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不信的人怎樣面對死亡?──《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大要 2019C8

2019/06/2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許多不信的人面對死亡,都能處之泰然。他們都不想死,卻不怕面對死亡,也不擔憂。

7.1 無稽的銀邊

朱克曼有個從小認識的好朋友叫Michele,大學時期Michele車禍身亡,叫朱克曼大受打擊。有一天,他和Michele另一個好友Anna開車到出事的懸崖憑弔,晚上到了Anna家。晚餐時,兩人設法找出「烏雲的銀邊」,上天堂啦、輪回啦,諸如此類。Anna當學校心理師的母親說:
聽着:你們疑惑的種種情形,可能對,也可能不對。……我們不知道。我們沒有證據。但是我們知道,我可以斷定告訴你們的是:Michele離開我們了。她永遠不會唱唱笑笑走進這間屋子來。她永遠不會再用鼻子頂着一顆蘋果。她永遠不會再打電話給你。她永遠不會再三更半夜或一大早敲你的窗子。她死了。叫我們好傷心、好傷心。這是難過的時候、哀悼的時候。但是,要是你們設法像她那樣活得有生氣、活得自在,她就會以另一個方式活下去,至少活在她給你們的長久的影響裡、活在你們的記憶裡。

7.2 享受每一天

Walter是個93歲的老人家,一身病痛,但是腦筋仍然靈敏,內心依然青春。他不信神,參加過二次大戰,是名副其實的「散兵坑裡的無神論者」。但是並不自稱無神論者,而只是對宗教沒有興趣。他認為有天堂、地獄嗎?
沒有,沒有。我老是說,天堂就在這裡,此時此地。天堂就是我每天的生活。人活在這個世上,就是他們的天堂、地獄。就是這樣。
他的人生觀可以概括為「欣賞」,為每一日感恩。
我只是享受每一天。只是享受每一天。
雖然不想死,日子也無多,卻不憂慮,也不怕:
不怕,我不怕死。我這輩子看過那麼多人死──我知道這是逃不掉的。我不擔心。從來不會。再說,你也拿他沒辦法。那幹麼擔心?等他來了就來了。

7.3 復活的無神論者

Mildred現在87歲,大概一年前死過一回。平常每個月跟不信的朋友聚會一次,有一次心臟病發,倒下,心跳停止;經朋友、醫護人員急救,竟然救了回來。她配戴的起搏器記錄下14分鐘的心跳停止。
類似的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往往被信徒認為信仰的明證,但是Mildred並不認為自己「復活」是神迹。當時既沒有屬靈的體驗,也沒有看見亮光,既不痛苦,也不安寧:
沒有。聽着──我什麼感覺都沒有,什麼都不記得。什麼都沒有。就這樣子。
她小時候是信徒,上大學後,19歲就不信了。也許人生中最大的打擊是兒子的死,卻也沒有叫她信神。Billy三歲得了白血病,四歲就死了:
我記得,Billy 剛走,第一次有人告訴我類似的話:「嗯,你知道,上主呼召Billy回家了──這就是Billy的時候。」我跟他說:「不──別告訴我這是『Billy的時候』。我不想聽。」那些話叫我受不了。
那她當時怎樣熬過來呢?
這就是人生。說不準的。人生就是這樣。孩子死了。沒有神想叫我受苦而叫我受苦。沒有神想帶走Billy 而帶走Billy。事情就是發生了。不是說我沒有難過。因為我難過。但是他的死決不叫我信教。不。我們反而有了另一個孩子。
死過一回後會不會怕死?
不會。一點也不會。我向來一點都不怕死。現在也是。有什麼好怕的?
Walter和Mildred並非例外,世上不信永生的人其實不少,像法國、挪威,過半的人都不信。

