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崛起,但會是「終生學習」的解藥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10年前的今天,我們無法想像AI會給世界大來這麼大的改變;5年前,也無法想像自動車的技術會進步的這麼快;2年前,甚至無法想像COVID-19會直接改變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我們更習慣運用數位工具,對網路的依賴性也愈來愈高。這個世界的變化,就是如此迅速,快到你還沒跟上前一個潮流,下一個潮流又來了。

世界變化如此劇烈,身處其中的我們到底要如何面對?

或許,我們只能透過「學習」去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新的世界觀。我們從小到大在學校求學十多年,出社會才發現,過往所學的知識其實不足以讓我們應付這個社會,更不足以讓我們面對未來多變的環境以及競爭。我們必須持續學習,持續進步,讓自己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種種難題。

於是,有人提倡「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這個概念,認為應該是活到老,學到老,永不停歇的。

線上學習平台的崛起與隱憂

提到終生學習,通常會聯想到「社區大學」這種行之有年的學習形式,但近幾年更廣為人知的是像CourseraUdemy得到Hahow這類數位學習平台,這些平台上有數不清的好課程,都是由各領域專家來分享經驗,而這些專家們的觀點與洞見也每每讓人拍案叫絕。

於是有人說,這種「線上學習平台」將成為推動終生學習的解答。這些平台的出現,讓離開學校的我們又再次重新投入學習,讓學習得以延續,然而,這就是所謂的終生學習嗎?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平台的出現的確增加了我們獲取知識的選項,讓過去不讀書、不上課的一群人開始用這些數位工具來學習,但從平台上慘淡的完課率(完成課程的比例)與回購率(再買下一堂課程的比例)來看:

只有不足15%的人會把課程上完,也只有約莫15~20%的人會再買第二堂課。能在一個平台上堅持超過3年以上的會員,其實不到5%,距離「終生」似乎還是太遠了一點。

這也是很多抨擊線上學習平台的觀點,他們認為當一個客戶難以長期留存在這個平台上,長期就不可能盈利,就難以永續,並認為這樣的商業模式是有問題的。根本無法讓大家持續學習,終生學習。

我認為上面這個觀點是對的,也是錯的。

對的地方在於,線上學習平台獲取客人的成本(獲客成本泛指讓一個潛在客戶成為付費客戶)並不低,而回購率又不高,這種狀況下,每個客戶的平均終生價值(客戶終生價值指的是,一個客戶終其一生為平台創造的經濟價值)就很難衝高。成本高、價值低,這從商業層面來看確實是個問題,怎麼解,在往下的內容中我們繼續談。

而錯的地方在哪裡?所謂的終生學習,我認為是一個人是否產生了持續學習的行為,而人為什麼要持續學習呢?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生活的、工作的,甚至是融入社會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掌握了持續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他在這個平台只待了3~5年,其實沒什麼問題。

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一個人產生改變,從思維到行為上都有所改變,如果一個人在平台上3年,已經掌握豐沛的知識,也學會如何「自主學習」,所以他離開平台去探索更寬廣的世界,那是一件好事,代表這個平台是真的對學員有啟發的,是能協助他們培養出終生學習習慣的。
raw-image

不過,從商業角度來看,我們總會希望用戶在平台上有更多的消費,買更多的課程,然後盡可能滿足他的所有學習需求,讓他願意在這個平台上停留5年、10年以上。

顯然,從「教育」跟「商業」角度來看,兩者是有一定衝突的。除非,這個學習環境是真的能滿足一個人「長期」學習的需求,人們在這個環境是能持續獲得成長與啟發的,那這就是個能同時兼顧教育與商業的終生學習場域。

終生學習的四支腳:科技、社群、教學者與內容

我自己在教育學習這個行業也已經6年了,從早期在線上英語學習平台擔任產品負責人,到現在自己創立「商業思維學院」,這6年實踐下來,我認為一個能永續的終生學習場域有四個重要的支腳:科技、社群、教學者與內容。

