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地方學」走入國教的兩難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08課綱提出許多課程與教學的新概念,包括核心素養、統整及跨領域、與生活情境結合等,巨大的改變引起不少關注「各級學校如何落實這些新概念?」。相較於剛性的部定課程,校訂課程的彈性顯然更有機會成為此波改革的先鋒部隊,只是長期被剛性規定約束的校園文化,如何設計出符合108課綱新概念的課程與教學,這恐怕需要有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協助。而很多社區大學都在談「地方學」,問題是龐大的社會資源要如何被學校所引進運用?
反觀1994年410教改運動後,許多教改人士標舉「知識解放」及「提升公民素養」的理想,促成1998年第一所社區大學的成立,至今已有89所社大遍佈全國,社大是縣市政府委辦的學習機構,長期關心社區發展。而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對社大而言並不陌生,每一所社大講師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可說是匯聚當地菁英的學習場域,此外,社大許多課程都屬於統整型知識的課程,反映到國民教育階段的各領域學科,則可成為跨領域知識課程。
不過,社大講師並不善於、也不適合進行學科知識的教授,反而會設計與生活情境契合的課程,以提升社大學員的學習動機與成效,且其中涵蓋許多「地方學」元素,而這種模式不僅是社大獨有,許多民間團體辦理的課程也有同樣特性。

北投社大的摸索與嘗試

我所在的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早期設有「北投學學群」,大約十年前,為落實「透過地方學凝聚地方共識」理想,除了持續開設傳統以文史生態為主的地方學課程,更積極鼓勵「各式課程融入北投在地知識」,統稱為「北投學課程」,而這正好與108課綱將「19項議題融入各領域課程」的做法不謀而和。目前每學期的北投學課程超過50門,選課人數約1000人次,課程與選課人數皆超過全部的1/4,其中,傳統文史生態課程則僅約10門課,選課人次大約僅200人次。
北投社大在2018年就曾連結北投區各級學校、博物館及公民團體,成立「促進北投區學生多元學習推動委員會」,討論如何引進社會資源協助各級學校的教學活動及共識,並進行多場工作坊與暑期營隊的小規模合作。
2020年則提出「同村共養」的概念,也就是企圖以北投在地知識為核心,橫向連結各組織人力與物力,作為各級學校發展北投學的資源,縱向則是讓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北投知識時能有連貫統整的概念,而「北投無邊界學校」歷經近兩年的小規模合作與共識討論,建立彼此間的信任感與合作默契後,隨即展開更深入的課程合作,包括暑期營隊、社團課程、高關懷課程、高中自主學習課程及國中彈性學習課程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與兩所國中合作的「彈性學習」課程,這也是108課綱中最受關注的課題。
Photo credit: 謝國清提供
目前合作的AB兩校皆屬每年級三班的小校,A校是針對七年級三個班各設計一門3節課的課程,北投社大各邀請一位老師參與;B校則是針對七、八年級各兩個班,各設計兩門各3節課的課程(另一門由B校老師獨立設計執行),北投社大則每門課各投入兩位老師參與。此外,學校以課程交叉安排模式,讓每個班級學生都能上到每一門課,同時也透過時間調整使每次都能有充分時間上課。不過兩所學校的時間安排模式並不相同,A校是同一個班級每次上3節課,5次上完一門課後再輪第二門課;B校則是三門課程輪流實施於同一個班級的每次3節課,同一班級必須隔3個禮拜才會再上到同一門課。
可以發現,A校學生的學習顯然比B校更具連貫性,而造成差異的原因應該是A校為「前導學校」,在有經驗及年輕有衝勁的組長帶領數位同樣屬性的老師提出課程構想後,以積極態度尋求社區資源,並於開學前有充分時間共備而能順利進行。B校顯然缺乏經驗,再加上一開始為「非主動意願」下進行課程設計,以致於延誤與校外講師共備的時間,同時也使校外講師措手不及而只好犧牲學習的連貫性。
不過,不論A或B校於課程實施過程中,皆可觀察到參與老師的積極與相互學習的態度,而可能是北投社大邀請的老師善於動手做及實務操作的教學模式,也讓參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更積極與專注。北投社大所邀請投入的老師專長涵蓋文史、生態、單車、鳥類、烹調與發酵、植栽、染布及美術等,課程實施過程中也試圖讓參與的老師相互協力。
譬如,一堂「小田園拾趣」課程,由一位植栽老師教導培土與種植,一位烹調及發酵老師教導利用自己種植的蔬菜搭配披薩,而披薩烘烤完成前,則由生科老師講解發酵與微生物的關係,烘烤完成後當然就一起大快朵頤了!
由於合作愉快且已有經驗,因此,下學期課程(110年2月實施)在課程未結束前(109年11月)就開始展開規劃,除了國中彈性課程外,北投社大也跟不同學校合作,協助開設社團課程、高關懷課程及自主學習課程等,甚至合作辦理短期的暑期營隊,這些經驗都可以成為未來「學校引進社區資源」的參考。
Photo credit: 謝國清提供
不過,目前合作所需經費係來自於北投社大向教育部申請的計畫,如果回歸學校辦理,則將面對鐘點費200~500元的窘境而很難永續,即使透過寫計畫申請經費也會讓許多認真教學的老師卻步,這也是過去學校引入社區資源無法持續的關鍵因素。

