進度、速度、方式都不同,有不同的背景和興趣,也有不同的動機和目的,還有對該領域了解程度的差別,如何組成一個好的學習小組,我認為也是大學的價值之一。

這樣的學習小組,不見得是傳統地由老師挑學員,更應該由學習者來挑學習者,因為決定要跟誰一起學習的是「學員」而不是「老師」啊!也不見得一定要去「圖書館」,一起學習要能同時在「線下」和「線上」運作,也因此,經營好一個學習社群,也是大學的本質之一。

3. 創造學習的「保護傘」

我們什麼時候會去圖書館?有空的時候吧。那什麼時候會學習?也是有空的時候,這樣就不太好吧。

這也是大學和圖書館不同的地方,大學的本質,包括一個讓學習者可以安心學習的「結界」,在高中畢業和進入社會之間的一個「學生身份」,就像是一個「保護傘」,保護學習者在某段時間內,較無後顧之憂的學習。

不過,這樣的「保護傘」應該要幾年,一定要四年嗎?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四年?如果只有兩年,大家的學習動機會不會更強呢?這個保護傘究竟是「保護」還是「溺愛」?「學習」和「畢業」之間又該是什麼樣的關係?這都值得進一步思考與設計。

4. 獲得學習的「證明」

這麼多人都去過圖書館、在圖書館學習過,為什麼沒有人說自己是「XX圖書館畢業的」?我想是因為大學本質還包括「提供一個表演的舞台」,這個舞台要讓學習者輸入之後,還要能產出、能實踐、能印證。

也就是說,大學不能像在圖書館只是悶著頭「學習」,書還回去就沒事了,還要能創造一個機會,讓學習者去嘗試、體驗和實作,從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自信心,從中了解自己所學和世界、社會有什麼關係?確認能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累積了這些「證明」,才足以進入社會。

當然,這樣的證明沒有一定格式,只要覺得準備好、可以養活自己就夠了。大學扮演大多數人進入社會的最後一哩路,提供學以致用的舞台、跟外界接軌也是其和圖書館不同之處。

5. 學習成為一個「人」

一個人,從小就窩在圖書館,就如同現在年輕人,整天都用手機上網,有問題嗎?我是覺得還好,的確有人可以這樣就長得很不錯,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辦到。

因此我認為,大學還有一個超出圖書館能力的地方,就是提供一個環境,讓我們透過思辨、實踐來學習成為一個「人」,包含如何認識自己、認識情緒、認識關係、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甚至是同理他人。

當然,上述有的不是到了大學才要學,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在學校、社會和在家庭都應該學,可以確定的是,很難只靠圖書館就達到。

以上,是我心目中「大學的價值」,也就是我所謂「友善」背後的意思。如果要我付「一萬五」而非「一塊五」去念一個大學,至少得做到這些吧?

回過頭看,我們的大學做到了哪些,大家可以自己檢視一下。

至於未來大學(教育)還缺少什麼,讓雜學校的更多作者透過不同角度來告訴我們:


