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 (二十五) 禮讚勢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願此三十二拜文 ‧ 久住於世 ‧ 令有緣眾生 ‧ 深信受持 ‧ 正念念佛


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二十五拜 禮讚勢至


《拜文》【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觀世音菩薩不是,禪宗是拿觀世音菩薩這個「反聞聞自性」爲代表。這個淨土,大勢至菩薩就是專門用念佛法門的,而且是專一的。

經上說:「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當時有佛名無量光,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那不就是我們「十二光佛」嘛,無量光,無礙光,無等光……。當時也是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個念佛,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我就是念佛,我入了「無生法忍」,證了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最低是初地菩薩,而徹底的證無生法忍要八地菩薩。那麽怎麽達到這個八地菩薩呢?就是念佛嘛。一個凡夫,完全就是念佛,就證無生法忍。

這個念佛的作用在哪裏?「都攝六根」。

這都是《楞嚴經》的話,所以我們對於《淨修捷要》這個經文應當很恭敬,這不是我的老師他自個兒寫出來的,都是經文的原句。他本領很大,他能把很多東西湊在一塊兒,非常自然。那個《無量壽經》(會集本)它非常自然,其實是很多很多從五種譯本裏挑出來的,這裏挑一句,那裏挑一句,這個沒有大智慧、特殊智慧的人,這事做不成。我以前還不知,就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越來體會越深,這個是殊勝極了。這裏頭這些話都是《首楞嚴經》的話。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念佛,我這六根都攝住了。

我們這六根就是爲六塵所牽引嘛。所以一時也不得心安。見色聞聲,又是想吃東西什麼種種的;來點涼風,現在夏天,這個觸覺就舒服了;這個燈它就烤,這也是觸覺,是不是?這種種都是爲所牽引,心裏就有種種分別。

念佛就把這「六根」全攝住了,念的時候自念自聽,因此你念的時候舌根就攝住了,舌頭在念;而耳根也攝住了,你在聽自個兒的念;你這兒點著香,你也不想別的了,所聞的也是你念佛這個香;念的時候自個兒也很端正了,一般是眼觀鼻,鼻觀心,而且眼面前頭供的是佛像,心裏頭這時候決不會一邊念佛,一邊再想著那兒去跳霹靂舞,不可能的事,也不可能看電視。不要在念佛的時候電視機還要開著,專心一點嘛,這個六根就攝住了,不然六根還是在跑。

都攝六根」,「意根」當然定在那兒了,你都在念,都在聽,這樣的心,一念一念,心也在這個上頭。你這個身體當然了,更是了,沒有做別的事情,我這眼耳鼻舌都在這方面,身體也在佛堂裏頭,我坐在這兒好好念,這身也就端正了,所以這六根都攝住了。都攝六根,我這一念一念,念頭是衆生都有的,但現在我不是妄念,我是「淨念」。

我們現在是妄念相繼,前一個妄念,後頭又跟著一個妄念,後頭跟著馬上又來一個妄念,所以有時間,時間就是由於這個妄念産生出來的。剛才那個妄念過去了,這就是過去;你現在正在這個妄念之中,就是現在;底下馬上有個妄念要來,就是未來。過、現、未,這三際都是由於妄念,沒有妄念這什麽叫三際呀?

現在這樣的道理,科學家懂了,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的錯覺。」你有妄念就有了時間,這還不是由妄念所産生的?這個「妄念」跟「錯覺」你說差多少?妄跟錯,都是錯、都是妄,用的字不一樣。而且他那個字,是我們從他的英文裏頭翻過來的,當時把它翻成「錯覺」了,要是這(翻譯的)人通佛法,就給翻成「妄覺」,我看愛因斯坦不會反對。雖然沒有用同一個字,意思是同一個意思,所以産生時間嘛。你(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超越時間,時間、空間、物質都是錯覺,都由於妄念。

