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司機
含有「計程車司機」共 12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小謝的沙龍
2025/11/11
書評《狂野電影史》
這本書是好萊塢知名導演和編劇昆汀‧塔倫提諾的著作。 描述他小時候看過的電影,以及這些電影如何成為養分滋養他,拍出不少非線性敘事、黑色幽默、與暴力美學的電影。 裡面有提到一點值得我們省思,雖然台灣和美國等先進國家一樣有電影分級制,用以保護未成年人因為看了限制級電影而有害身心;但他的母親卻認為不少電
#
討論
#
秋日好時光
#
不懂就問
25
2
宇牛
2025/11/12
4
好久遠啊
4
只想工作不想上班的Summer
2025/11/08
計程車司機王國春的人生故事
也可以直接聽王國春的故事,有兩集 1. 序章:黑暗中的一盞溫暖黃光 彰化的夜裡,一位乘客狼狽地坐上王國春的計程車。他從雲林騎車來彰化找朋友,卻諸事不順:摩托車半路拋錨,要找的朋友聯絡不上,整趟旅程充滿了挫折與疲憊。 一上車,他便不停抱怨著倒楣的一天,並向王國春探詢:「司機大哥,我是做工的,這趟
#
靈感乾一杯
#
司機
#
人生
1
留言
小夏✦夏嵐的沙龍
2025/11/07
尖端原創大賞得獎作《執事中途救援組I》★ 2
◎第二章★聽說你們有在做黑的 「哦?既然你知道什麼,就說吧!你應該不是第一次載人去執事莊園吧?」鶯鶯的胃口被吊了起來,即使努力做出毫不在乎的模樣,但她如琥珀般剔透的深金色眸子,卻藏不住好奇。 計程車司機無奈問:「您想知道什麼事呢?」 「這個執事莊園……聽說都撿一些別人不要的執事?」 「
#
大小姐
#
莊園
#
計程車司機
喜歡
留言
付費限定
Invest Your Lifes
2025/11/05
Uber 3Q25 財務業績
Uber 交付了兩年多以來最亮眼的季度業績,行程年增長達到 22%,創紀錄的盈利指標顯示公司正步入營運的佳境。但這些引人注目的數字背後,隱藏著真正的故事:Uber正在利用競爭對手根本無法複製的規模優勢。 (同時使用行動端和外送服務的用戶)留存
#
UBER
#
Uber
#
自動駕駛
2
留言
雨潤靜的文字花園
2025/10/28
海龜湯(3)-那個客人
海龜湯寫作練習(3)
#
客人
#
計程車司機
#
受害者
喜歡
留言
MarginEcho
2025/10/24
先接地氣再問宇宙-讀《計程車上的天文學家》
「所以,真的有外星人嗎?」計程車司機關掉收音機,問道。 「說實話,我不敢說沒有,畢竟人類對於生命的理解極其有限。」我有點驚訝,現在計程車司機的話題都這麼多元嗎?「目前關於外星生命體的主張,都缺乏科學上的具體證據,就像鬼魂是否存在也是眾說紛紜,但宇宙這麼大,要人類相信我們是唯一的智慧生命,還真的是難
#
宇宙
#
社群媒體
#
內耗
5
留言
付費限定
‹思›語室
2025/09/23
媽,妳還記得爸爸買的聯電嗎? - 投資進行式EP09
選擇權在你。 但時間不等人。
#
Threads
#
力量
#
創作
1
留言
罪案暗房 Crime Darkroom
2025/08/31
血色暗湧:1996的轉折
1996年11月的台北,濕冷的冬雨綿綿不絕。這一晚,寒氣格外刺骨。 婦女運動的核心人物林雪雁,剛結束一場關於女性夜間安全與計程車管理改革的激烈會議。會議上,她言辭鋒利,直指制度漏洞,引來部分保守勢力的側目。散場時已近深夜十一點,同行的夥伴沈慧心憂心忡忡:「雪雁,太晚了,叫認識的車行派車吧...
#
嫌疑人
#
分屍案
#
幽靈
2
留言
英俊的評論員
2025/08/22
《Crossing》影評|一場跨越性別與心靈邊界的溫柔旅程
《Crossing》影評:Levan Akin 導演以細膩筆觸描繪跨性別群體的困境與勇氣,展現一場關於家人、身份與自我認同的跨越旅程。 在《Crossing》中,有一句對白令人印象深刻——「這並不是一種選擇。」這是角色對於為何伊斯坦堡的跨性別女性不得不以性工作維生的回應。隨著劇情推進,觀眾見證另一
#
電影
#
跨性別
#
影評
3
留言
乙二浮想事務所
2025/08/17
倖存者偏差 與 可憐人的可恨之處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對事情理解上的偏誤。這樣對於認知判斷的偏誤算是一種很普遍存在的現象。當我們只關注那些成功案例或存活下來的人與事、物,而忽略了失敗或消失的人、事、物等,忽略了去探究失敗的原因,從而產生的偏見或錯誤的推論。而這種錯誤的推論,就是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
#
計程車司機
18
2
飛鳥與魚
2025/08/17
1
本人並不太認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 (跑歪,抱歉 這話本身就有謬誤,我不知道為什麼能常拿來當結語什麼的。 若有冒犯請海涵。
1
乙二
發文者
2025/08/17
1
飛鳥與魚 這裡說的是,很多可憐的人,其背後造成可憐的原因大多是自己咎由自取,故會有這句俗諺。這句俗諺就是在提醒人判斷一件事情,要去探求背後造成的原因,而不是單純接受表象讓人同情的現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