首先是「科技」。我把科技放在首位並不是因為它是最重要的一項,而是我認為科技的重要性在這一波知識經濟中被嚴重低估了。

或許「線上學習」現在很夯,但很多人還是認為線上只是線下的輔助,或者說,是為了不想受時空地域的限制所以才選擇線上學習。有更多人說,線上學習的體驗遠不如線下,畢竟線下可以有很好的交流與討論,還可以透過討論來補足教材的不足之處,更有很多肢體語言的互動。

但這其實忽略了科技的更多可能性,舉例來說:

  1. 學習紀錄的追蹤:這是線下課程很難做到的,但線上平台可以完全掌握這些學習軌跡,讓老師可以更針對性的給予學習回饋。
  2. 個性化的內容:根據每個人的學習進度跟偏好來調整課程內容與學習步調,當系統的演算法設計好,機器將有機會比人更精準且更高效的處理好這件事。
  3. 學習過程的即時回饋:在實體課堂中,一個老師面對20個學生,但其實是很難同時關注到這20個學生的參與狀況的,因為老師的眼睛跟注意力有限,但如果拉到線上,系統可以根據人臉識別來判別這個人的專注度,也可以根據他在課堂中運用線上協作工具的投入程度,讓老師可以同時掌握所有人的狀況。

上述場景我認為很快就會普遍地發生,而我的觀點是,我們應該多關注線上學習的可能性,而不是僅將線上當成一種線下的輔助。

目前商業思維學院也正在規劃學習診斷、學習建議與學習教練,這些過往需要專業資源才能處理的議題,將會在今年全部實現,而這也是科技賜予我們的力量。

第二個支腳是「社群」。社交是每個人都有的需求,而在學習過程中,同儕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過去我認為同儕在學習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是「同行者」,也就是在學習路上一塊走,互相砥礪、督促的人。當我想交流想法時,有人可以跟我討論;當我怠惰的時候,有人可以鞭策我,甚至有些時候,因為同儕間的競爭關係,也會讓自己更投入學習。

隨著這幾年知識量大爆發,很多以前不易取得的知識,現在都變得非常容易,一個小我10歲的年輕朋友,所掌握的知識量不見得比我少;一個15歲的國中生,可能了解很多我還不知道的東西。而這些人,很可能都跟自己在同一個社群中。

過往我們面對的世界確定性較高,所以只要跟著老師學習,就足以應付工作上的問題。但現在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老師教的不見得有標準答案,甚至有些正確的事情,在某些情境下卻是錯的。老師基本上是很難兼顧方方面面的問題,但社群可以。

在社群中你可以跟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領域、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交流,你可以聽聽更多元的觀點,也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這過程的收穫或許遠高於課程中老師講述的內容。

這也是商業思維學院已經運作一年的模式,我們在學院中搭建起許多不同的社團,有討論商務議題的商務社、討論產品開發的產品社、討論創作的創作者社團。除了把社團搭建起來外,我們也為整個大社群建立了一定的社群守則,包含設計Mentor、大使、小組長等角色,讓不同的角色在社群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Mentor是學院邀請來的業師,一般來說是各領域的專家,這些人在社群中扮演的角色是教學者或者提供他們人生的經驗給大家;大使則是社群中的super user,他們是學院的學生,但因為他們對這個社群有一份認同感或使命感,願意扮演社群的促進者,協助其他人進行交流與學習;小組長則是帶領6-8人的學習小組一同學習,小組在學院內可以一同參與case study或與其他小組討論活動。

一個高素質的學習社群,一般不是有機生成的,而是需要經過設計的。我認為一個好的學習社群,遠比一個好老師更重要。

raw-image

第三個支腳是教學者,其實就是過往我們定義中的老師。但因為現在的學習場域已經不同,知識的取得太過容易,老師的身份不能只是單純的講授知識點,而需要設計更多的教學方法來引導思考與討論,並能妥善的運用科技來做好教學。