而現在你念佛是「淨念相繼」。所以我們現在肯念,現在我們難的就是不能夠「淨念相繼」,念著念著滋出一個妄念來,念著念著又滋出一個妄念來了。這個不要怕,這遠遠地不要怕。《楞嚴》的精神,一切事究竟堅固,那個妄念,也就是「真如」,真妄也平等,所以不要怕。就跟水上畫畫,畫個畫是妄,它馬上就歸到水裏頭了,馬上就返到「真」裏頭了,所以「全妄歸真」,可以歸到真。

所以我們雖然不能相繼,但是也不要怕,真正到了念念是「淨」的時候,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啊。所以我們只要去念,你總有一段時間,念著念著,有一次經過一個時候就會成了片了。就是念十句、三十句、五十句,這個中間沒有妄念了,這就叫「念佛成片」。

「念佛成片」也不容易,有的修行人跟我說「我現在還不能成片」,我說都不管哪,大家要知道,「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真正信了淨土宗的道理,彌陀的大願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們念佛就以這個爲因,就能得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這個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這「六信」都具足了,而且我們不留戀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很懇切,你就是有信、有願,深具信願,深具信願就決定往生!

因爲深具信願必定會念,念的有妄想、沒妄想那是其次的問題,那是第二個問題,能不能夠往生全在於頭一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這就是我們只要去主觀努力。

你要說「我心裏要念到一點妄想都沒有」,這個事兒不見得今生能做得到,那就到「事一心、理一心」了,這是不容易的事情。那做不到沒有關係,你只要是「一向專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你只要有信有願,決定往生

反過來,你就是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你當作一個道教的什麽口訣似的這麽念,他們外道現在也能念一些什麽東西,他們要想飛,他們也有他們外道的咒,他也是老念。回教也要念一個什麽,基督教有時也念,那麽他用同樣的念的態度,換成念了一句佛號),但是那個思想還是別的教的思想,(那還是不能往生)。

所以這一點很要緊,他是完全信佛的心念成荔枝核,荔枝核可以起佛的作用;你完全是外道的心來念佛號,你還是外道的道路,還不如那個念荔枝核的呢,就是你這個器具本來是什麼。

所以難得就是說,你如果真是「淨念相繼」了,到這個時候,馬上你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所以你開悟,這不就是開悟了嗎?不但開悟,而且入三摩地。他並沒有另外其他任何方法,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就這一句。但是你這一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了,那你「始覺合本」嘛,而且始覺老合本嘛,那就當然直趨覺路,就究竟覺嘛,究竟覺就是佛了,那豈但開悟啊!

所以淨念相繼,就必然「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要再依靠任何的方便,還有什麽秘訣,還有什麽手印,還有什麽咒,還有什麽秘密的法我不知道,全不需要了,就一句,所以大勢至菩薩成爲初祖就在這兒。大勢至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啊!

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還要「般涅槃」,般涅槃之後,是觀音繼位,觀音還要「般涅槃」,是大勢至菩薩繼位,大勢至菩薩永不般涅槃,他是念佛成功的。

那麽大家就說,怎麽阿彌陀佛還般涅槃啊?這都是示現。你是修觀音法的人往生之後,你在多少多少年之後,你就看到阿彌陀佛般涅槃了,觀音作佛了;你如果是念佛往生的人,你那兒的佛還是阿彌陀佛,所以各是各的。昨天討論那個「識」啊,各個不一樣,那同在極樂世界,有的看見佛是阿彌陀佛,有的看見是觀世音菩薩。等到和觀世音菩薩,念觀音菩薩往生這些緣都滿了以後,觀世音菩薩般涅槃了,就大勢至菩薩作佛,永遠不涅槃。實際這三個就是一個,是不是?


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自」字,可以從兩方面我們來體會。

一個就是「你自己」,這個事不是別人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有人問六祖的法,六祖說「密在汝邊」,密在你那一邊。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都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心開,這是一個「自」字。都是你每一個人你的自性,你自己的自心開了,自得心開!

