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不信的人怎樣面對逆境?──《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大要2019C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Jasenovac Holocaust Memorial, Jasenovac, Croatia)

(Jasenovac Holocaust Memorial, Jasenovac, Croatia)

不信的人面對逆境,一方面靠親友的幫忙,一方面靠自助;自助尤其重要。

6.1 癱瘓的無神論者

Amber現在32歲,出身摩門教家庭,但是16歲左右,就不信摩門教,也不信任何宗教。她認為科學是認識這個宇宙的惟一方法:

我根本無法了解萬物背後的力量。我只是認為,裡面沒有什麼「屬靈」的原因──不過,宇宙的鬼斧神工仍然叫我十分敬畏。

26歲時被酒駕撞傷,從此癱瘓,連膀胱滿了要尿也沒有感覺。當初想自殺,卻為了母親而活,而既活下來,漸漸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太糟糕,還是過得下去的。」受傷第一年最難熬,有沒有想到神?

根本沒想過神。從來沒有。真的壓根兒沒想過。

經歷創傷時,有信仰,心理上不是好過些嗎?

要是你相信「萬事都在神手中」──我不覺得有用。也不覺得會學到什麼──你只是放棄了,或者把責任推給神。……有改變潛能的是,是你自己,你不必把責任推給「至高的權能」。你經歷了創傷,你要走下一步──你得為自己負責任。

既然不信宗教,怎樣應付困難呢?她靠母親、靠好朋友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於是你得認真想想自己能掌握什麼。我實際能做什麼?要想。這種事,你不能「交給神」。……我得主動的決定──我想要活。我得抉擇。然後我得做需要做的。假如我從輪椅倒下來,躺在地上,一個人,神不會扶我起來,我得自己爬起來。我得想法子,怎樣爬到房間的角落,在牆壁和床之間借力,再撐起來。這不容易。我花了大半年才想出辦法來。

Amber並不寬裕,朋友讓她住在院子的拖車裡。最近想回大學讀書,念歷史,希望日後當檔案管理員。

我們活在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在太空轉動,沒有為了什麼;這個事實叫我安慰。這給我安慰。……萬事萬物沒有意義,其實是最大的安慰。發生這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走下去,別推卸責任──對自己的責任。雖然我多少贊同存在沒有意義,但是只要你想找,當然到處都找得到很大的意義。責任不只在於個人的盡責,還有回應他人,回應人生裡遇到的人,回應他們的需要,回應他們的感受,回應他們的經驗。

6.2 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

Zenon一家住在波蘭,是沒有宗教的猶太人家庭。納粹入侵時Zenon才15歲,到戰事結束時,家族死了30人,包括他的雙親、祖父母。他在集中營時聽到所謂猶太人大屠殺:

我知道了。有些人覺得只是謠言。我覺得是真的。他們不相信。我相信。我知道我們被人大屠殺。

冒險逃走,僥幸成功。到了華沙(Warsaw),憑着一口流利波蘭語冒充波蘭人。甚至為了掩飾不信的身分,戴着一條十字架項鍊,經常上教會,跟着做樣子祈禱、唱詩歌。儘管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仍然參加地下的反對運動,幫忙通風報信,運送武器等等,也最少救過三個人。為什麼自身難保,還要冒險呢?

我想幫忙。我想幫忙。還有什麼別的理由嗎?我想幫其他人的忙。

那幾年惶惶終日,有幾次死裡逃生,十分難熬:

我無休止地害怕、不安,怕被人認出來,怕被人出賣。

經過幾番波折,到了維也納。戰事結束,蘇聯接管當地,卻把Zenon當成納粹同黨,要帶到機林槍決。誰知負責的兩個軍人卻放他走。

Zenon現在八十七歲。朱克曼問他:當初爬牆逃走時有沒有想過祈禱?

沒有。我不祈禱。我滿腦子想着:怎樣跳,守衛才看不到我?只有這件事。什麼時候動?風險多大──滿腦子就是這些。

兩個蘇聯軍人帶他到樹林時呢?

沒有。我不祈禱。連想都沒想過。跟誰祈禱?我只是很氣──已經逃過那麼多回了,到頭來卻是這個下場。滿腦子就是這些。

好多次死裡逃生,幸運得不得了,不覺得是神安排的嗎?