北投社大的經驗與建議

根據過去經驗,這樣「社大與國教」的合作模式的確不容易擴大,簡單整理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與困境如下:
  1. 合作意願高的大多是年輕、有衝勁的老師為主。
  2. 瀕臨少子化危機的學校也比較願意透過合作來發展該校特色。而升學導向的學校「彈性課程」通常難免還是帶有升學的目的。
  3. 學校端即便有需求,也不見得有人脈找到合適的外部老師、也不容易判斷師資是否合適,有賴社區大學、地方組織推薦。
  4. 多數學校過去比較沒有跨領域、統整設計課程的經驗,一開始的合作會比較勉強,有一段過渡期需要磨合。
  5. 鐘點費的部分,一般來說國中(360)、高中(460)實在偏低,目前社大是透過教育部計畫,才能付得起老師1000元的講師費。
事實上,102年為施行12年國教所頒布的《高級中等教育法》及103年訂定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都明確指出,學校得引進社會資源協助學校教學活動。
而過去即有許多學校透過不同形式引進社區資源協助教學活動,但經常無法持續,更別說要藉由這些案例「由點成線再成面」,其關鍵困難大致有「多元學習觀念不夠深化」、「升學考試制度的制約」以及「聘任條件不夠充分」等因素。
不過,從民國100年教育部開始規劃12年國教、103開始實施的國中升高中免試入學方案,都逐步解構過去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升學考試主義;108年上路的新課綱,則進一步從課程的角度促使多元學習的落實,並且進行考招連動的改革,讓多元學習對應多元入學制度;此外,國教署也跟著修訂法規鼓勵學校外聘講師充實教學活動。在這些條件下,需要有更多引進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的案例,一方面累積經驗以使點線面逐步開展,另一方面則藉此檢視制度之不足而能促使教育部持續改革。
已經推行一年的108課綱是台灣教育界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變革,實在有需要更多社區組織發揮「同村共養」的精神。也因此,教育部實在有必要解決上述幾點有關學校引進社會資源所面對的現實困境。