羊正鈺(小羊)
大學念化學,碩士讀MBA,到非洲當一年志工後,前關鍵評論網新聞組主編,現為雜學校客座主編,從媒體創新轉行到高教改革,期許自己做個像老師的學生。經常在個人臉書發表時事觀點,評論散見於《關鍵評論網》、《天下獨立評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船長Kangbo-avatar-img
2021/02/25
Knowledge is getting cheaper and cheaper. Motivation and support aren't.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以學校為主題,探討了教育的意義以及學校作為一個社區的價值。通過學校中學習到的知識和交流,我們可以形成自主性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並且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本質和價值。學校也是一個多元化交流的場所,有助於我們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們,成為更加成熟和開明的人。
Thumbnail
以學校為主題,探討了教育的意義以及學校作為一個社區的價值。通過學校中學習到的知識和交流,我們可以形成自主性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並且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本質和價值。學校也是一個多元化交流的場所,有助於我們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們,成為更加成熟和開明的人。
Thumbnail
大學,可以是一個學術殿堂、打造夢想的地方。但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花費並不斐,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而言,經濟壓力必然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反過來看,既然大學的花費不斐,那該如何讀出回本甚至千萬價值呢?自身除了畢業後領一個畢業學位之外,我還有哪些與別人不同? 而以上這些都是當時自己大學開學時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大學,可以是一個學術殿堂、打造夢想的地方。但我們都知道大學的花費並不斐,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而言,經濟壓力必然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然而反過來看,既然大學的花費不斐,那該如何讀出回本甚至千萬價值呢?自身除了畢業後領一個畢業學位之外,我還有哪些與別人不同? 而以上這些都是當時自己大學開學時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從一直都是體制內就讀的學校到服務體制外組織的教育工作者,我看見了許多不同的思維與價值…… 而這些思維與價值,值得我們花時間一起討論。 最近,在島島阿學的讀書會中,有高中自學生提出為何我們要讀大學?
Thumbnail
從一直都是體制內就讀的學校到服務體制外組織的教育工作者,我看見了許多不同的思維與價值…… 而這些思維與價值,值得我們花時間一起討論。 最近,在島島阿學的讀書會中,有高中自學生提出為何我們要讀大學?
Thumbnail
不要被書名給嚇跑了,這本書其實讀來很輕鬆有趣的。 同步發表於個人網站<在閱讀路上> 學習是什麼?能吃嗎?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把書本都丟了,一點都不想再碰書,因為過去的回憶太痛苦,那是個沒有獎賞或懲罰就不想做的事。要翻轉這樣的印象確實不容易,為了特定目的學習總是讓人倒盡學習的胃口。 別吃掉自己的大腦
Thumbnail
不要被書名給嚇跑了,這本書其實讀來很輕鬆有趣的。 同步發表於個人網站<在閱讀路上> 學習是什麼?能吃嗎?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把書本都丟了,一點都不想再碰書,因為過去的回憶太痛苦,那是個沒有獎賞或懲罰就不想做的事。要翻轉這樣的印象確實不容易,為了特定目的學習總是讓人倒盡學習的胃口。 別吃掉自己的大腦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其實也沒什麼秘密,就是去理解「生存」與「生活」的本質。要是通透了些,自然會像是一隻可愛的無尾熊,抱在「閱讀」這棵大樹上不願意下來了。 對大部分的大學新鮮人來說,讀大學是一個很奇異的體驗。讀大學活像是一路從京城貶官三千里,雖然生活上再也沒有一如住在家裡時的舒適,但天高皇帝遠,可以笑嘻嘻的跟父母抱拳回一
Thumbnail
其實也沒什麼秘密,就是去理解「生存」與「生活」的本質。要是通透了些,自然會像是一隻可愛的無尾熊,抱在「閱讀」這棵大樹上不願意下來了。 對大部分的大學新鮮人來說,讀大學是一個很奇異的體驗。讀大學活像是一路從京城貶官三千里,雖然生活上再也沒有一如住在家裡時的舒適,但天高皇帝遠,可以笑嘻嘻的跟父母抱拳回一
Thumbnail
麥特戴蒙在《心靈捕手》的經典名言「所以你付一萬五(美金)獲得的教育,我花一塊五就可以在圖書館得到⋯⋯」話猶在耳,現在的大學除了念書,還剩下什麼?大學跟圖書館又有什麼兩樣?這次校刊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大學的本質」。
Thumbnail
麥特戴蒙在《心靈捕手》的經典名言「所以你付一萬五(美金)獲得的教育,我花一塊五就可以在圖書館得到⋯⋯」話猶在耳,現在的大學除了念書,還剩下什麼?大學跟圖書館又有什麼兩樣?這次校刊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大學的本質」。
Thumbnail
上次讀書是什麼時候?讀哪本書?可以簡單用幾句話說出主旨與心得嗎? 繼上一篇文章〈有Clubhouse, Podcast, YouTube, Coursera,還需要書嗎?〉,淺談:為何要讀「書」,今天是「讀書三部曲」的「第二部曲」,想叩問的是:為何要「讀書」? 為何要「學習」?
Thumbnail
上次讀書是什麼時候?讀哪本書?可以簡單用幾句話說出主旨與心得嗎? 繼上一篇文章〈有Clubhouse, Podcast, YouTube, Coursera,還需要書嗎?〉,淺談:為何要讀「書」,今天是「讀書三部曲」的「第二部曲」,想叩問的是:為何要「讀書」? 為何要「學習」?
Thumbnail
上大學後你第一個認識的建築是什麼呢?如果是臺大人,椰林大道盡頭的總圖書館(總圖)想必很令人難忘吧。留下一張張制服日照片的總圖廣場、期末考前如壓力鍋般慢慢燉煮讀書氛圍的地下室自習室、或書架旁僧多粥少的閱覽沙發,都是大學回憶中不可磨滅的一景。
Thumbnail
上大學後你第一個認識的建築是什麼呢?如果是臺大人,椰林大道盡頭的總圖書館(總圖)想必很令人難忘吧。留下一張張制服日照片的總圖廣場、期末考前如壓力鍋般慢慢燉煮讀書氛圍的地下室自習室、或書架旁僧多粥少的閱覽沙發,都是大學回憶中不可磨滅的一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