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在《幸福之路》中,不僅批判了不幸福的根源,更積極地闡釋了幸福的本質與達成路徑。他認為,真正的幸福並非遙不可及的奇蹟,而是可以透過正確的心態、廣泛的興趣和對世界的「友善關切」來培養與獲得。
一、 幸福的類型與基礎:從樸素到智性
羅素指出,幸福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人人皆可獲得的「樸素幸福」(如快樂的礦工,源於體力勞動與克服困難的滿足);另一種則需要特定條件或努力的「智性幸福」。
不論何種幸福,其基礎之一是對自身能力的「不高估」。謙遜使人因成功而感到驚喜,避免因失敗而過度沮喪,這需要智慧地平衡自負與自謙。二、 智性幸福的典範:科學工作者與專業樂趣
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羅素將科學工作者視為最快樂的群體。他們幸福的原因在於:
- 單純的性情與全面的滿足:他們的智力完全投入工作中,無暇顧及其他領域的不擅長。
- 工作本身的內在樂趣:科學在現代社會的崇高地位與影響力,使他們的工作意義無需質疑。
- 「卓越」的內在驅動:科學家不像藝術家那樣容易受大眾誤解而氣餒,他們的成就感源於對知識本身的探索。
羅素進一步推廣,任何人都可透過發揮「特殊才能」來獲得工作樂趣。關鍵在於享受「發揮才能的過程」,而非單純追求大眾讚譽。即使是精密的機器操作者,也能在技術的精進中找到樂趣和「掌控自然」的權力感。他預見,未來的機器生產將使人類擺脫無趣勞動,專注於更有變化與創造性的工作。
三、 閒暇的滋養:愛好與興趣的廣度
為了對抗生活的空虛,羅素強調找到「真實的興趣」至關重要。任何不傷害他人的樂趣,無論多麼「簡單」,都值得肯定。
然而,他區分了兩種「愛好」:
- 根本的幸福來源:那些真實且能開啟新天地,讓人在其中投入並獲得滿足感的興趣。
- 暫時的權宜之計:狂熱的愛好,若僅是為逃避現實或忘卻痛苦,則非根本的幸福。
這提示我們,興趣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引導我們走出自我,與外界事物建立連結。
四、 幸福的奧秘:根本的「友善關切」
羅素認為,所有幸福的最終奧秘,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依賴於一種**「友善關切」**——對人與物的友善關切:
- 對「人」的友善關切:這是一種不帶佔有慾、不苛求回報的愛。它鼓勵觀察他人、從他們的個性中找到樂趣,並樂意為與自己交往的人創造快樂與趣味。這種態度使人成為幸福與愛的泉源,不易被背叛所傷,且其獨特的個性會變得有趣。羅素認為,能夠輕鬆自然地喜歡很多人,是影響個人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
- 對「物」的友善關切:如同地質學家對岩石的關切,對客觀事物的真誠興趣也能帶來深刻的滿足感。
羅素強調,將幸福完全限定在個人小圈子內,會對生活產生過度要求,反而一無所有。透過真正的興趣來忘卻煩惱,當回到現實世界時,人會獲得從容與平靜。
羅素揭示了幸福的奧秘: 它是「盡量廣泛你的興趣」,並「對你關心的人事物表達更多的友善而非敵意」。這種將自我從中心移開,根植於對廣泛世界的熱情與關懷之中,才是獲得持久、豐碩且穩固幸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