謝國清
現為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校長、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羊正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疫情後才刊出的一篇論文援引了哈佛大學蒐集的數據:改為線上課支後,有81.1% 大學部學生感到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下降;研究因此強調將社會情緒學習相關內容加入線上課程的重要性,但諸多文獻卻顯示,目前多數情緒學習還是發生在實體校園居多,缺乏實驗證明有效的線上版⋯⋯
開源協作的特點在於讓每位貢獻者以熱情為動能,「去中心化」的開發方式與常見由上而下發布進度規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將開源協作應用到公領域的效果如此卓越,為何在g0v.tw 創立至今、少說數百件的提案之中,有達到目標且廣為群眾所知的專案卻為數不多?
Outschool是給K12孩子的網路課程的「市場」。有別於傳統學校體制,經由該平台核可的教師,可以直接提供線上直播課程給平台的會員,也因此這個平台被命名為「外面的(Out)學校(School)」。Outschool的宗旨是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給予他們完全的自主權去追求自己的興趣。目前上面有近90萬
七月底CES宣布2021將破天荒取消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實體展。很常聽到大家談到,線下的體驗是線上無法取代的,但這次雜學校「線上展」的痛苦轉型經驗也告訴我,「線上策展絕對不是複製線下體驗的替代品,反而是創造出線下做不到的體驗與效能⋯⋯」
饒舌歌手Travis Scott甚至在線上遊戲Fortnite舉辦個人虛擬演唱會。學術界最重視的國際研討會,不論是嚴謹如IEEE的電機資訊研討會,或以藝術為主的SIGGRAPH也都改以線上進行。而藝文展覽這一塊,也無可避免被迫踏入這數位轉型的行列: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疫情後才刊出的一篇論文援引了哈佛大學蒐集的數據:改為線上課支後,有81.1% 大學部學生感到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下降;研究因此強調將社會情緒學習相關內容加入線上課程的重要性,但諸多文獻卻顯示,目前多數情緒學習還是發生在實體校園居多,缺乏實驗證明有效的線上版⋯⋯
開源協作的特點在於讓每位貢獻者以熱情為動能,「去中心化」的開發方式與常見由上而下發布進度規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將開源協作應用到公領域的效果如此卓越,為何在g0v.tw 創立至今、少說數百件的提案之中,有達到目標且廣為群眾所知的專案卻為數不多?
Outschool是給K12孩子的網路課程的「市場」。有別於傳統學校體制,經由該平台核可的教師,可以直接提供線上直播課程給平台的會員,也因此這個平台被命名為「外面的(Out)學校(School)」。Outschool的宗旨是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給予他們完全的自主權去追求自己的興趣。目前上面有近90萬
七月底CES宣布2021將破天荒取消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實體展。很常聽到大家談到,線下的體驗是線上無法取代的,但這次雜學校「線上展」的痛苦轉型經驗也告訴我,「線上策展絕對不是複製線下體驗的替代品,反而是創造出線下做不到的體驗與效能⋯⋯」
饒舌歌手Travis Scott甚至在線上遊戲Fortnite舉辦個人虛擬演唱會。學術界最重視的國際研討會,不論是嚴謹如IEEE的電機資訊研討會,或以藝術為主的SIGGRAPH也都改以線上進行。而藝文展覽這一塊,也無可避免被迫踏入這數位轉型的行列: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王先生從任職30多年的稅務機關退休後,每天睡到自然醒,久而久之自覺生活枯燥乏味,想幫自己找些終身學習的課程充電,查詢了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跟竹松社區大學的春、秋季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學費也便宜,一學期有18週課程,每週1堂課,如果是1學分的課程,18週學費也才1600元、2學分才2600元(實際收費標
Thumbnail
在課堂上,除了我們這些講師和學員,還有校長、委員和志工的參與。他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讓我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社大的社會責任問題。這種經驗交流讓我們不僅會心一笑,甚至有時一起流淚。大家共同爬梳人生的故事,這過程既是整理,也是放下。
Thumbnail
本文內容著重於社區大學的重要性與學習心得。作者分享了她選讀社區大學課程的經歷,感受與對學習的態度。社區大學的各種課程豐富而多元,對於熟齡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域。希望能夠鼓勵更多人加入社區大學的學習行列。
Thumbnail
社區大學在我有生之年,是可能持續辦理下來的機制,也從一些社大提供的實例得知,確實有老師及學員,在他們死之將至的前一天或當天,都還在社大學習,或者正和社大學員們在一起。在55足歲的前夕,我開始認真思考,或許可以把自己的社區大學學習生涯,做出某種「雖鬆散但有大致方向」的規劃。
Thumbnail
社區大學 課程名稱取為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感覺就是一門不打算開成的課程。在北投社大開課時,課程內容及名稱確實讓我燒了很多腦。社區大學 課程內容大致有了方向,但課程名稱要如何取呢?最後應該給大家可以一起細細地敘說社大小故事。
把社區大學的課程名稱取為「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感覺就是一個不負責任、不打算開成的一門沒有誠意的課程。 事實上,當我決定在北投社大開課時,課程內容及名稱確實讓我燒了很多腦,我最早的教書經驗是大學當數學家教,研究所畢業後到大學教微積分、線性代數、代數、資料庫、資料結構、程式語言等,即便後來在大學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3/15週五晚上在北投社區大學開設的「 #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我用了幾張圖談為何教育部會在這些年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同時提到 #108課綱的精神 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乃是異曲同工,只是施作對象不同。這些政策無非是想要扭轉我國教育,因循過去幾十年下來以「#讀書考試」為主的現象,這現象讓
Thumbnail
王先生從任職30多年的稅務機關退休後,每天睡到自然醒,久而久之自覺生活枯燥乏味,想幫自己找些終身學習的課程充電,查詢了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跟竹松社區大學的春、秋季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學費也便宜,一學期有18週課程,每週1堂課,如果是1學分的課程,18週學費也才1600元、2學分才2600元(實際收費標
Thumbnail
在課堂上,除了我們這些講師和學員,還有校長、委員和志工的參與。他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讓我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社大的社會責任問題。這種經驗交流讓我們不僅會心一笑,甚至有時一起流淚。大家共同爬梳人生的故事,這過程既是整理,也是放下。
Thumbnail
本文內容著重於社區大學的重要性與學習心得。作者分享了她選讀社區大學課程的經歷,感受與對學習的態度。社區大學的各種課程豐富而多元,對於熟齡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域。希望能夠鼓勵更多人加入社區大學的學習行列。
Thumbnail
社區大學在我有生之年,是可能持續辦理下來的機制,也從一些社大提供的實例得知,確實有老師及學員,在他們死之將至的前一天或當天,都還在社大學習,或者正和社大學員們在一起。在55足歲的前夕,我開始認真思考,或許可以把自己的社區大學學習生涯,做出某種「雖鬆散但有大致方向」的規劃。
Thumbnail
社區大學 課程名稱取為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感覺就是一門不打算開成的課程。在北投社大開課時,課程內容及名稱確實讓我燒了很多腦。社區大學 課程內容大致有了方向,但課程名稱要如何取呢?最後應該給大家可以一起細細地敘說社大小故事。
把社區大學的課程名稱取為「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感覺就是一個不負責任、不打算開成的一門沒有誠意的課程。 事實上,當我決定在北投社大開課時,課程內容及名稱確實讓我燒了很多腦,我最早的教書經驗是大學當數學家教,研究所畢業後到大學教微積分、線性代數、代數、資料庫、資料結構、程式語言等,即便後來在大學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3/15週五晚上在北投社區大學開設的「 #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我用了幾張圖談為何教育部會在這些年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同時提到 #108課綱的精神 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乃是異曲同工,只是施作對象不同。這些政策無非是想要扭轉我國教育,因循過去幾十年下來以「#讀書考試」為主的現象,這現象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