還有一個,這個「自」是「自然」之意,你就是這麼淨念相繼,你自自然然地就心開了,所以兩個意思同時都有。

入《楞嚴》的三摩地,大勢至菩薩認為這個是第一。所以二十五聖每個都認爲他的方法是第一。大勢至菩薩他是這麽過來的,所以他就認為是這第一。實際上每個都第一,所以就是《金剛經》的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契他那個機的,對於他就是第一。我們衆生,如果這個法契我的機,那麽大勢至菩薩這個法對於我也是第一,如觀音最契我的機,那觀世音的法對我就是第一,所以這個法,不是像這麽都可以排名次的。

與觀世音菩薩,現居此界」,大家看見沒有,此界是什麽界呀?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兩位大菩薩,這兒可是說「現居此界」,是說我們這兒!是娑婆世界,爲什麽?這兩位大菩薩都和這個土的衆生特別有緣啊,都在我們這個世界,在娑婆世界「作大利樂」。給衆生謀最大的真實之利,讓衆生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作大利樂」呀。

於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你肯念佛的這一切衆生,都攝受你,取你。這意思就是要你,攝受你。不但是你,就像磁,這個磁石吸鐵,你看那個針,吸鐵石就把這個針吸過去了,這就是吸鐵石在攝受這個針,它産生一個力量。當然,針也在吸吸鐵石啊,因爲針也磁化了,它也出了南北極,互相在攝。

但是這兩個之間所以形成一個共同的磁場,形成互相的吸力,是磁極的相乘。佛那個磁多大,你那個針那個磁多點兒,這兩個數目相乘,是彼此都有作用,可是那個數目要比我們這個數目大得多,所以這個力量是「靠」啊!靠佛菩薩的攝受力,但你自個兒要是磁石,有磁性才行。

雖然人人也都有磁性,但是你現在亂了,你就是一塊磁鐵,你成天燒它,你摔它,它的分子全亂了,它這電子循的軌道,它圍繞著裏頭一個中心的軸,這個都亂了,這個軸是這樣,那個軸是那樣,各個方面就互相抵消,互相抵消那個磁性就(不顯)了…。

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比方,人人都有佛性,就像鐵的磁性,現在爲什麽不顯現?你這亂了。你摔啊,燒啊,你這裏頭都是亂的,各自爲政,這個電子這麽轉,它的軸朝這邊,那個電子那麽轉,朝那邊,互相方向各各抵消,最後總的磁性沒有了。

(但是)把它一擺放到磁場裏頭,往那個大的磁場一擺,那麽它的電子慢慢、一樣一樣都有個道,這個方向又都正確了,一邊是南極,一邊是北極,磁性顯現了。磁性顯現了,這兩個磁石就互吸。

所以很容易拿這個來說明「自他不二,自他宛然」的道理。佛這個磁石是「他」,我們這個磁石是「自」,自他不二,自他沒有兩樣。他也是磁鐵,我也是磁鐵,這有什麼兩樣啊?這個是「不二」。而且我們拿鐵粉畫了一個磁場的缐,這個磁場是兩個共同的,你不能說誰是誰的,一個東西嘛,所以不二啊,沒有兩個。

(但是)沒有兩個,可是「自他宛然」,那個大磁鐵是大磁鐵,這個小磁鐵是小磁鐵,這個自和他,明明、清清在這兒。所以又宛然又自他,而自他又不二,所以要說明這個道理,這是一個很好的譬喻。

於念佛衆生.攝取不捨。」這個大磁鐵在攝受一切,你念佛的衆生,你就開始表現出一點磁性了,不是說對於別的衆生就不平等了嗎?他那個都亂了,現在對他不起作用啊,他必須擺到磁場裏頭來,你自個兒開始具有磁性,才發現這個相互吸的作用。所以相互吸,但是這邊這個太小,那個很大,主要還是靠那邊攝受的力量。