7.4 不信的孝順女兒

Lupita從來不信宗教,父親和兄弟姊妹卻都是教徒。她大學畢業時,父親得了癌症。並非沒錢、住得比她近、又比她大的手足卻沒有主動幫忙。她一面到幾百公里外念法學院,一面照顧父親。經常要一連開車6個小時,疲於奔命。
他們有時間定期上教會,卻沒時間幫忙我或照顧垂死的父親。
到父親死了,Lupita為他鬆一口氣,自己也調應得來;倒是兄弟姊妹受不了,難以禁受。
當然,個案歸個案,並不是說信徒都像Lupita的手足那樣。然而,由Lupita的例子可見:不信的人也可以像好信徒那樣幫上忙,而一個人的品格操守(尤其在逆境時),跟信不信是沒有關係的。此外,Lupita在心理上、情感上比信神的手足更能面對父親的死,跟一般人的直覺剛好相反。

7.5 世俗葬禮

一般葬禮都有宗教儀式,但是近年來想要行世俗葬禮的人多了起來,就有專門的服務應運而生。朱克曼也訪問了這些人,請教他們對生死的看法。Quincy是世俗葬禮的司儀,說:
人死了,我們沒有失去誰──只是我們跟死者的關係到了新的階段。這是懷念的新階段。
你要人生多有意義就多有意義。……我覺得人生充滿意義……我到處都找得到意義──養育兩個兒子,……當司儀,在別人的人生重要時刻幫助他們、安慰他們。我非常享受人生,非常熱愛人生。
Audrey是一家葬儀社的主管,最喜歡世俗葬禮。
世俗葬禮的性質明顯跟宗教葬禮不同。一般的宗教葬禮都有一套現成的步驟、模式。我想對許多家庭是很有幫助,……他們依賴熟悉的規矩。他們需要這些。但是,如果你有機會跟不想這樣做的家庭一起工作,……就發覺他們的態度往往更自然,他們實際地自問:「怎麼做最能表達對我爸、我的伴侶、我的朋友的敬意和懷念呢?」於是就可以千變萬化了……那些悼念就只是環繞着那個人,許多的想法帶出細節,大家都說開了──我喜歡這樣。我離開這樣的葬禮時,常常比離開傳統的宗教儀式時更了解死者是什麼樣的人──他是誰,他關心什麼,他有什麼人生意義。
按:Law(2011a)提到,近年來宗教式婚禮、葬禮也受了世俗禮的影響,甚至叫某些牧師不滿。

7.6 珍惜死前的生命

朱克曼和太太斯泰茜(Stacy)跟Peter和Heidi是忘年之交。有一回,朱克曼倆到柏林探望八十幾歲的老朋友。Peter還算硬朗,Heidi卻因為失智,連丈夫、老朋友都認不得了。朱克曼難過得哭了起來,不過也只是難過一陣子而己:
存在的悲哀沒有持續太久。其實一下子就消失了。我沒有因失望、憂傷、冷漠而頹廢起來,反而倍感活力。我越發體會生命的短促。眼淚是短暫的,我從屋後又回到屋裡找他們。那天下午我常常握着斯泰茜的手,品嘗咖啡,再設法跟Peter說笑話,晚上跟孩子聯絡,晚上睡覺時,想着自己有幸活着,有幸睡在柏林這個老房子的地板上,有幸認識所認識的朋友,有幸經歷所經歷的事。
許多世俗的人活在今生今生、此時此地,珍惜每一天。他們不想死,卻不怕死,反而認為死賦予了生命意義。用巴克(Dan Barker)的話說,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

8 結語

宇宙、人生的確有解不開、解不完的奧妙,在在都叫人迷惑、叫人驚奇,也因而叫人敬畏,信和不信的人都一樣。他們的不同,在於不信的人樂於承認終極的難題,而不需要填上「神」這個答案。朱克曼14歲的女兒上課,聽到人體和繁星都由一樣的物質構成,感動得熱淚盈眶。我們感受這一切,體會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不信的人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認為人類所面臨的困境,不論政治上、個人生活上,宗教都不是答案。

引用文獻

Law, Stephen. 2011a. Human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局外人
局外人
不信神,不信佛,什麼教都不信。宗教是「局」,我是局外人。洛夫斯特(John W. Loftus)提出「旁觀者測試法」(Outsider Test for Faith),認為任何宗教的信徒都要設想自己是旁觀者,才可以判斷自己所信的是否可信。局外人是疾虛妄的旁觀者。既讀好書受惠,樂於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