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養兒育女(上)──《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大要 2019C4

更新於 2019/06/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4.1 親人是信徒

朱克曼夫婦不信,子女都知道,岳父母卻是虔誠的信徒。一家人探望老人家,晚餐前岳父領禱,朱克曼夫婦總覺得不自在。如果做做樣子,低着頭、閉上眼睛,孩子看見會怎麼想?如果開着眼,等岳父祈禱完,是否不禮貌?要不要跟着說「阿門」?類似的情境,既要真誠的面對自己,又要尊重別人,並不容易。到頭來,兩口子跟長輩約法三章,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老人家心裡多少受傷。但是話說回來,不信的人在類似情境何嘗受尊重呢?
按:信徒本來就不該要求非信徒一起祈禱,要祈禱就自己默禱就行了。好比吃葷的不該要求吃素的一起吃肉,要吃就自己吃;再得體一點,同桌就不要吃肉。據說馬來西亞某中學在慈濟中學訪問期間,全校吃素,就是這個道理。

4.2 宗教社區

世俗家庭的處境,跟居住地息息相關。朱克曼的困境,跟住在美國「聖經帶」(Bible belt)的世俗父母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根據一個全美的研究,41%的無神論者在過去五年內曾被人歧視。
Tonya的丈夫在密西西比東部一個盛行宗教的小鎮上班,一家就住在鎮上。Tonya當過保姆、餐廳員工,近十年是家庭主婦。剛到時,鎮民十分親切友善,後來知道Tonya一家不信,態度大變。Tonya頓時覺得:
要是你不屬於某個教會,你就好像不存在一樣。……要是你不是他們一分子,就是敵人……
她的小孩搭校車時,有同學過來,劈頭劈臉的高喊:「你們要下地獄!」諸如此類。Tonya找老師、校長幫忙,他們卻叫Tonya送孩子去教會。好戲還在後頭。Tonya因母親病危,趕到學校接小孩去見外祖母最後一面。誰知卻在校長辦公室被秘書刁難,要拿診斷書之類來證明;還威脅Tonya,強行帶走孩子會違法云云。Tonya苦苦請求,秘書叫她告訴孩子:「可以到天堂跟外祖母再見。」外祖母到死也見不到孫子。
Tonya只好讓孩子退學,在家裡自習,起初困難重重,後來在網路上找到鄰鎮的類似家庭,互相幫忙,才漸入佳境。
Tonya的態度十分開明:
要是孩子想參加教會的活動,我就讓他們去。
我把事實告訴他們,也告訴他們別人相信些什麼。然後設法解釋事實跟信念有什麼不同。然後他們自己下結論。
Tonya覺得這樣教孩子,有什麼好處?
哦,好處多了。……他們知道自己的抉擇有什麼後果。我發覺他們越來越會想,很高興。你看見他們心胸廣大,能面對不同的事物。就是說,他們不狹隘。

4.3 世俗社區

Debbie是精神科醫生、丈夫是大學教授,兩口子的父母、朋友都不是信徒。他們住在洛杉磯近郊的高尚住宅區。兩個兒子在學校,沒有人提到地獄,也沒有人叫他們上教會。當然,兒子還是會問到「神」。
我一開頭總是說生命真的很奇妙,很美,我們有幸在這裡,有幸活着,有幸欣賞世界的美妙。但是我告訴他們,我不覺得需要神,才可以欣賞這一切。我們就這樣跟他們說。然後就說的確有人相信神,我們不相信。……
談到死呢?
我就告訴他們,死是安寧的時候。你不再活了。你是世界的一部分。死了只是重新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你的身體成了萬物的一部分。
總之,Debbie總是坦然而清楚的回答兒子的問題,同時並不嘲笑宗教。這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因為她從來不曾受過宗教的「逼害」。
那麼道德呢?
我不明白信神怎樣叫你有道德。我們教兒子什麼是對錯,是想法子培養他們的同感──人家覺得怎樣。只是想法子叫他們察覺,自己的舉動可能有怎樣的結果。我不覺得這需要神。
她認為世俗道德勝過信神的道德:
要是你把道德跟宗教綁在一起,道德可以來也可以去……要是有朝一日你懷疑有沒有神,怎麼辦?你的道德感會不會一下子瓦解呢?我們的方法是教孩子對錯、同感,怎樣對人,不管他們日後選擇相信什麼,就算成了信徒,他們仍然有那個系統。他們的道德並不在乎亞當、夏娃在樂園什麼的。那套東西自己就可以運作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局外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古就有,但是到了21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走出宗教大門的人比走進去的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原因包括政治、教會醜聞、婦女就業、同性戀、網路等。宗教是個向度問題。大腦有不同的機制,信不信都自然。
大體上,今天最世俗的社會,最和諧、最有禮、最自由、最平等、最和平、最繁榮;而宗教最盛的國家,最貧困、最嚴酷、最不平等、罪案最多、貪污最猖獗。世俗主義對社會有害、沒有宗教則社會不能好這兩個說法,顯然大錯特錯。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介紹一些離教名人,例如:洛夫特斯、普賴斯、巴克、斯威尼等;還有一些相關的書籍、網站。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古就有,但是到了21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走出宗教大門的人比走進去的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原因包括政治、教會醜聞、婦女就業、同性戀、網路等。宗教是個向度問題。大腦有不同的機制,信不信都自然。
大體上,今天最世俗的社會,最和諧、最有禮、最自由、最平等、最和平、最繁榮;而宗教最盛的國家,最貧困、最嚴酷、最不平等、罪案最多、貪污最猖獗。世俗主義對社會有害、沒有宗教則社會不能好這兩個說法,顯然大錯特錯。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介紹一些離教名人,例如:洛夫特斯、普賴斯、巴克、斯威尼等;還有一些相關的書籍、網站。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婆婆聽到孫子開始上主日學後,整個人坐不住了。直接撂下「反正他是長孫就得學拜拜!」我想這就是生而為人最失敗的教育吧,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認為自己相信的就是對的,然後逼迫別人必須無條件的遵從。 對我而言,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很愛我的小孩,當然希望他可以跟我一樣成為基督徒,現在的他僅僅算是個慕道友。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信仰、家庭和婚姻的文章,講述了作者與妻子在教會信仰上的矛盾與糾結,懷疑教會對家庭關係的負面影響。作者描述了自己對婚姻、信仰的態度和思考,並表達了對家庭和婚姻的渴望。文章意在探討婚姻信仰問題的思考與困境,期待透過理解尋求解答。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婆婆聽到孫子開始上主日學後,整個人坐不住了。直接撂下「反正他是長孫就得學拜拜!」我想這就是生而為人最失敗的教育吧,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認為自己相信的就是對的,然後逼迫別人必須無條件的遵從。 對我而言,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很愛我的小孩,當然希望他可以跟我一樣成為基督徒,現在的他僅僅算是個慕道友。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邁入中年的時光,回首人生的際遇,隨然沒有繼續升學,很早出社會工作,但是感謝我的母親用愛與智慧的包容,帶領我成為基督徒° 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和妹妹去兒童主日學聽主日學女老師講聖經的故事,然後才第一次聽到了主耶穌基督的事° 然後,父母離婚,我們三個孩子,都是母親用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信仰、家庭和婚姻的文章,講述了作者與妻子在教會信仰上的矛盾與糾結,懷疑教會對家庭關係的負面影響。作者描述了自己對婚姻、信仰的態度和思考,並表達了對家庭和婚姻的渴望。文章意在探討婚姻信仰問題的思考與困境,期待透過理解尋求解答。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