令離三途」,讓大家都離開三惡道。「三途」就是三惡道,畜生、鬼、地獄,這三個道都太苦了,所以稱爲三惡道,也叫三途。「三途一報五千劫」,墮落到三途受這個報,一報的時間五千個劫啊,遠的就沒法說了,所以墮落是不得了的事情啊!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修建精舍的時候,很多阿羅漢在那兒看,羅漢看見那個地方的螞蟻,羅漢就落涙了。前一個佛成佛在這兒修精舍的時候,這個螞蟻當時就是螞蟻,那個佛都涅槃了,多久多久後出現了一個佛,這個佛現在又在那兒修精舍,中間不知道過了多少萬萬萬萬萬萬年了,它們還是一直在當螞蟻,現在還在那兒當螞蟻,阿羅漢就憐憫、就落淚了。

「三途一報五千劫」,我們不要以爲我要變猪,就變一回猪就完了,哪有那好事?老變猪!因爲他的思想中全是猪。那個螞蟻它腦子裏頭,「八識」裏頭全是螞蟻,螞蟻國王、螞蟻什麼什麼打仗、誰打了我、我打了誰、誰咬死了我、我怎麽怎麽樣,冤家債主都是螞蟻,冤冤相報也都是螞蟻,所以他不會出螞蟻這個圈。

所以「攝取不捨」,就是叫大家離開三途,而且「得無上力」。攝受的這個作用,讓大家不但是離開三途,而且得到無上的力。得到無上力,就一直這樣攝到極樂世界了。要一點點覺悟,大家都念佛求往生啊。

這一段完全是淨土法門,沒有別的,就是念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得無生法忍。這念佛就是攝六根,你只要能達到淨念相繼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助力、助緣,自然心就開了,就明心見性啊。就是禪宗的「迷即衆生,悟即佛」,你只要是明見本心,識自本心,明自本性。那五祖說:「是即丈夫、天人師」,就是人天導師,你就是佛。

所以六祖那個時候,還沒有作和尚就得衣鉢。六祖得衣鉢那是特殊的特殊,他是廟裏頭是苦力,在廟裏頭那厨房裏做工,他並不是和尚。因此拿衣鉢走了,全廟的和尚去追,他們不是爭這個(當然其中有這個水平的,但神秀決不是,很大多數都不是),只是想不通,你這個不可能,怎麽我們和尚得不著,神秀得不著,這廟裏頭做苦工的人,這個雜役、一個俗人,他把衣鉢拿走了… 他是偷的,一定是偷的(哈哈)…。

所以「自得心開」,不管你是誰。神秀能記得十二部經論,是五百人的善知識,五百人對他威信崇拜到極點了,人人都認爲神秀在,神秀就是比我們高得多啊。所以大家就說,現在要寫東西有神秀呢,當然是他,我們寫什麽?像這種威望現在就很少啊,一般都是我比你强,這要大家都心服啊。

可是六祖只是聽了半遍《金剛經》,他就超過神秀,又再聽半遍就得衣鉢,就是天人之師,所以就是「心開」的重要。

一個是只是在打坐,他禪定很好,不倒單。禪定不是禪,禪定是第五度,禪宗的禪是第六度,是「般若」,這兩個有很大的分別。禪定的禪還是瞎子,第六度才睜開眼睛,所以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有目,所以是智慧的重要,六度之中任何一度,如果沒有「般若」,都不能稱「波羅密」,不能到彼岸,只是人天福報。你再入什麽禪定,你是升禪天嘛,所以稱爲禪天,色界、無色界這些稱爲禪天,你打坐的人升的天,升天還是六道裏頭,你沒有般若啊!