我捨棄了老師,而改用「教學者」這個詞還有另一個原因,教學者的背景可能很多元,有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社群中較專業的成員,或者是一些學習過程的策展人,他們的專業可能不在傳授知識,但非常擅長帶動討論,或者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給他人參考。

這些在傳統的學習場域中很難扮演教學者角色的人,但在未來,這些人的重要性將會愈來愈高。

這部分在學院的做法是規劃足夠多的小組論、社群交流與心得分享,讓學員把學習的對象從老師身上漸漸移轉一部分到其他角色身上。當學習從過往的星狀(老師為中心)漸漸的轉變成網狀(跟彼此學習),當一個人的學習不是依託於特定人發生,他的學習行為也比較不會因為特定人的參與度下降而受到影響。

最後一個支腳是內容,也就是課程或教材。內容始終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內容影響到的是學生學習一門知識領域的結構。我們在學生時期的學習,是上課聽老師講,然後看課本複習,再輔以課後作業或練習。

一個有效的學習,不能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線上學習因為沒有時地限制,可以一直聽下去,很容易變成輸入過多;也有很多人是邊聽課、邊做其他事,專注度不足之下,輸入量大但吸收的品質非常差,而且缺乏反思跟輸出,這種學習其實是非常無效率的。

我認為未來的教學內容除了知識點外,必須搭配適當的反思、討論、實踐與任務,讓學生除了吸收知識外,還要能反芻輸出,逐漸找出最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這過程中,知識的輸入可以減量,重點應當放在學生是否聽懂,學會,而且能加以運用了。

也是因為如此,商業思維學院在課程中設計了較多的任務與討論,並且鼓勵大家多輸出,希望能將輸入輸出比拉到理想的「1:3」左右,也就是一小時的學習,得搭配三小時的反思、練習與討論,我們相信這樣的學習成效會更好。

藉由打造這四支腳,學生面對的就不是一堂課或者一個老師,而是一個結構完善的學習場域,而這個學習場域是能滿足一個人持續學習需求的。這樣的環境,就有機會能同時兼顧教育使命與商業上的永續問題。

當然,這些想法仍有待驗證,不過我們正在這條路上嘗試,努力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也非常歡迎教育領域的夥伴們來跟我們交流,一起努力讓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好。


游舒帆
網路人稱Gipi,科技與教育背景,曾任TutorABC研發與產品負責人,2019年底時創辦「商業思維學院」,現擔任院長。同時也是一對雙胞胎的父親,對小孩未來的教育感到憂心,因此直接投入教育產業,希望能為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好的台灣。

