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我的一篇隨筆:連續殺人案的兇手 vs 計程車司機的夾克一文當中提到「倖存者偏差」,今天我來簡單聊聊這個。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對事情理解上的偏誤。這樣對於認知判斷的偏誤算是一種很普遍存在的現象。
比如說當我們只關注那些成功案例或存活下來的人與事、物,而忽略了失敗或消失的人、事、物等,忽略了去探究失敗的原因,從而產生了偏見或錯誤的推論。而這種錯誤的推論,就是倖存者偏差。這種偏差往往會發生在研究或評估成功案例的情況下,例如專注於研究成功企業家的經驗,而忽略了大量失敗的企業家,這樣就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當使用樣本資料進行研究或評估時,常常會出現倖存者偏差的情況。關於倖存者偏差,在歷史上有一個相當經典的真實案例,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如火如荼進行的初期,美軍戰機的戰損率非常嚴重,於是美國海軍決定要加強戰機的裝甲防護。為了這項改善計畫,海軍找來了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家,亞伯拉罕•沃德教授協助分析工作。當時軍方認為,自戰場倖存返回的戰機上,被擊中的彈孔大多是分布在機翼與機身,他們希望沃德教授能夠計算出在機翼與機身上應該加強的防護程度。必須使戰機在防護、油耗與靈活度上達到平衡,使之盡量在不影響戰機性能的狀況之下,能夠得到足夠的防護。但是沃德教授在看過軍方的統計資料後,卻提出了一個與軍方分析師完全不同的看法。以他身為數學家的觀點來看,子彈應該是會平均分布於整體機身之上,而看似不平均的分佈完全是機率問題。既然彈孔分布在機翼與機身之上的飛機都還能夠飛回來,就表示子彈擊中其他區域如引擎、座艙、燃料箱等地方的戰機都無法存活。因此應該在這些部位加強鋼板防護而不是在機翼與機身上。後來海軍採用了沃德教授的建議,果然大大降低了戰機的戰損,這是關於倖存者偏差的一個經典案例。
前天那篇連續殺人案的兇手 vs 計程車司機的夾克文中提到:人們的注意力只著眼於「夾克」這個線索之上,而忽略了其穿著夾克背後的「真正原因」。這是不是與今天所介紹「倖存者偏差」中的理解謬誤有那麼一點點異曲同工呢?相異的地方在於,我認為計程車司機夾克中理解上的謬誤,更接近那句俗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人們很容易看見「可憐」這件事,卻往往忽略造就「可憐」背後的真正原因,而那才是問題的根本。
也就是說在計程車司機的夾克那個案例當中,謬誤的重點在於「忽略問題的根本」。而在倖存者偏差這個理論當中,謬誤的重點在於「理解方向的錯誤」。