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羅素, 走在《幸福之路》的途中,許多人的不幸福,雖然部分源於社會制度,但更關鍵的是來自個人心理層面的困境。他透過自身從不快樂到幸福的轉變經歷,揭示了擺脫困境的核心秘密:減少對「自我」的過度關注,轉而將「興趣」投向廣闊的「外界世界」。
核心問題:自我陷溺的不幸循環
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在於錯誤的世界觀、倫理觀或生活習慣,這些破壞了人類與生俱來對事物應有的熱情與活力。其中,「自我陷溺」(Self-absorption)是導致不幸福的核心概念,它使人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自己身上,形成一個內耗的循環。剖析三種主要的「自我陷溺」類型:
- 自罪 (Self-reproach):表現:內心不斷衝突、自我否定,總覺得自己有罪。源於童年時期內化的不合理道德觀念,尤其是對「性」的禁忌。根源:潛意識中追求「小時候被母親溫柔認可的感覺」,導致親密關係中的矛盾和不斷重複「殘忍、懺悔、幻想有罪」的惡性循環。解方:必須擺脫早期錯誤的信仰和對親密關係的扭曲期望。
- 自戀 (Narcissism):表現:習慣性地自憐、自愛,並渴望得到他人的仰慕。將所有活動(例如藝術創作)視為滿足虛榮心的工具,而非對事物本身擁有真興趣。根源:通常是自卑感的產物。過度的虛榮會消滅所有活動的樂趣,最終導致空虛。解方:透過**成功完成「由外在興趣啟發的活動」**來培養真正的自尊,而非僅追求他人仰慕。
- 自大 (Megalomaniac):表現:極度追求權力,希望他人畏懼自己。將所有資源都視為實現「偉大自我」的工具,心理上類似瘋狂。根源:常常是過度屈辱的產物(如拿破崙早年的自卑)。由於無人全能,追求無限權力必然導致無法克服的挫敗。解方:適度的權力能增加快樂,但將追求權力作為唯一目的會帶來災難。
幸福的關鍵:轉移注意力與重拾熱情
羅素的個人經歷正是最好的佐證:他從「恨及生命」到獲得幸福,關鍵在於:
- 明確目標,適度放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去追求,同時學會放棄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如絕對的知識)。
- 減少「自我得意念」:不再反省自己的罪惡、愚蠢和短處,而是學會「對自我和自我得不足不以為意」。
- 擁抱「外界世界」:將注意力轉移到外界的現況、多樣的知識和喜歡的人。雖然外界的變化可能帶來痛苦,但這種痛苦是健康的,不會像「自我嫌惡」那樣摧毀基本的生活質量。
- 「對外在的興趣」是行動的燃料:它能促進行動,防止無聊和空虛。相反,「對自我的興趣」只會導致寫日記、自我心理分析等內耗行為,無法啟發積極的生活。
羅素為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停止向內挖掘自己的不足,勇敢地將目光投向廣闊的外部世界,培養真誠的興趣,並在與世界的互動中找到意義與樂趣。 如此,我們才能擺脫「自我陷溺」的困境,重新體驗到生活的活力與真實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