責任編輯:羊正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從小到大的正規或義務教育,讓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出社會前,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經歷了至少近20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出社會後,往往才是學習為什麼學見真章的開始。當AI已經可以學得比我們還快、更有架構,更能旁徵博引時,我們又該如何學呢?
Thumbnail
從小到大的正規或義務教育,讓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出社會前,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經歷了至少近20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出社會後,往往才是學習為什麼學見真章的開始。當AI已經可以學得比我們還快、更有架構,更能旁徵博引時,我們又該如何學呢?
Thumbnail
邱允文-逐步打造自己的終身學習! 終生學習、繼續教育,定義是「一輩子的學習」。近代世界因為知識和科技發展,經濟結構轉型,知識型經濟成為主流,就業需要相當知識,由於知識更替迅速,舊知識很快就被新知識取代,人們察覺到無法讀一門學科後,就一世無憂,因而衍生出終身學習的概念。 維基百科 終生學習定義如下:
Thumbnail
邱允文-逐步打造自己的終身學習! 終生學習、繼續教育,定義是「一輩子的學習」。近代世界因為知識和科技發展,經濟結構轉型,知識型經濟成為主流,就業需要相當知識,由於知識更替迅速,舊知識很快就被新知識取代,人們察覺到無法讀一門學科後,就一世無憂,因而衍生出終身學習的概念。 維基百科 終生學習定義如下:
Thumbnail
《成人線上教育產業是蓬勃發展還是曇花一現》 筆者: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 王福闓 很多人認為,因為疫情的關係,台灣的 #線上教育產業,會有一片蓬勃發展、野蠻生長的好機會,尤其是因為許多過去的工作,在疫情影響下必須轉型甚至改頭換面,也讓更多從還在學校的學生到中年轉職,甚至是退休後的銀髮回流職場,都對
Thumbnail
《成人線上教育產業是蓬勃發展還是曇花一現》 筆者: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 王福闓 很多人認為,因為疫情的關係,台灣的 #線上教育產業,會有一片蓬勃發展、野蠻生長的好機會,尤其是因為許多過去的工作,在疫情影響下必須轉型甚至改頭換面,也讓更多從還在學校的學生到中年轉職,甚至是退休後的銀髮回流職場,都對
Thumbnail
我是一個Coursera的重度使用者,自從它推出一年$399美金的吃到飽方案以後,從去年9月到2021年3月,我已經完成了31堂在Coursera上的學程,大概價值$1500美金,是一個想要賺回來的吃自助餐大媽心態。我的目標是一年可以完成100堂順便看看能不能隨手混到一個CP值最高的碩士學位
Thumbnail
我是一個Coursera的重度使用者,自從它推出一年$399美金的吃到飽方案以後,從去年9月到2021年3月,我已經完成了31堂在Coursera上的學程,大概價值$1500美金,是一個想要賺回來的吃自助餐大媽心態。我的目標是一年可以完成100堂順便看看能不能隨手混到一個CP值最高的碩士學位
Thumbnail
嗨~封關超過一個月的你,週末過得如何呀?想跟你分享,因為這段WFH的日子。讓我有機會上到一堂超級酷的課程。 「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三週陪你做出線上課程」 老實說,一開始報名前是有些懷疑的,但經過目前兩週的學習,成果,是不證自明的!
Thumbnail
嗨~封關超過一個月的你,週末過得如何呀?想跟你分享,因為這段WFH的日子。讓我有機會上到一堂超級酷的課程。 「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三週陪你做出線上課程」 老實說,一開始報名前是有些懷疑的,但經過目前兩週的學習,成果,是不證自明的!
Thumbnail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成長,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後,就可以離開平台去探索了。但從「商業角度」來看,我們卻希望用戶留在平台上消費更多,買更多的課程。這兩者似乎一定有所衝突?讓「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談談自己的「解方」:
Thumbnail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成長,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後,就可以離開平台去探索了。但從「商業角度」來看,我們卻希望用戶留在平台上消費更多,買更多的課程。這兩者似乎一定有所衝突?讓「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談談自己的「解方」:
Thumbnail
疫情後才刊出的一篇論文援引了哈佛大學蒐集的數據:改為線上課支後,有81.1% 大學部學生感到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下降;研究因此強調將社會情緒學習相關內容加入線上課程的重要性,但諸多文獻卻顯示,目前多數情緒學習還是發生在實體校園居多,缺乏實驗證明有效的線上版⋯⋯
Thumbnail
疫情後才刊出的一篇論文援引了哈佛大學蒐集的數據:改為線上課支後,有81.1% 大學部學生感到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下降;研究因此強調將社會情緒學習相關內容加入線上課程的重要性,但諸多文獻卻顯示,目前多數情緒學習還是發生在實體校園居多,缺乏實驗證明有效的線上版⋯⋯
Thumbnail
因著COVID-19,數位學習的剛性需求逐漸提升,然而在疫情影響的現在,趨勢與痛點又跟以往有甚麼不同呢? 本文濃縮此次Meet創業小聚演講內容,與過往學習經驗及產業觀察,提出粗淺的觀點評析,歸納五個重點。
Thumbnail
因著COVID-19,數位學習的剛性需求逐漸提升,然而在疫情影響的現在,趨勢與痛點又跟以往有甚麼不同呢? 本文濃縮此次Meet創業小聚演講內容,與過往學習經驗及產業觀察,提出粗淺的觀點評析,歸納五個重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