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假象|那個不是你在做的選擇
清晨七點,鬧鐘響了第三次。
你在半夢半醒間按下延遲,腦袋昏沉,滑開手機。 推播通知跳出、演算法推薦新歌、早餐App貼心地為你排列「你可能會喜歡的前三名」。 你點開第一家熟悉的店,心想:「今天吃這家吧,我想換換口味。」
但那真是你自己做的決定嗎?
那一刻,你只是完成了被演算法「溫柔操控」的選擇。
我們以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其實只是照著看不見的劇本生活。 社群的推播、行銷的暗示、教育的規範、家庭的期待…… 所有的力量,都在我們未察覺時,輕輕地拉著線。
節目來賓超級歪說過一段親身故事。
他在國外讀博士,表面上是追求知識,但潛意識裡,他其實在逃避家人。 他夢到家人爭執的場景,一次又一次。 那種夢,像潛意識的抗議: 「你以為你離開了,但真正的問題還在心裡。」
弗洛伊德早就說過——理性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驅動我們的,是被壓抑的慾望與恐懼。 那些你口中的「努力」、「計畫」、「選擇」,有時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逃避。
你離開家鄉、換工作、追求某個夢想,也許都不是真的為了前方的光,
而是為了擺脫背後的影子。
「我們逃離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內在未被和解的自己。」
慾望不是你的|他者的慾望
想像一個可愛的場景——
一歲大的孩子趴在地上,前方桌上擺著筆、聽診器、金元寶。 父母拿著手機期待地拍攝:「快看!他選了筆,以後會是學者呢!」 我們稱這一刻為「抓周」,但從那一刻起,孩子的命運就被框定了。

哲學家拉岡說過一句話:
「慾望,是他者的慾望。」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的,往往不是出於自己,而是想回應他人的期望。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努力「成為某種樣子」。 成績好、工作穩、外表得體、談吐圓滑…… 這些被包裝成「成功」的指標,其實是社會給我們的劇本。
長大後,劇場換了名字。
你走進手搖飲店,堅持點「6.5分糖」——那是你覺得剛剛好的平衡。 但店員微笑:「不好意思,只能選5分或7分。」 你只好妥協,在有限的框架裡,假裝擁有自由。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挑選,其實只是在別人設計的選單裡掙扎。
這世界最殘酷的例子,大概是那個醜萌玩偶——La BouBou。
它的臉歪歪的,不算漂亮,卻被炒到35萬美金。 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想要」。 因為社群說它稀有,因為某位KOL曬出收藏。
我們追求的,不是玩偶,而是「被認可」的感覺。

當別人也想擁有時,我們的慾望才覺得有意義。 這不是「想要」,而是「被允許想要」。
「你以為你在追求快樂,其實你在追求被看見。」
於是我們努力健身、換手機、曬照片、堆疊標籤——
「我也有在過更好的生活」,那樣的自己,才夠被愛。 但問題是:當「他者的眼光」成為我們的鏡子, 那面鏡子碎了,我們也跟著崩潰。
自由,從不是滿足慾望的能力,而是辨認慾望來源的勇氣。
懷疑的力量|笛卡爾的現代啟示
我們每天滑過上千條資訊:
假新聞、AI影片、網紅爭議、政治激情。 我們分不清真相,也懶得查證。 因為速度,已取代思考。
笛卡爾在17世紀時,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那時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第一次發現: 原來世界上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與信仰。 這讓他產生了徹底的懷疑—— 「我相信的真理,也許只在我自己的世界裡成立。」
他選擇懷疑一切。