嘿,要是我要為好事多謝神,那麼我也要為遇到的壞事、受的苦怪祂。要是那時候有神,那麼祂不在我身邊。祂沒有保護我。我遇到多少危險?吃了多少苦?我的家人、父母、親戚、朋友都死了?我挨打,我被人逮捕,一天到晚擔驚受怕。破壞了那麼多。整個集中營清掉──幾千人。殺了幾百萬人。我看不出哪裡有神在看顧誰,沒有。我活了下來。但是不是因為神。不是。

那他是怎樣應付過來的呢?

我只是想着怎樣生存。而滿腦子這些,有時候多少幫我撐過痛苦,甚至飢餓。不知道。但是我靠自己。我做非做不可的來求生。我也想法子幫忙別人一點.就這樣。

6.3 戒毒

Gail的父親有兩極症,卻沒有治療。Gail高中沒念完,就流落街頭,酗酒、吸毒、犯案、坐牢。終於有一回出獄,決心改變,要重新做人。戒酒、戒毒,重回學校,念大學,拿到獎學金,拿到社會工作、公共行政雙碩士學位。現在當一家有規模的門診所主任,幫助病人戒毒等。

我覺得許多人條件都不好,社會卻很少做什麼去幫助他們。我希望自己離開這個世界時,世界會比我生下來的時候好一點。

她戒酒時也受惠有宗教內容的十二階課程(twelve-step program),但是自己「修訂」成世俗版:

許多參加十二階社團的人,的確把「勝過自己的權能」當成是神。但是我從來不要這一套。於是我就把它想成我跟其他人的關係。體會自己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的感受。有癮的人心裡都空虛,他們常常想用神來填補。於是我就想成用「關聯」來填補。人與人的關聯。群體就是我的「勝過自己的權能」。於是就行了。

Gail從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弗洛姆(Erich Fromm)得到許多啟發。弗蘭克爾認為,人要找到個人的意義,人生才值得過。弗洛姆認為人與人的關係就是重要的意義來源。此外,Gail也冥想,幫自己安靜下來。

Gail也承認,大部分人都從宗教得到幫助才戒除毒癮,她沒有信仰,又靠什麼成功呢?一開始,坐牢幫了一把:出獄後雖然仍然有癮,但是減輕了。接下來,她靠的是自己:

要是你在外面找不到東西,就往裡面找。你在外面找不到上帝,就往裡面找──找到自己。我無法靠神,所以我靠自己,因為我只有自己。這是剩下來的惟一選擇。我不覺得自己特別或怎樣,我就是我。但是我遇到很多困難,我應付過來了,我成功了。

6.4 逆境裡的宗教和世俗

輔導心理學家韋爾斯(Hilary Wells)認為宗教信仰是幻覺。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

講到底就是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要是沒有這些社會關係,那好吧,世俗的人就得靠自己,要自力更生了──要是你有世俗的人生觀,自立真的容易一些。

輔導心理學黃教授(Karen Hwang)研究脊椎損傷的人多年,發現世俗病人主觀上的快樂程度,跟信教的差不多,而且無神論者大都認為不信反而幫助他們應付損傷。

有些案主主動提起,因為他們從來不信宗教,就表示他們從來沒有「信仰危機」什麼的。所以他們要承認發生的事實就非常容易。

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的發現。總之,宗教有時候對某些人是有反作用的。許多研究認為信教的人比世俗的人心理健康,心理學教授蓋倫(Luke Galen)認為,這種結果一方面是因為實際的人與人互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從眾(conformity)。換言之,你所做的是身邊大多數人做的,你主觀的心理評量就比較好。

如果社會非常世俗,大部分人都不信教,那些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人的心理健康效應就消失了──信徒在心理上並沒有健康些,其實有時候還比世俗的人差。所以你看歐洲比較世俗的國家,信徒的心理都沒有比較健康。即使在美國國內也一樣,宗教州裡的信徒往往有較好的心理健康──非宗教州的信徒卻沒有。

不信的人沒有神可依靠,反應就不同:

所以世俗的人就比信徒更常運用基本、理性的問題-解答方式,而且在應付創傷時,很可能運用得更成功。

這是過來人的說法。蓋倫小時候是信徒,二十幾歲就不信了,不巧又遇上父親去世。

那時候,我爸的死真的考驗了我的無神論。……「要是真的沒有神,那麼我永遠再見不到他了。他不在天堂。沒有永生。」我得認真的想想這些關係。我就非常認真、非常認真的想。我明白我就是沒辦法相信宗教的種種說法。爸走了,走了就走了。但是這真的沒有設想的那麼痛苦,因為我發覺我不用為了好過些,而相信從小學的所有宗教的東西。我還記得父親,這就夠好了。我所珍重的父親的東西還在,在我心裡。他活在我心裡,活在我的兄弟心裡。幹麼要想像他在天堂上面看着我呢?幹麼要想像有一天再見呢?老實說,我現在覺得那些宗教想法有點奇怪。

當時他怎麼熬過來的呢?