廣欽老和尚他就是禪定,但是他禪定裏加上一個念佛的好處,所以也就超過一般的禪定。他這裏頭很有禪宗的氣分,其實比那個禪宗的人還高明啊,所以他那兩個人的對話一比就清楚了。所以這個自得心開,殊勝啊,我們念佛一樣「自得心開」。

圓瑛老法師稱爲「楞嚴獨步」,他自稱他有兩次幾乎要開悟,但是後來當法師、當方丈,事情很多,這一方面沒有再得到進展。雖然沒有得到進展,就這兩度將要開悟,他這個《楞嚴》還是獨步於世。

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禪也就是淨,淨也就是禪,那麼,大勢至菩薩就是完全從淨土,同樣得到了參禪所最希望的果實,也就是「自得心開,入三摩地。」而且這個三摩地是楞嚴的三摩地。

你真實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派二十五個菩薩保護你。
所以真實心在念佛的時候,你就是不受魔擾。

那麽現在跟觀世音菩薩一起,在我們這個世界攝受念佛衆生,這一點十分有關係,念佛的人就爲十方佛所護持,爲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攝受。

同時你真實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派二十五個菩薩保護你。所以真是真實心在念佛的時候,你就是不受魔擾,除了你自己內心裏頭忽然間業力發現。所以還有是怕業力發動,一貫很好,他的業力沒有發動,他「啪」,今天那個業力,要是在這個時候突然間發動了,所以老是有這樣一句話說「慎防業力發動」,忽然間信的人他可以變成不信了。因爲在你這個心田裏頭,它是暗暗地在裏頭工作,你不知道,它不告訴你啊,它一下發動出來,你這個業力發動了。

善根發動就好了,現在大家正是善根發動嘛,是不是?你看看你們這就是具體善根發動的樣子,全家請佛像、建佛堂、來聞法,那是善根發動,所以趁熱打鐵。

善根發動,那你業力一定有,要是說沒有業力,就是那個說消業往生。不可能!業力是無窮無盡的,要帶業往生!你不要等它(業力)發動,這個時候叫因緣成熟,往生之後消業去。不是在這個世界把業(消掉)…,那就不可能了,那也就是難行道了。所以要承認這個業力是無窮無盡,種種的東西都有,現在就是謹慎防它發動,目前我們就是要叫善根它動再動,長再長,一直到成功。


>> 續下一頁 : 第二十六拜 禮讚普賢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0會員
439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首楞嚴一經說。在法華之後。實為佛法堂奧。昔智者判教時。此經未來支那。故唯以法華涅槃為後味。若令一見。必廣有疏釋。且判屬醍醐無疑矣。奈四依大士已滅。古今疏主各興異見。久如聚訟。後學不具擇法眼。靡所適從。至欲盡廢疏解唯看經文。亦過激之論也。及乎以己智尋經。又多不能達其旨趣。則終於昧昧而已。
Thumbnail
首楞嚴一經說。在法華之後。實為佛法堂奧。昔智者判教時。此經未來支那。故唯以法華涅槃為後味。若令一見。必廣有疏釋。且判屬醍醐無疑矣。奈四依大士已滅。古今疏主各興異見。久如聚訟。後學不具擇法眼。靡所適從。至欲盡廢疏解唯看經文。亦過激之論也。及乎以己智尋經。又多不能達其旨趣。則終於昧昧而已。
Thumbnail
是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 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 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Thumbnail
是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 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 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Thumbnail
夫念佛三昧名為如來勝異方便。凡聖均收。利鈍悉被。 以一念頓歸佛海。可謂至圓至頓第一了義者也。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Thumbnail
夫念佛三昧名為如來勝異方便。凡聖均收。利鈍悉被。 以一念頓歸佛海。可謂至圓至頓第一了義者也。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Thumbnail
「如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或三月繫念。或晨朝十念。 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許得生。」 — 蕅益大師 勸勵眾生 應當痛自鞭策,要「念不離佛,佛不離念」,然後就能感應道交了。
Thumbnail
「如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或三月繫念。或晨朝十念。 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許得生。」 — 蕅益大師 勸勵眾生 應當痛自鞭策,要「念不離佛,佛不離念」,然後就能感應道交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