連自己的感官都不信。 最後他找到唯一確定的根據:
「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當我能懷疑時,我就確定自己存在。
在今天,懷疑是一種自保。
當你看到一則讓你憤怒的貼文、一段AI影片、或一個聳動的標題, 請練習「延遲反應」。
那三秒鐘的停頓,可能是你奪回自由的瞬間。
懷疑,不是破壞信任,而是重建真理。
就像夜裡的數位排毒,關掉螢幕、留一盞燈、讓思想重新呼吸。
「在人人急著發聲的時代,沉默反而是一種革命。」
哲學家教我們的,不只是思辨,而是慢的勇氣。
能在資訊洪流中,守住一秒的空白, 那一秒,就是自由的誕生。
價值的幻覺|當道德變成枷鎖
在捷運上,一位年輕人沒讓博愛座。
老太太皺眉,乘客掏手機拍下影片。 留言區瞬間爆炸:「沒家教!」、「這就是現在的年輕人!」
我們熟悉這個劇情。

但很少有人問——「敬老尊賢」的價值,從何而來?
尼采會說:
「每一個被稱為『善』的價值,背後都有一段權力的歷史。」
在原始社會,能活到六十歲的老人極少,
他們擁有族群延續的知識,必須被尊敬。 「敬老」是生存策略。 但在今天,知識存於網路、醫療延長壽命, 「敬老尊賢」仍是絕對的道德嗎?
當價值脫離了原始脈絡,就會變成束縛。
同樣的例子是「謙虛」。
我們被教導:「做人要謙虛、不要太高調。」 但當謙虛變成壓抑, 當你不敢發表意見、不敢被看見、不敢承認自己努力的價值—— 那已不再是美德,而是一種自我削弱。
尼采主張,我們必須「重估一切價值」。
真正的善,應該能讓人更有力量,而不是更自卑。 而盧梭會補充說:
「人本自自由,只是忘了如何選擇。」
哲學不是叫我們叛逆,而是提醒:不要讓傳統的光,掩蓋了真實的你。
「不是所有的善都值得堅持,有些只是時代不願放手的習慣。」
奪回思想主權|讓哲學成為生活的肌肉
又是一個早晨。
鬧鐘響起,手機震動。 但這次,你沒滑開它。 你起身、打開窗,陽光灑進房間。 那一刻,你突然明白:自由,不是外在的條件,而是一種內在的姿態。

哲學,不是要你變成思想家,而是要你在每個選擇前,多問一個「為什麼」。
為什麼我想買這個?
為什麼我生氣? 為什麼我害怕?
每一個「為什麼」,都是奪回主權的練習。
試著練三件小事:
✅ 覺察慾望的來源: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 練習懷疑的間距:不要急著反應,給思考三秒空白。
✅ 重估自己的價值:讓能使你成長的,成為你新的信仰。
你不需要成為哲學家,只要成為一個有意識的人。
因為最終的自由,不是「沒人約束你」, 而是你能清楚地說出——
「這個選擇,我是清醒地做的。」
結語|思考,就是自由的開始
這個世界推著你走:
推你去買、去比、去怕、去追。 而哲學讓你學會停下來。 停下來懷疑、觀察、感受,再重新說出:
「我選擇了,因為這是我真正相信的。」
自由不是天生的。
它是被思考練出來的。 懷疑不是悲觀,而是清醒的開始。 當你能對慾望說「不」,你才真正開始成為自己。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你以為你在選擇,其實只是慾望替你下的指令。」
- 「自由從來不是天生的,它是被思考練出來的。」
- 「慾望,是他者的慾望;你追求的,不一定屬於你。」
- 「懷疑,不是悲觀,而是清醒的開始。」
- 「不是所有的善都值得堅持,有些只是時代不願放手的習慣。」
- 「我們逃離的,不是世界,而是內心未被和解的自己。」
- 「被看見的快樂,不等於被理解的幸福。」
- 「真正的自由,是能對慾望說『不』的勇氣。」
- 「當你被世界推著走時,記得問一句: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 「每一次暫停,都是重新奪回主權的起點。」
- 「停下滑動的手指,也是一種反叛。」
- 「選擇慢下來,是這個時代最難的勇氣。」
- 「想清楚比努力更重要,清醒比成功更珍貴。」
- 「你不需要變聰明,只需要變得更有意識。」
- 「自由不是沒有規則,而是你知道自己為何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