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風險

含有「法律風險」共 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傳統風險評估方法的不足,以及FAIR風險量化方法論如何提升企業風險治理效率。文章以一個高階會議為例,說明FAIR如何將抽象風險轉化為財務數字,促進跨部門溝通與理性決策。此外,文章也介紹了臺灣企業風險治理及量化協會的成立宗旨與目標。
Thumbnail
賈斯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7
關於企業如何面對風險,您更傾向哪一種觀點?歡迎在留言區或社群媒體上告訴我您的選擇: [A] 我認為經驗判斷仍是關鍵,過度依賴量化模型可能僵化決策。 [B] 我認同「風險量化」是必然趨勢,能讓跨部門溝通更有效率。 [C] 我認為真正的挑戰不在工具,而是如何建立接受數據決策的「企業文化」。
本文探討臺美法律對決中「不漲價就斷貨」的不同判決結果,分析美國「經濟脅迫」原則與臺灣民法第92條的差異,並提供一套商業自保三部曲,包括評估不法性、記錄別無選擇的證據,以及在抗議下同意、安全後反擊的策略,最終強調理解法律規則的重要性。
Thumbnail
賈斯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8
關於「買賣雙方的制式合約衝突」,您更傾向哪種觀點? [A] 賣家說了算:既然買方收了貨也用了,就等於默認了發票上的所有條款。 [B] 買家說了算:賣方的發票修改了原始訂單,應視為無效,一切回歸買方的採購單。 [C] 法律說了算:雙方有共識的才算數,有爭議的條款(如仲裁)應被剔除,回歸法律預設。
付費限定
以我一個獨立遊戲的開發者來說,外面那個聯署跟我關係其實不太直接,因為我根本不會為了防止盜版去做任何事,包括開發 DRM 之類,那些對我來說是額外的成本以及太過奢侈。我對於賣遊戲的態度其實跟寫文章一樣,就是大家來個君子協定,你付錢給我是因為想我開發更多的遊戲,而不是「你不付錢給我,你玩到就是違法的,我
本文探討如何在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管理法律風險,避免品牌危機。以Coupang薪資爭議為例,闡述傳統法務風險管理的不足,並提出導入「法務快速檢核」等敏捷化法務治理思維,以提升決策品質、保護企業無形資產、強化跨部門協同合作,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力。
Thumbnail
七法事件不是科技錯了,是太多創業的人沒把法律當回事。這起案子的關鍵從來都不是技術層面,而是創辦人實刑+破億的賠償。爬蟲抓公開資料、轉格式、做AI訓練素材,技術不是沒人懂,但懂技術≠理解法律。創業圈裡太多人的法務觀念,還停留在「反正沒被告就是安全的」。但七法案證明:不是違法才會死,是不懂風控才會死得快
Thumbnail
剴剴案陳社工開庭旁聽心得。文章說明審字號庭的流程、候核辦的意義,並分享旁聽時的觀察與對案件的看法。
Thumbnail
隨著 IoT 技術發展,跨境資料流動帶來法規遵循困難,特別是個人資料保護與隱私問題。侵權責任的認定變得複雜,數據歧視與產品責任也是主要風險。IoT 設備的多樣性與自我學習能力,使得製造商難以預測最終風險,增加法律責任不確定性。建議政策制定者應平衡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促進 IoT 發展並減少法律障礙。
Thumbnail
近期,外國人在日本購置不動產的投資與風險議題受到關注。本文分析了日本房地產市場的匯率風險、外國人購房的動機、文化相關規定及法律風險,並提出議論值得參考的相關觀點。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關於著作權、個資及營業秘密等法律風險與爭議,所伴隨的責任問題,其實都能透過契約去配置其法律風險,尤其是在「AI軟體開發契約」的情形,也就是關於AI軟體研發的承攬契約,定作人(業主)與承攬人(承包商)之間的權利義務內容、責任歸屬及分險分配,在現行法律規範及實務見解有所欠缺而無從發揮補充功能時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許多人在創業過程中,只注重在如何提升營收或拓展市場,但「法務」這一塊對新創公司來說其實也至關重要,卻往往容易被忽略。 像有一次 iFit 收到罰單,表明我們違反性騷擾防治法,由於公司 8 成以上都是女性同仁,我們嚇了一跳,以為真的發生性騷擾事件。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