朋友、家人。朋友、家人。就這樣。

按:信徒面對逆境,靠的也是人,只不過事後總歸功給上帝吧了。信仰對面對逆境的信徒,其實是雙刃的。參看〈4. 苦難就是苦難(上)──《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大要2019A6〉其次, 如果社會上不信的人居多,又過得怎樣呢?請參看〈2 不信的美好社會──《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大要 2019C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6/26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2019/06/26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2019/06/26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2019/06/26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2019/06/26
美國文化有一件相對新鮮的事,就是刻意為自命世俗的人士成立的團體,有校園的、軍人的、黑人的、行善的等等。
Thumbnail
2019/06/26
美國文化有一件相對新鮮的事,就是刻意為自命世俗的人士成立的團體,有校園的、軍人的、黑人的、行善的等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我觀察世界上一些功成名就的人時,都會發現他們有很強烈的意志力,也就是藏在心中的「信念」。   這份信念,可能是帶給世界愛、快樂、自由、認同、解放,不論何者,最終都是使他們能夠在這條道路上堅持走下去的「道標」。
Thumbnail
  當我觀察世界上一些功成名就的人時,都會發現他們有很強烈的意志力,也就是藏在心中的「信念」。   這份信念,可能是帶給世界愛、快樂、自由、認同、解放,不論何者,最終都是使他們能夠在這條道路上堅持走下去的「道標」。
Thumbnail
若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是靠著自己打拼人生,那在面對無法勝過的景況,我們只能絕望的奮力一搏,期待不曾相信的命運之神突然地眷顧。然而,若我們知道「若不是造天地之耶和華幫助我們,我們就會被活活地吞了」,我們就知道我們有倚靠,我們可以得幫助。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環境就會改善,病痛就會得醫治。誠然,上帝垂
Thumbnail
若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是靠著自己打拼人生,那在面對無法勝過的景況,我們只能絕望的奮力一搏,期待不曾相信的命運之神突然地眷顧。然而,若我們知道「若不是造天地之耶和華幫助我們,我們就會被活活地吞了」,我們就知道我們有倚靠,我們可以得幫助。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環境就會改善,病痛就會得醫治。誠然,上帝垂
Thumbnail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宗教信仰是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朱克曼舉了三個例子:癱瘓的無神論者、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戒毒者。
Thumbnail
宗教信仰是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朱克曼舉了三個例子:癱瘓的無神論者、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戒毒者。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Thumbnail
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Thumbnail
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Thumbnail
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Thumbnail
介紹社會學家朱克曼的《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朱克曼以離教或不信宗教的尋常人的尋常生活,介紹有正面意義的真正的世俗人生觀。鼓勵形形色色不信宗教的人,也給他們一些指引。糾正一般人錯誤的刻板觀念。事實證明,不信宗教的人生一樣可以有意義,有道德;不信的社會可以一樣和諧,甚至更和諧。
Thumbnail
介紹社會學家朱克曼的《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朱克曼以離教或不信宗教的尋常人的尋常生活,介紹有正面意義的真正的世俗人生觀。鼓勵形形色色不信宗教的人,也給他們一些指引。糾正一般人錯誤的刻板觀念。事實證明,不信宗教的人生一樣可以有意義,有道德;不信的社會可以一樣和諧,甚至更和諧。
Thumbnail
壞事發生,就像任何事一樣。苦難有目的、有意義的想法好壞參半:可以叫人得安慰,也可以叫人更痛苦。苦難是基督教教義上的死結。
Thumbnail
壞事發生,就像任何事一樣。苦難有目的、有意義的想法好壞參半:可以叫人得安慰,也可以叫人更痛苦。苦難是基督教教義上的死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