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在《幸福之路》中犀利地指出,現代人的不快樂,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生活鬥爭」的嚴重誤解,它已從單純的生存競爭,異化為對「成功」的狂熱追逐。這種以賺錢和地位為終極目標的病態思維,不僅毒害個人身心,更侵蝕了文化與文明的根基。
一、 異化的「成功鬥爭」:疲憊、空虛與精神枯竭
羅素描繪了典型事業家的生活:他們日夜奔波,雖物質豐裕卻精神匱乏。這種生活模式導致:
- 無止盡的疲憊:如同「白鼠靜走」,這種過度集中的精力與焦慮,最終只會導向「墳墓」。人際關係的疏離:對家人缺乏真誠交流,生活重心完全被工作吞噬。
- 精神層面的貧瘠:對書籍、音樂等「靈性」活動失去興趣,生活日益枯槁,陷入孤獨。
- 金錢的非理性崇拜:賺錢本身成為一種「宗教」與「光榮」,金錢被視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而非獲取閒暇與安全的工具。即使富有,也活在對破產的非理性恐懼中。
羅素斷言,在這種「賺錢宗教」下,「心中過於煩愁,肯定無法快樂起來」。
二、 「成功主義」對幸福與文化的深層毒害
這種將成功視為人生主體的哲學,不僅導致個體的不快樂,更帶來廣泛的負面影響:
- 幸福的代價過高:雖然成功感能帶來樂趣,金錢也能增進幸福,但若以犧牲生活中的一切(樂趣、人際、心靈滿足)為代價,這筆交易「太高了」。
- 專業與藝術的墮落:社會評判標準從「卓越」轉向「收入」。科學家可能因貧窮而受尊敬,但醫生律師卻常以收入論英雄。這種心態使得人們購買藝術品是為炫耀而非欣賞,失去了真正的鑑賞力。
- 文化與休閒的萎縮:競爭的習慣蔓延到休閒領域,使人們讀書是為炫耀而非享受,失去欣賞「靈值方面」樂趣的能力。優雅的談話藝術、文學知識不再普及,對不能增加收入的知識(如野花名稱)漠不關心。
- 「意志」的畸形發展:人生被視為一場「搏鬥」和「競爭」,導致「意志」過度培養,而犧牲了「理性」和「思物」(思考與感受的能力)。
三、 競爭哲學的「生物學死刑」與文明危機
羅素更進一步指出,這種將競爭作為人生主體的哲學,在生物學上是不可持續的,已注定被判處「死刑」:
- 生育率下降:過於沉迷競爭的人們,因缺乏生活的樂趣而不願生育,導致人口減少。
- 身心俱疲,難以為繼:持續的緊張、焦慮和過度專注,會導致神經衰弱和各種倦怠現象,這種模式無法持續超過一兩代。
- 文明的停滯與崩潰:最終,這種「聰明的恐龍」般的生存方式,雖取得空前成功卻在「自殺」,它將導致社會的停滯甚至崩潰。
羅素的核心觀點是: 將賺取金錢和追求成功視為人生的唯一或主要目標,是現代人不快樂的根本原因。這種病態的競爭心態不僅讓個人身心俱疲,犧牲了生活中的真樂趣和人際連結,更侵蝕了社會的文化與精神深度,最終甚至會導致文明的衰退。真正的幸福在於擺脫這種無休止的競爭泥沼,重新培養對生活本身的廣泛興趣,並在精神層面獲得滋養與滿足。
這也提醒我們,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不應僅是外在的成功與財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豐盛與對生命的真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